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抗疫日记 上海姑娘的故事【严建设】

2022年6月15日星期三。晴。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

今天西安临时社会面管控解禁第56天。自封控以来,今天西安是第172天了。今日西安恢复如初,照例新增本土0例、新增无症状0例、现有确诊0例。还是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大家自由来往。#西安疫情日记#

早课写了张小6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2)

这首词作是辛稼轩的巅峰之作,无出其右。30多年前女儿3岁时,我曾教她背诵过。曾在1984年西安市解放商场元宵节职工联欢晚会上当众背诵,毫不怯场。

上次在书院门买的宣纸,小6尺的还能用,大8尺的质量不成,不洇,没濡染感,价格是1200元/刀,则拿去退换。人店里没货,则退货后再转了几家,都买不到,询问了几家,说手工的太贵,没人囤货,若要的话可以调货,价格贵点,半手工半机器的15元/张,手工的要200元/张,那么一刀就得2万元。我想想还是算了吧,用不起。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3)

小区定于明日6月16日(周四)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检测时间:早上5:00--11点。

前日逛超市,买到一份核桃酥,是那种带核桃仁的。这种点心我1974年1月见过,此后再未见过,想不到如今重现江湖。

当年我穷旅游到了上海,探访上海一家说是亲戚的在广西北路。我好面子给人在杭州一食品店买了2斤核桃酥,就是面上带胡桃仁的。当年价格是0.76元 5两粮票/斤。上海亲戚不收,我挺难为情,只得扯断了捆扎的纸绳告辞出门。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4)

为了买这2斤点心,我花光了身上的钱和粮票,旅途中饿肚子饿了一昼夜。当年杭州、上海的早点铺子门前挂有小黑板,粉笔大书鲜肉大包5分/只。

为买这种点心也是我十分看重的,从来没见过,实际上面放的是小胡桃。是我临别杭州买的。可是走了十里路也没找到。便自己安慰自己,买到是幸运便是买不到也并非不幸运。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5)

最后幸亏还是买到了。年轻的女服务员捆扎时,我忽然发现未带那装钱的纸包,脸又热了,赶紧招呼说,哎你先别忙,我粮票没带够。那杭州女服务员十分热情说,你有多少就交多少吧,我给你垫了你明天有空送来好了。她只顾扯断了绳头递给我。当年人穷,很多人的钱包都是用挂历纸叠成的。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6)

我搜寻一看差2两张票,然而明天我要赶6:00的火车呢。我急急的走回去,通身大汗,带了唯一的1斤通用粮票去了,借了姑父的自行车。还了粮票后一看,谁知道找了我一堆不能再用的浙江当地粮票。

实际上我是第二次走进上海这个阿姨家。去她家也就是想见那个表妹阿慧一面。我轻车熟路进门后,只见阿姨一个人在家,则无形中添了几分惆怅。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7)

才洗了脸,就见阿慧抱了个小孩子回家来,手里拿了几片削净的甘蔗,闲叙了几句,我就探询鲁迅墓。意思想邀她同去。她说是在虹口公园,阿姨以为我不懂上海话。

阿慧送我出门,不明白她为何走的这么慢?她说接到上级通知,每个人要写一份批判稿,还得做家务,抱歉有点敷情就不能陪你去了。当年上海街道商店的玻璃窗上都贴满了打、砸、捣之类的标语以及漫画。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8)

我上电车时才发现。这次阿慧跟我陌生了。当时一个是自称表哥的人名叫松涛,跟交换了几张彩印年历卡。当年很流行年历卡,塞进钱包里查阅日历。带日历的手表一般人买不起。这次阿慧给我煮了碗年糕。主要是三多,是酱多肉多油多。

回到西安后,我主动给她写了封信。在忐忑不安中很快收到她的回信。然后我很快插队到了阎良。然后在乡下一连接到她五六封信。再看看这些信呢,内容还是比较简单,一般也就写半页纸。所有的来信都有一项内容,就是希望我能帮她拔点核桃寄回上海。上海买不到。这个对我来说并不难。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9)

我和这位上海姑娘的函交都不知道能说些什么。好像存心要制作出一幕滑稽剧目,不过说心里话,我其实并不爱她,只有一种开玩笑的心思,也并非是恶作剧,当然也有喜欢。她雪白的前额,柔软的秀发,娇妍的面庞,苗条的腰肢,给我留下了一个桃色的梦。我俩同岁。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0)

当时我有个铁哥们叫做薛武奎,在宝鸡县县功镇新街公社核桃园大队插队。当年的夏天。我和俩铁哥们儿结伴混车逃票去了核桃园。一个叫李海滨,一个叫李人杰。我把拔核桃这事给薛武奎说了后。他准备了俩竹背篓,两根长竹竿。叫我们扎上绑腿,带上长玻璃管子的蛇药。一块进山去打核桃去。当时一块去的,还有赵方红、辛留刚、任福宽,还有个率性而风流的女知青。叫做傻大姐。一行8人。走在山道上,后面傻大姐忽然喊道:你们都嫑朝后看,我溺尿呀。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1)

那次我们长途跋涉走了十几里路,登了吴山。在山沟里。打下来满满两背篓的核桃。

我们背着沉重的核桃,在回知青点的时候,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天开始麻麻黑了。半道上我们在一株大树下休息。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2)

借着月光,我忽然借着月光抬头一看,大树上黑黢黢的挂满了果子,不知道是什么。我顺手猛力挥动竹竿,照着那些果子打了一竹竿。突然感觉不知哪点不对劲,慌忙大喊道快跑。

我第一个逃了出来。从树下掉下来的不是核桃,是绿刺森森的板栗。当时跑得慢的李海滨肩膀上都被扎出血了。李人杰跑得最快,跑到一个断崖跟前,模仿《列宁在10月》克里姆林宫的卫队长马特维耶夫大喊了一声:瓦西里!就跳了下去。然后我们去找他的时候,他坐在一个土堆上呻吟,起不来了。一看脚脖子崴了肿的发亮,像面包似的。我们只得把他搀回了知青点。那天晚上停电。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3)

我睡到半夜忽然醒来,一看电来了,屋子里点的是500W的大白炽灯。明晃晃的照见床头上盘了一大堆蛇。那条蛇有鸡蛋粗细、2米长短。当时我用铁锨把蛇砍死了。蛇肉我们加了生姜辣椒盐煮着吃了,然后薛武奎给蛇皮里灌了沙子,缠在腰上带回了西安。在列车上遇到女列车员查票,他把衣服撩起来让列车员看,女列车员阿哇大叫了一声,撒腿就跑。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4)

那些核桃装了满满的一麻袋。这种帆布的细长麻袋装小麦可以装120斤。我们把它叫做桩子。我带回家后,和母亲两人把这些核桃的绿皮都剥净了。搞得手黑乎乎的,半个月后颜色才褪去。

新剥出来的核桃有点湿,母亲用洗衣服的大铁盘把菜把它架在煤火炉子上烘烤。干了后也就有20多斤。然后母亲用旧布缝了个口袋,我们两个拎到邮局去给上海的阿慧寄去。然后过了半个月,阿慧来了一封信。说核桃一时吃不完都发霉了。然后我俩就再也没任何联系了,一直到1981年。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5)

旧文钩沉。

我第一次看到上海小姐的画片是60年代。我们街巷的男孩们都在玩洋片,最不受我们欢迎的就是印着民国年间海报上那些上海摩登女人的香艳图片。都穿着高开叉旗袍。不受男童们关注。我们喜欢古代武将骑马拿大刀的,带劲。50多年后的上海外滩和部分景区,还有满脸沧桑的上海老娘们擎着阳伞,穿着那种花花绿绿高开叉的旗袍摆泡丝拍照,恍若隔世。

当年老上海人家门槛精,有收养小女孩的习俗,其名分上是干女儿,我们叫做家养女孩儿。那年月遭遇灾荒,瞅见逃难穷人家眉清目秀相貌端庄的小女孩儿,或3岁或5岁,给对方家长点粮食或零花钱接回家养活。民国年间医疗条件差,太小的女孩难以养活,太大的养不住。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6)

女童慢慢长大啦,在家里跟丫鬟娘姨似的,淘米做饭刷锅洗碗洗衣服洗马桶,喂猫喂狗抱孩子脏活累活啥都干。家里老娘们有吸鸦片嗜好的,会叮嘱女童冒着风险出面去买,钱数地点和接头人都是指定约好的,老套路。叮嘱如何躲过印度红头阿三和禁烟局便衣稽查的盘查。红头阿三明知女童贩毒也很无奈。不敢给戴手铐抱到警局去关押审讯。所以女孩子忙得很,一般根本不可能去上学受教育,只是大家同吃同住,也不会被虐待打骂。传出去被弄堂邻居数落指责。也只有上海人亲生的女儿送去上学堂。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7)

女孩16岁长大后出落了,则找媒婆寻下家嫁人。也不管男方年岁大小相当否、相貌丑俊般配否,只是要钱,狮子大开口,长得漂亮的女孩一般1根大黄鱼,更漂亮的另加钱,很漂亮的要10根大黄鱼,叫做聘礼。一家人窃笑不已,一辈子吃喝不愁了。当然也象征性的给点嫁妆,比如做件阴丹士林的旗袍。其回报不可谓不丰厚。事实上嫁养女也就为的是讨聘礼。跟卖女儿差不多,算是增添了一点感情成分。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8)

这跟当年欧洲澳洲人美国佬来中国收养孤儿截然相反。洋人基本上有西方信仰是做善事的不图回报。而民国年间门槛精的上海人是图回报的,没聘礼是绝对不会嫁女的。当然也含有感情因素。双方朝夕相处,处得久了,都会产生感情。被收养女孩出嫁时也认为要点聘礼是理当的。此事搁在当今可能也是行得通的。法律法规没规定不准要聘礼。

民国时的度量衡为半斤八两,一斤为16两,如今的500克。当年1根小黄鱼是旧制1两,等于31.25克黄金;大黄鱼的重量是小黄鱼的10倍,为旧制10两,也就是312.5克黄金。10根大黄鱼大致为3125克黄金。当年1根10两的大黄鱼的购买力等于10万人民币的购买力。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19)

还有些富商官宦人家以及社会名流,也仿照此类模式做。当然生活条件更好一些。命好的女童走进土豪官宦人家,不但寸草不拈不用干活,穿金戴银吃香喝辣还有娘姨伺候,能上女子教会学校或中西女塾,学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有的家养上海姑娘不但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还会跳交际舞,后来成了大家闺秀、金枝玉叶、社交名媛。能充分享受富豪家庭里提供的法国香水,意大利时装、瑞士手表、美国玻璃丝袜、美国汽车和大电器、英国家居用品,有钢琴、泳池,还有红酒、奶油冰淇淋配草莓。但毕竟是极个别的。比如当年宋美龄认干女。还有就是传闻当年土豪纳暗妾,对外的名份上也是干女儿。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20)

其实古代皇帝也这么做过,给皇室宗亲干女儿一个公主的名分,以备战争时期缓和纷争减少血腥屠戮用以和亲,来拉同盟军。当然陪嫁会非常丰厚,算是赔罪的重礼。成功了能减少靖边的成本。比如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公元前108年,细君公主嫁乌孙昆莫国王,公元前103年,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岑辄、翁归靡。以及著名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跟人做小老婆。此外还有孙权嫁妹刘备,后来做此事失败的有吕布欲嫁女袁术、孙权想嫁女关羽。都是政治需要,老爸说了算,女孩子没丝毫选择丈夫的权利。我第一次来到上海的广西北路,是1974年的1月中旬,一个阴霾的日子。冷凄凄的正午,空气湿冷,天空零星飘着雪霰,刮风时打在脸上感到有点轻微疼。

西安抗疫中感人的故事(上海姑娘的故事)(21)

弥漫着轻微尿骚味的弄堂外有上海妇女拼命扇芭蕉扇子,用劈柴生煤球炉子,乌烟瘴气的对面看不清人。当年老上海弄堂的公厕是敞开式的,没围墙,也就弄堂里路边简单一个结满尿锈的小槽子。若连槽子也没有的话,那就只能是下水道口了。男人们无分大小无所顾忌,当众掏出家伙来小便,有人还仰着脖子吹口哨。过往女人见惯不惊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女人们在家里使马桶。印象中当地上海方言把小便叫做撒漱。当年初到上海的我非常不习惯。

当年我到广西北路154弄9号,老名字叫做福致里的地方找到了家里的老关系。我们素未谋面,仅知道是个老关系而已。那年月人穷的很,不会轻易走亲戚。走亲戚大部分是空手走的,买不起礼物。我风尘仆仆从大西北来到大上海,怕露出寒酸相被人藐视看不起,在杭州咬牙买了2盒核桃酥。杭州的核桃酥浮面上点缀着小胡桃仁,马粪纸彩印盒子包装,加一张彩印的大红色油光纸,看上去还不错。当年的价格是0.76元 半斤全国通用粮票/斤。当年那家人用的是油腻麻花的老旧红木家具。看得出过去的阔绰日子。

老关系主母芳名叫做王佩苏,看到我来,非常热情,凑巧是饭口,则做了蛋炒饭给我吃。那年月能吃到细粮大米非常不易,吃到蛋炒饭很奢侈。可惜我没吃饱,撒谎说吃饱了。也怨不得人家。北方人食量大是当年上海人难以预料的也不清楚的。比如上海人家焖米饭的小铝锅,比一个壮汉的拳头大不了多少,一家五六口人吃,搁到我年轻时候,可能一顿饭吃两锅还差不多。

当年的上海人沿袭民国做派,都是复姓,在自己姓氏前加上丈夫的姓,没名字的妇女以此类推,在户籍上干脆叫做王张氏、李张氏之类。若在如今,我姓严,老妻姓王,则老妻干脆叫做严王氏。读音很怕人吧。

当年我在上海认识了一位上海姑娘,姑且叫做阿慧。能认识一个娇滴滴的上海姑娘我很快乐。那年月上海姑娘盛行骄娇二气,既温婉冷艳而又会撒娇耍嗲,兼吴声软语,优越感很强。大部分上海姑娘不待见北方人。大部分上海姑娘眼中的北方人都是乡下人,寿头码子赤佬阿木林。

我俩结伴逛街,她问我想买啥嘛东西,我当初非常贫困窘迫,不过想买几支廉价毛笔,为充面子竟冲口说想看看小提琴。我与阿慧同岁。阿慧一口上海普通话,其少女时代腰肢窈窕,唇红齿白,肤色白嫩挺好看的。想象也算是小家碧玉之类。当年看到她拿了个铜盆洗脸梳头,慢条斯理给脸上脖子上搽百雀羚雪花膏,给白皙手上搽防冻蛤蜊油,然后奉母命与我去逛南京东路白相。以至于难免产生桃色遐想。当年我18岁。

那小提琴哪儿是我买得起的,当年一个最便宜的小提琴也得29元,我怕连几块钱的琴弓都买不起,就这样上海人还认为便宜的货色勿来赛,钞票一矮矮。

当然我俩还是就近到永安百货,当年叫做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曾名华联商厦的去看过。我穿着一双硬塑料底的板鞋,在商场打蜡的水磨石地板上差点滑倒。还幸亏她搀我一把。当年她穿着浅色细碎花的中西式结合的罩衣。两年之后,西安也渐渐流行起了这种罩衣。

回家后我很快上山下乡到了穷乡僻壤的阎良,当年一个劳动日的工分价值为9分另3厘。后来我俩建立了通信关系。当年从她寄来的三五封信上看,语气显得很简洁而短少,基本上每封信都希望我能进山拔点核桃寄到上海给她。她也觉得很敷情,表示歉意。我暗想这必是她姆妈之意。当然我回信吹嘘说西北核桃多得是,娃娃们当球踢着耍,掉一地没人捡。没问题。

我遂酝酿了一次打核桃计划。当年夏末秋初,我联系了几个铁哥们混火车到宝鸡新街公社核桃园大队,找到铁哥们,提议进山,到吴山里打核桃 。我们一行8人,带了2个背篓、2根长竹竿、2把砍刀、2管子蛇药,用细麻绳捆扎了裤管进山去打核桃。很顺利,当天打到100多斤核桃。出山时已是黄昏,肚子饿得不行,也没啥吃的。看到山洼里有一株大树,仰头一看,衬着月光,看到枝杈树叶间密密麻麻结着果子。不知是啥。

我想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抡起竹竿,狠命打了一杆子,蓦然想到不对劲,则拔脚就跑,边跑边喊叫大家逃开。谁知大家没反应过来,打下来的是毛栗子,窸窸窣窣掉下来,落在人肩上立即刺出血来。用石头砸开可以吃。稍微有甜味。

还不仅如此,到了一处断崖边,约莫1丈高低。有个没下过乡的哥们问我,这都没路了,前头都是酸枣刺,咋办?我顺口开玩笑说,这有何难,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有路了。俺们都是跳下去的,没事,下头都是虚土。

孰料那哥们逞强,后退几步大喊了一声瓦西里,纵身一跃就跳下去了,接着在下面哎呦哎呦惨叫起来。把我们吓坏了,慌忙绕近道冲下去。一看倒也无大碍,只是把右脚崴了,肿起来跟面包一样,铮明发亮。没办法我们搀他回去。可能他在那年月看《列宁在1918》中毒了,受到克里姆林宫卫队长影响大也难说。

把核桃转运回西安后,因阿慧催得紧,我剥去青皮,则分几次盛在大铁盆里搁到蜂窝煤路子上文火烤,烤干后装袋子从邮局寄到上海。剥核桃弄的我双手黢黑。黑了很长时间洗不掉。

一段时间后收到阿慧一封信,说核桃已收到了,很感谢。只是核桃不知怎么大部分发霉长毛了,吃不成了。我也很惭愧,此后几十年再无联系。再无通信联络。毕竟大家都忙。

现在的广西北路,尚有老房子残存。但我所说的福致里业已荡然无存,连154弄都找不到了。

不到1000米的广西北路愈发热闹了。也有上海姑娘拿着鲜花骄傲地走。老字号装修一新,有上海时装商店、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燕云楼、洪长兴羊肉馆、老大房、沈大成、阳春面馆、杜三珍卤菜、新光剧场、中国大戏院、格致中学,还有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上海市黄浦区档案局等等等等。已成为一个高档时尚街区。风雨飘摇的老房子仿佛在娓娓而谈,倾诉着旧上海的风花雪月的旖旎风光,那些前人心酸和熟稔的故事。

我此次刁空拿着相机来到广西北路扫街,距我第一次来此地,已有40多年了。我走进一个模范社区,号称南京东路星级文明楼的社区,竟然看到几十年前的境况,非常惊讶。挂满裤衩衬衣背心的里弄、露天的尿池、黑黢黢曲里拐弯非常逼仄的狭窄木楼梯,锁着锁子的水龙头,乱糟糟的水池灶台。破败的窗户,宛若时空转换,把我的思绪拉到了40多年前。应该算是繁华大上海的脏乱差。

百度得知:广西路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北京东路,与北海路、广东路、汕头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南京东路、天津路、宁波路、牛庄路、芝罘路交汇。全长741米。186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筑此路,以锡克教堂命名为锡克路(Sikh Road)。1865年以中国省份名改名广西路。租界交还中国后,1946年改今名。沿路多为里弄住宅。设有鼎鼎大名的格致中学、先施公司、新新公司、恒源祥绒线公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