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春秋时期鲁国左丘明所做《左传.僖公十四年》记载:“” 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晋惠公 夷吾
春秋时晋国公子夷吾为摆脱自己所处的被排斥的地位,取得秦国的支持,曾许诺如果秦国能帮助他成为国君,可以给秦国五城,后来夷吾做了晋惠公,就不想履行诺言了。不久,晋国发生饥荒,晋向秦求买粮食,秦不计夷吾的失信,仍答应卖给了粮食。可是过了一年秦国发生了灾荒,便向晋国求买粮食。晋惠公不想卖,大夫庆郑说:“背弃秦国过去的恩惠,就不会有人同我们亲近了,邻国有灾我们高兴是不仁,贪爱自己而不救济他人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样德行都丢掉了还怎么守卫自己国家呢?”一可是大臣虢射反对,他说:“皮都不存在了,毛还能附在哪里?”意思是:晋国过去既然已经违背了诺言,没给秦国五城,结下了仇怨,秦晋友好的基础(即所谓的“皮”)已不存在了,既使卖给一些粮食(即所谓“毛”),又有什么用呢?
春秋时晋国大夫 庆郑
庆郑认为这样弃信背邻,如果一旦自己有了祸患谁来援救呢,失去援助,将要自毙。可是虢射仍认为:“既使这次卖给秦国粮食,也不会减轻秦国对我国的怨恨,而且加强了秦国的实力,倒不如不卖为好。”庆郑说:“对自己的亲近的人反而仇恨他,这会使我们后悔的。”晋惠公最终没有听从庆郑的意见。
西汉刘向所做 《新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同样的故事还见于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二·序》:“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柴草),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日:‘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邪?’”这是说:战国时魏国国君魏文侯(姬斯),以李俚为相,以吴起为将,用西门豹为邺令,改革政治,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有一次他外出巡游,在路上遇见一个过路人,身上穿着一件毛朝里皮板朝外的羊皮统袄,肩上背着柴草。按当时习惯总是把羊毛露在外面,可是这个人却与众不同,把皮板露在外面。魏文侯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你为什么反穿着皮袄掮柴呢?”那个人回答说:“我是怕羊毛给柴草磨坏呀!”魏文侯笑道:“毛是附在皮上的,皮擦坏了,毛怎能存得住,还不是要掉下来的吗?”
魏文侯 姬斯
第二年,魏国城市记在帐薄上的收入增加了十倍,大臣们都来庆贺,魏文侯却说:“此非所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无所恃也,今吾田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这是说:魏文侯远见卓识,看出“皮”未有所增,而“毛”有增多,这就必然要使“下不安”从而“上不可居”。“安”与“焉”通用,“傅”与“附”通用。“皮”是指“毛”生存的基础,,基础如果不存在了,赖以生存的“毛”也就无法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