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在人体中的位置,说法各有不同,大体上分为上、中、下三种丹田的说法。道家认为:脐下为下丹田,心下为中丹田,两眉间为上丹田。我们查看各个时代的武术书籍,一般都认为:上丹田在百会,中丹田在膻中;下丹田在脐下一寸至三寸等。
上中下丹田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丹田不是某个点,也不是某条线,而是指某个空间区域。另外人体的上中下三个丹田是相互关系的。太极拳中对三丹田都有具体要求,特别是站桩功法中就有具体的丹田相照法。
上丹田要求“虚领顶劲”、“顶头悬”。练太极拳要求头顶百会穴轻轻上提,使头自然垂直,大脑松静,意念集中。如提线木偶一样,因此说,若要身法中正,首先从头部要求开始。中丹田讲究“涵胸拔背”、“力从脊发”。下丹田是藏精聚气之所,是人体中气的根基。要求“气沉丹田”,发力必须要从丹田中求。
上中下三个丹田的练习方法是相辅相承的。上丹田不领,身体不正;中丹田不涵,中气不畅;下丹田不沉,重心不稳;上中下三丹田不合,就会浊气上升,内气不聚,发力不整,内气无根。陈鑫讲∶“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又讲“中气贯于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这些理论都是在强调三丹田的相互作用。
怎样达到气沉丹田?首先,应遵循"意守丹田"的原则。意来源于形,而高于形。没有意的指导,任何外形动作,都只是外形,没有内涵。陈鑫讲∶“百会穴领其全身,要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如何上升?非平心静气不可,浊气必下降至足。一势既完,上体清气皆归于丹田,盖心气一下,则全体心气无不俱下。”,这段话阐述了意在先,内气运转中的升降和鼓荡全在于意导。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在杂念,心静用意。这样在人体意识的支配下,意念始终聚焦在动作上,同时通过逆腹式呼吸与太极拳的套路动作共振,让人体的模膈肌进行上下活动,不使横气填胸气上浮,实现“气沉丹田”,使内气存蓄于小腹丹田。
其次,在太极拳的运动中,以深呼吸为主。道家讲∶“虚其心,实其腹。”,实其腹的练习方法,主要是练气聚于小腹,以腹式逆呼吸,达到“气沉丹田”。保持腹实胸虚的状态,把胸部由于运动而引起的紧张下移至腹部,使胸部宽松、腹部松静而沉实。对于增加胸部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顺腹式呼吸如上图所示,逆腹式呼吸则相反
再者,气沉丹田时强调肢体的正确结构。“气沉丹田”的要求、它不是外形或内在的单一做法,而是外形姿势正确且内在意念引导,只有姿势正确方能气沉丹田。练习“气沉丹田”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顶劲领好,尾闾中正,涵胸拔背,腰劲下塌,脊柱松沉,命门后撑,裆劲沉着,提裆紧合,胯根开圆,呼吸配合,横膈肌升降,丹田鼓荡,随意行气,畅达四梢。以上要求,不是一日之功,从一个要求开始慢慢叠加,直到所有要点都做到位。
丹田内转怎么练?丹田内转是太极拳内功的基本功,它是把丹田(脐下小腹处)看成似一个立体的能涨能缩能旋转的球,通过意念使聚沉丹田的气不断鼓荡运转,从而带动肢体开合伸屈的各种运动,以达到健身强身,提高技击的目的。在《太极拳经歌诀》中说:“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丹田内转能调动丹田之气,自动按摩腹部脏腑,刺激肠胃蠕动,畅通内脉,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对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许多慢性疾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腹胀、便泌、肠粘连等更有奇特疗效。同时我们要注意,丹田内转是一种太极内功锻炼的方式,太极拳练到高级阶段,就不能一直执着丹田内转,到那时周身是丹田。
桩功中的丹田内转
丹田内转也是练出整体劲的捷径,学练太极拳架时,要以丹田转动为基础,带动腰转、胯转、身转、手和脚转,使手眼身法步协调平衡,虚实分明,连贯圆活,刚柔相济,劲力完整,只有这样练好太极拳,才能触达太极拳的本质核心,才能真正的练出太极拳。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