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1)

从今以后

我要去办一件大事

办成了,一生也值得

为了它,死了也值得

——邓稼先

有没有一种工作,你知道有很大概率会得癌症,还是会义无反顾去做?

有没有一种日子,你知道要半辈子和亲人分离,要放弃普通人生活的权利,但你还是想过?

有没有一项事业,你知道自己必须隐姓埋名,无权无利奉献一生,但你还是想做?

有人说,这不是有病么,谁会选这样的工作!

中国的核科学家,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人,死去之后,才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有无数人,在耄耋之年,被授予荣誉时,才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

邓稼先,于敏,程开甲,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郭永怀,……

这些应该刻在历史功绩碑上的名字,背后藏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2)

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回到祖国,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几年之后,他接到重任,要带领几个大学生研究原子弹制造。那天他回到家,整晚辗转反侧。

妻子许鹿希问他,“怎么了?”

他说:“我…要调动工作。”

“调哪去?”“不能说…”

“干什么?”“不能说…”

“可以通信吗?”“不行…”

邓稼先沉沉地对妻子说: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

那一晚,两人视死如归。没想到一去,就是整整28年。

邓稼先与妻子分离,再归来时,却已是癌症晚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在贴切。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3)

在他研究核武器的期间,母亲已经病危。而他还是指挥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发,才赶回北京。

那时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邓稼先跪倒在病床前,捧着母亲苍老的双手,长跪不起。

这世界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他们为中国核事业最深刻的付出,是放弃了和普通人一样活着的权利,放弃了家庭、生活、姓名,甚至是生命。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4)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直肠癌去世。要举办追悼会时,人们却找不到一张可以作为遗像的照片。

因为核武器研究部门是中国重要的保密单位,所以这些年,他们从不拍照!

白天,他们在工地上光着膀子,挖土、推车、和泥。

晚上,他伏案工作后就抱着脑袋倚在床上思考问题。

因为工作需要严格保密,邓稼先变得沉默寡言,在家里很少说话,和朋友聚会聊到酣处他总会突然沉默。

这让熟悉他的人很不习惯,连他的母亲也管他叫“哑巴儿子”。

只是她不知道,自己的哑巴儿子干的,却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5)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1919年,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将山东半岛拱手让人。

1937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三省,屠戮我南京同胞33万。

彼时,美、苏、英、法四国已经拥有原子弹,而一穷二白的中国却在西方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下艰难度日。

麦克阿瑟叫嚣:“用核武器给中国来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把一枚核弹头运到台湾海峡:你敢收复台湾,我就让你变成第二个广岛。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核武器,就像一只可怜的羔羊,只有被欺负的份儿!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研究原子弹,真的有可能么?

不久,苏联专家来辅助中国研制核武器,可后面的事情却让人失望透顶。

这些金发碧眼的老外,根本就没有想把原子弹的秘密交给中国!

他们开出一套25大本的俄文资料,这些“很重要的专业书”里边竟然有教人种花的“园艺学”。

讲课时,他们不允许中国人做笔记,他们闪烁其词,每次深入一点,便立马打住,就是不给你知道太多。

最后,他们干脆什么也不讲……

而邓稼先们,就是在这些哑巴专家的指导下,一步一步,艰难地学习和探索着原子弹的秘密。

可不久后,一件事情的发生,使他们连这样的学习机会也黯然破灭!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6)

1960年7月6日,苏联政府照会中国,他们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中苏正式交恶!

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

闻言,邓稼先平静地接受了,因为他知道,这一刻的到来,是早晚的事。

中国人必须自力更生,因为只有浸透汗水、眼泪和鲜血的成果,才是扎扎实实地拥有,自古以来,不都是如此么?

从此,邓稼先即刻带领他的团队开始艰苦的研究。

为了找一个重要参数,他们每天进行成百上千次运算。

每一遍涵盖几万个网点,每个网点解五六个公式,每算一次,花一个多月的时间。

一辈子为国家呕心沥血,深藏功与名。

这样默默无闻的核科学家,又何止邓稼先一个。

王淦昌,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从柏林大学毕业以后,他便受命秘密研究原子弹。

为了国家机密,他化名王京。从此以后,没有物理学家王淦昌,只有核研究者王京。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数据资料的搜集分析,从试验场雷管的安装,到爆炸塔装置的监督,事无巨细,17年默默战斗在戈壁。

本来就艰难的环境遇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在这里搞研究,他们连一口馒头都吃不上。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7)

加工原子弹的核心部件,把放射性极强的毛坯切成要求的模样,不能切多,不能切少,不能有半点火花,不能有一丝变形。

为了万无一失,每当切削毛坯的时候,邓稼先就在一旁仔细地看着,一站就是一天一夜。

核试验中,每一次失败更牵动着邓稼先的心。

有一次核弹头没有成功爆炸,邓稼先不顾众人阻拦冲进实验场,用他的手捧起了碎片。

回来以后他只说了四个字:平安无事。

是的,祖国和人民平安无事!而他自己,在捧起炸弹碎片的那一刻,便开启式了生命的倒计时。

我们常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可是对于有些人来说,国家命运和人民的安全,却是比个人生死更大的事。

在另一头,距离马兰千里之外的青海金银滩。

郭永怀和王淦昌一次次实验和检测,手工搅拌炸药,日日夜夜地奋斗,一颗3吨多重的原子弹,凝聚着核工作者们所有心血。

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从这里组装后秘密运往罗布泊。

有天,他和邓稼先在大西北的帐篷里喝酒。

邓稼先哽咽着说:“叫了王京同志几十年,今天,叫一次王淦昌同志吧!”

那一刻,两个人抱在一起,痛哭不止,眼泪中的心酸与坚定,只有他们彼此最懂。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8)

从1962年筹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到1984年离开核试验基地。

22年里,中国的核司令程开甲,也一直坚守在罗布泊。

原子弹的首次空投,地下平洞,还有竖井实验,这些核研究的日常,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9)

地下岩层中的核爆炸实验,深不见底,核污染严重,但他还是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钻进直径只有80厘米的管洞里。

顶着40度的高温,他汗流浃背多次进入危险的爆心收集数据,只为掌握最真实的数据。

核试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部分,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白天高强度工作,晚上他还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运算。有一次,后勤部长为他煮了一碗鸡蛋面。

第二天,部长来到他的卧榻,却发现那碗面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被罗布泊的风沙染上一层微黄,程开甲熟睡在一旁,抱着裹满沙粒的被子。

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很久很久,不停地损耗着他们的健康和精力。

正是这样的付出,程开甲计算出了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温度和压力,为核弹的试爆,立下汗马功劳。

藏身无人区二十多年,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工作一样,都是中国的最高机密。

很多人问程开甲,是什么让他坚持了几十年这样的生活。

他说: 因为有了原子弹,中国人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我们为核武器而献身,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能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10)

生活中总能遇见善良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善良人)(11)

我们普通人,时常谈核色变,而这些科学家们,却长期与死亡相伴。

氢弹之父于敏,为了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殚精竭力。休克,昏倒,便血,严重胃病,曾三次因身体劳累过度与死神擦肩而过。

尽管如此,他们却始终坚持在研究的一线。

邓稼先重病期间,好友前去探望,心疼地问他:

国家到底给了你多少奖金,能让你把命丢掉?!

邓稼先只说了一句:20块。原子弹10块;氢弹10块。

听到这句话,无数人泪奔。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邓稼先曾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望着天安门前的车水马龙,喃喃地问:

30年后人们会记得我们吗?

我想代表所有中国人说:会,一定会!

我们永远都会记得:我有国士,天下无双,我有脊梁,傲立东方。

有书君语: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点击链接,即可参与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