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1)

电影《误杀》


去年12月13日上映的电影《误杀》以首周末2.2亿的票房成为了贺岁档的黑马。

电影中,讲述了中年父亲李维杰(肖央饰演),在大女儿平平和妻子阿玉“误杀”了强暴女儿的警察局局长儿子素察之后,目睹公权黑暗,深知公平难讨的李维杰,为了保护妻女家人,根据自己在千万部犯罪刑侦片中,学到的反侦察能力,和公权力上演了一场“蒙太奇”式的博弈。

《误杀》这部电影之所以刷屏,是因为戳中了太多家庭教育的痛点。中国式教育最心酸的一面就是,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面对孩子的教育,要么忽视,要么无视。

诚如著名教育专家李玫瑾说: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种行为或心理问题,一定是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善良有礼貌的孩子背后一定也有一对懂得管教的父母,而那些盛气凌人的孩子背后也必然有一对教养不当的父母。

1. 错误的教养方式害了孩子的一生

素察的死,与其说是被误杀的,不如说是被自己的父母害死的。

素察的父亲是议员,母亲是警察局长,优越的家庭条件,父母的溺爱,把他培养成学校霸凌事件的制造者。素察将同学的眼睛打瞎以后,陈冲扮演的妈妈,也对儿子没有任何的责怪,还心疼地为儿子包扎伤口,让下属出面,对受害人进行威逼利诱,试图私了。

而父亲在得知这一事件时,则是直接冲到儿子面前,给儿子一记耳光,责怪他坏了自己的名声,影响他的选举投票。儿子负气开着妈妈给自己买的现代跑车绝尘而去,父母只当是寻常的离家出走,不予理会。最后,素察因在夏令营中侵犯了同学李平,而被李平误杀。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2)

电影《误杀》

借用影片中李平妈妈的一句很经典的话,“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兽”。

像素察这样的孩子在溺爱型的家庭里长大,缺少对社会规则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对人的尊重。父亲放弃了作为父亲的教育权利,母亲面对自己无恶不作的儿子,一味不惜一切代价利,用职权包庇袒护孩子,孩子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将会被教育的更惨烈,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3)

电影《误杀》


作为这样孩子的父母也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中年丧子成为失独家庭,熊孩子的恶行会坑爹坑妈,让父母身败名裂。

阿德勒是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缺乏鼓励的孩子”。当孩子出现大人眼中所谓的“不良行为”之后,成人才会施行管教。

如果都彭可以多花一点时间在家庭上,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而不是一味的打骂,也不会让素察如此叛逆。

2. 哪些错误的教养方式是父母中过的“坑”?

美国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网络教育电视台的创始人和制作人。她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指出很多父母常犯的四种教养方式的误区。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4)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第一个误区:成为控制型与放纵型的父母

作者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有提到一个例子:

周日的下午,一位妈妈正在打电话,孩子们在走廊里来回奔跑,一会儿,妈妈的耳边就传来密集的脚步声和他们大声的喊叫声。妈妈很生气,当即放下电话,对孩子们说不许他们再跑了,让他们立刻回房间去,如果继续淘气,饭后就没有冰激凌吃。

类似这种妈妈就属于控制型父母,控制性父母只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停止他们的行为。他们对孩子加以控制,命令和威胁是他们的典型策略。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5)


哲学家弗洛姆的一句话值得家长们一千遍地体会: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进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长期在控制型的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经常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自制能力,往往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缺乏自信、性格压抑、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和处理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不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出现暴力行为。

还有一种妈妈面对孩子同样的状态,觉得孩子们真的太吵了,却不去制止任由噪音持续下去。这是放任型父母的表现,对孩子出现的错误行为置之不理。作者告诉我们这两种父母的行为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6)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积极的沟通与情感反馈,又缺少行为的要求和控制,这样的父母持有“树大自然直”的观念,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缺乏基本的关注与了解,对孩子的行为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给孩子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这种现象多存在于工作繁忙、交际应酬多、业余时间少的父母,一心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很少与孩子交流沟通,忽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与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相似,都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与关心。

第二个误区:经常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美国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有的家长会对恐惧游泳的孩子说,你尽管往水池里跳,别担心,我会抓住你的,你要是不跳的话,我以后再也不带你来了。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父母的言行明显的轻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我们应当学会用一些恰当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如果孩子做不好或者心存恐惧,可以对他说先休息一下,我们待会儿再来尝试。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并不等于溺爱,并不是说我们要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我们父母要从内心多关注一下孩子的情绪。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7)

电影《误杀》


对于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和李维杰渐行渐远的大女儿平平,他却往往只能默默叹气。 被女儿讽刺为“葛朗台”的李维杰,在女儿眼中,他就是个一无是处的小气鬼,而他忍痛掏了参加夏令营的钱却也只是杯水车薪,这并不能解决他和女儿日益疏远的内在问题。

他在女儿心中早已不是幼时那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而是一个小气无用的抠门精。李维杰内心满满的父爱无法有效传递给大女儿,这造成了他的迷惘与痛苦。

影片最后,李维杰自首后在警车里有一番这样对女儿的独白: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回到家你就关上房门,我很迷茫也很苦恼。


作为一个父亲我竟然不知道怎么和女儿沟通,我多希望你像小时候一样依赖我,没想到最后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找回信任和依靠;


希望这件事能让你真正长大,不再惧怕生活里的任何经历,爸爸爱你。”

他为了保护家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想要证明自我的意识驱使着他。他想让女儿感受到他的父爱,想要重新在女儿心里树立起一个积极正面高大的父亲形象。

影片用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有效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共同的责任。 关注孩子的感受,就是要与多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三个误区: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用外部激励手段来操纵孩子是错误的,使用奖励来哄孩子合作也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在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不使用外部奖励,那更好的策略是什么呢?

其实孩子们最希望得到的不是贴纸或者什么新玩具,而是你的关注。如果一个孩子愿意合作,一定是因为我们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特殊情感,如果他们不乖,则通常是因为发生了让他们不愉快的事情,只给奖赏和激励,并不会解决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去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处理。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8)

假设你刚从超市回来,车上装满了冷冻食品,需要尽快拿进屋子里放到冰箱里去,但是孩子却在哭闹,因为他想继续留在车里玩。

你可以从情感上引导他说:“妈妈知道你喜欢在车里玩,因为妈妈要你下来你才生气,但是对不起我们必须进屋去,你能帮助妈妈吗?”然后让孩子帮你拿点东西,带他进屋去,孩子可能依然不满,但之前的大喊大闹很有可能因为你同情和安慰的话而很快消退。

如果你能够试着理解并重视他的小世界,将会让孩子感到备受尊重,他的愤怒就会消退的更快。如果你贿赂他,没准下一次他又想在车上玩的时候,还会期望同样的回报才肯合作。

很多家庭都会用奖励的方法来哄孩子乖乖合作,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模式,这样的确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暂时专注的去做一些事情。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第四个误区: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使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孩子,只会引发抗拒,而不是心悦诚服。更好的方法是利用直接后果来教育孩子,直接后果不等于消极后果,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的直接结果负责,而不是非要让他得到一个教训。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9)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大儿子在5岁的时候的经历:

在他去玩球之前,妈妈提醒他说:如果你因为玩球而晚回来吃饭的话,就可能就来不及吃甜点了。


如果孩子回来晚了,妈妈会因为他在户外玩耍而错过了甜点表示同情。失去甜点只是一个后果,这个后果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让他习惯于按照约定的时间回家。


即使孩子每天都玩到很晚,而吃不到甜点,妈妈也不担心,因为已经给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来分担责任,并鼓励他去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决定,当然这种方法只适合5岁以上的孩子。


如果孩子因为吃不到甜点而非常难受,妈妈也不会给他任何甜点,而是会给予他同情并和他讨论解决的方案,以免他下一次吃饭又迟到。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父母,但是教育也是需要技巧的,只有我们走出这些误区,聆听到孩子的心声,多尊重鼓励他们,才会培养出良好的亲子关系。

3. 父母如何避开常见误区,正确管教孩子

关于如何教养孩子,所有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即便孩子的身上还是会问题不断,我们也不能放弃孩子,因为我们是他们的父母,教养孩子是这世间唯一无法辞掉的工作。我们也不能让这种糟糕的状况继续延续下去,必须马上从不适当的教育方法中走出来。

作者在书中提到只要做到以下几点,这份工作我们就能胜任。

第一,父母要做到正视过去,认识到自己的弱点

我们要先从摆脱自己童年造成的负面影响开始,不要让以前的遗留问题影响到我们成年之后的观念和行为。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弱点,面对孩子时,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发怒,也不要拿孩子出气,让孩子在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认识到自己缺点的同时也要做到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做自己,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我们平时做到多尊重孩子,孩子也会同样尊重我们。让他们学会了相信自己,就会懂得自己去承担责任,善于表达自我。将来也会带着信心和激情去面对生活。

第二,要做到不要让成年人的烦恼去侵蚀孩子的世界

加深夫妻之间的感情,对整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有好处。父母相处和谐,也会为孩子树立良性沟通的楷模。如果离婚再重组或者是单身家庭,要用情感引导的方式,帮助孩子正确应对现实情况。不要因为家庭状况,导致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三,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做到留些时间给自己

承受巨大压力的父母并不能很好的照顾子女,我们要学会调整一下生活方式,给自己制造一些轻松快乐的氛围。不能只是把养育孩子和维护家庭和谐放在首位,要懂得爱自己,享受美好时光。

当我们学会了以上几点,我们会发现只要我们给予孩子温柔的指引,认真看待孩子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在孩子身上看到努力的成果。

电影误杀的现实真事件(电影误杀暴露出父母的教育问题)(10)

资质相同的孩子,遇见不同的父母,结果就会不一样。所以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教育方法真的很重要,提高父母们的自身能力也很重要。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学会先发现自身的问题。因为在任何一个有问题的父母影响下,总是会塑造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

“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生来就会做父母的人,我们不必苛责自己,但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我们仍然需要向外劝导孩子,向内劝导自己。

孩子的成长之路上需要父母的帮扶,我们今天的有效扶助,才会造就孩子明天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