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子,为人聪慧英武,非常有主见和谋略。因此朱樉很受朱元璋器重,地位仅次于太子朱标。洪武三年,朱樉被封为秦王,藩地西安,位列九大塞王之首。

注:过去诸皇朝封王常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来封王,其中“秦、晋、齐、楚”这四个封号最为尊贵。而“秦”最终统一中国,所以封为秦王一般都会被认为是诸王中最优秀的。

洪武十一年,二十三岁的朱樉正式就藩,随行护卫3748人,为诸藩王之最。洪武二十二年,太祖将大宗正院改为宗人府,任命朱樉为宗人令负责管理诸王和宗亲。可以说朱樉是货真价实的“大明第一藩王”。

朱元璋有一个儿子叫朱樉(作恶多端连朱元璋也拿他没有办法)(1)

但是朱樉也有他致命的缺点 -- 为人暴虐好为恶。太祖也不是不知道这个儿子的毛病,在他就藩时就专门发玺书提醒、教育过他。

十一年就籓西安。其年五月赐玺书曰:“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

《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朱樉就藩之后根本就没有把太祖的教诲当回事,一到西安就嫌弃王府不够气派华丽,继续大兴土木扩建王府。为了满足自己的奢靡欲望,朱樉还在封地内大肆搜刮,逼得藩地军民卖儿卖女。

后百姓不堪朱樉的盘剥,齐聚在王府外哀求,朱樉却令护卫大打出手,当场打死一人并捉拿上百人下狱。太祖得知这些后虽然恼怒,但知子莫如父,太祖觉得只需一番教诲,朱樉还会是个好儿子。

因此太祖并未惩处朱樉只是下诏将他斥责一番。只可惜太祖白费了一番心血,因为他故意无视了自己这个儿子的另一个致命缺点 – 不听规劝和管束。太祖的斥责对于朱樉也不是没起到效果,只不过这个效果是反向的。就像被溺爱的孩子根本不怕父母言语上的呵斥,朱樉认为自己的父皇是换了个方式在默许自己的行为。

朱樉作为“塞王”除了享受荣华富贵之外还有个责任,就是带兵护卫大明的江山。在这个方面朱樉做得还是挺好的,屡屡率军对陕西境内不服王化的蕃部发起进攻,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唯一的问题是,朱樉是成吉思汗的“粉丝”,他也非常喜欢听“敌人”的哀嚎声。

朱元璋有一个儿子叫朱樉(作恶多端连朱元璋也拿他没有办法)(2)

在征讨中朱樉特别喜欢抓捕蕃民的妻女(尤其是孕妇),被强行拆散的家庭的哭泣声让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另外朱樉也非常喜欢抓捕幼女幼男带回王府作为自己的奴仆,其中大部分男童因被强行阉割后护理不当而死亡。

对此太祖也只是反复教育朱樉,对土蕃使用怀柔、抚恤等手段获取的效果要远强于武力征讨。当然太祖的一番苦心一样付之东流,因为朱樉根本就听不进去这些。

太祖为了维系和明军众将领的关系,采用了一个很常用的方法 – 联姻。他的儿子们都是娶各将领的女儿、孙女为妻,其中只有朱樉是个例外。太祖这方面不是不重视朱樉,而是非常重视他,因为他安排朱樉“联姻”蒙古人。

朱樉的王妃是北元齐王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常遇春北伐时在河南俘获),太祖希望通过联姻招降“天下奇男子”扩廓帖木儿。但是这场婚姻对于王氏和朱樉来说都是个悲剧。

朱樉因为自己不服管束的性格,对于太祖包办他的婚姻非常的不满。但是他又没有能力和胆量提出反对(即便是反对,大概率也没用),因此他对这场婚姻产生了一种病态的敌视。心中的怨气不敢在自己父皇面前表露,那就只能发泄在无辜的王氏身上了。

朱樉从心理到行为上都没有把王氏当作自己的王妃,平日里对王氏冷言冷语非常的不待见她。如果仅仅是这样,王氏虽然没有如意郎君,生活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洪武八年,太祖却和他的儿子朱樉一起把王氏推入了火坑。

这一年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在漠北病逝,意味着太祖的招降计划失败了,也意味着王氏“没有了作用”。太祖明白自己的儿子不满意这场婚姻,于是在当年十一月册封邓氏为王次妃。邓氏除了容貌更为美艳,更重要的是她的身份 – 她的父亲是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邓愈。

注:太祖选邓氏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朱樉找一个实力强劲的亲家(开国六公爵中李善长没女儿、李文忠跟太祖是亲戚、常茂的姐姐是太子妃、徐达长女是燕王妃、冯胜的长女是吴王妃),让他在这方面不在众兄弟中太过于弱势。这也是朱樉后来非常宠爱邓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元璋有一个儿子叫朱樉(作恶多端连朱元璋也拿他没有办法)(3)

按照古代的妻妾制度,妾相对于妻来说啥也不是,两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王爷的所有女人中王妃才是妻,除此之外再高也是妾(包括所谓的平妻次妃,实质上还是妾)。太祖的问题是他不废王氏的正妃之位,又把邓氏提拔到离王妃一步之遥的位置。就差那么一步,谁会不想爬上去呢?更何况邓氏是开国公爵之后背景强大,而王氏此时啥也不是、啥靠山也没有。

注:明制亲王娶正妃需要传制(由朝廷婚使宣读册封正妃的册文)、发册(颁发册封王妃的金册)、亲迎(亲王亲自迎接王妃入王府)。除了王妃其她的女子嫁入王府不允许使用上述三礼。

邓氏的到来就如同往滚烫的油锅里泼了一碗冷水。邓氏是一门心思地想当正妃,朱樉是有了发泄不满情绪的帮手。两人是一拍即合,“感情”迅速升温,但基础却是联手整治不幸的王氏。

这夫妇俩首先将王氏赶出了王府,但这还没完。因怨恨她“占着”正妃的位置,他俩还变着法的折腾王氏。他们将王氏囚禁起来,不允许她自由活动;然后将王氏的各种待遇全部剥除;最后指使看守王氏的仆役日常故意刁难、折磨王氏。

听信偏妃邓氏,将正妃王氏处于别所,每日以敝器送饭与食。饮食等物,时新果木皆非洁静,有同幽囚。为夫之道,果如是乎?

《太祖皇帝钦录》

在联手整治王氏的过程中,邓氏也迷恋上了施暴取乐这种变态嗜好。这两人平日就在王府通过各种虐待仆从找快感并乐此不疲。例如他们发明了一个取乐项目,让王府宫女光着膝盖在坡道上爬行,等她们磨破膝盖后,涂抹姜汁并逼她们继续爬行。

剧烈而持续的疼痛让宫人无法保持平衡,摔倒后从陡坡上滚下来,这夫妻俩就哈哈大笑道“打得好筋斗”。连大臣日常居家宴请座次都一清二楚的太祖,能不知道他儿子的恶行?他不管只是觉得他儿子犯的都是些小错,有机会教育一下就好了。

虽然太祖任由他们为非作歹,但是朱樉和邓氏却自己给自己挖了大坑。

邓氏一直想当正妃,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握有决定权的太祖又不发话,因此邓氏和朱樉只能自己找感觉。那么朱樉怎么给实际享受着王妃待遇的邓氏找感觉呢?朱樉决定提升“仪式感”,让邓氏感觉一下他母亲的待遇。他“制造后服与偏妃邓氏穿着”,并且造了一张雕五爪金龙的床。

这种僭越之举就犯了皇帝的忌讳,更何况太祖还是个非常敏感的皇帝。不过太祖还是顾念亲情,他把锅全扣在邓氏头上,一纸诏书“赐死”了邓氏。并要求朱樉接回并善待王妃王氏,希望朱樉在王氏的影响下改过自新。

偏妃邓氏,因妒忌被责,自缢身死。自此之后,再三省谕,以礼相待正妃王氏。不听父教,仍将王氏幽囚宫中。夫妇之道,并无一定之人,不过宵昼与无知群小放肆自乐。由是宫中无主,饮食起居无人撙节看视,因而恣纵。

《太祖皇帝钦录》

如果说教就能归正朱樉,朱樉也就不会堕落到这个地步了。邓氏的死,反而刺激朱樉更进一步地放纵自己。朱樉重金从杭州买回一批美女,终日和她们在王府中厮混,但是朱樉仍然不满足。

他竟然公开的招妓女入王府,并无视尊卑在王府恣意寻欢作乐,甚至别出心裁的让受宠的歌姬充任“王妃”。要知道太祖严禁朝堂官员狎妓,违者搞不好就被杀头了。

眼见自己的儿子越来越不像话,太祖在洪武二十四年将朱樉召至南京。太祖当面责骂朱樉,并要求他在南京反省罪过,直到第二年才放他回去。

朱元璋有一个儿子叫朱樉(作恶多端连朱元璋也拿他没有办法)(4)

这番苦心教育有效果么?有效果,但是和之前一样是反效果。回来后的朱樉暴虐欲望更强,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王府宫人,一点点小错他就要私刑重罚。例如割舌等肉刑、囚禁饿死、埋雪地里冻死、用火烧死......

为防止藩国的人跑到京师去告御状,他派人在各关口搜查、抓捕欲上告的人。秦王府内的罪人,按律应解赴京城治罪(明朝藩王没有司法权)。但是朱樉害怕这些人到了南京之后,会泄露自己在封国胡作非为的事实,竟然将这些人全部杀掉灭口。

以太祖的神通,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些,但是他拿自己这个儿子毫无办法,只能鸵鸟一般,装作不知道。太祖是有办法“躲”,秦王府的宫人却没办法躲。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的人,往往会做出平时不会去想的选择。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府的三名老妇因惧怕朱樉虐杀,下药毒死了朱樉,解脱了王府众宫人、也解脱拿朱樉没办法的太祖,实际上也解脱了深坠黑渊的朱樉。

非法刑诸宫人,有割去舌者,有绑缚身体埋于深雪内冻死者,有绑于树上饿杀者,有用火烧死者。老幼宫人见之,各忧性命难存。以致三老妇人,潜地下毒,人于樱桃煎内,既服之后,不移刻而死。呜呼!观尔之为,古所未有!论以公法,罪不容诛。今令尔眷属不与终服,仍敕有司浅葬,降用公礼。

《太祖皇帝钦录》

太祖自己说明了事情原委,但是他始终也没有承认错误。如果不是他的纵容,朱樉不会成这个样子。虽然怒其不争,大幅度降低了朱樉的丧葬等级。但是太祖还是可怜自己的这个儿子,竟然要求一直被囚禁和虐待的王妃王氏为他活殉,残暴的基因某些时候真的会遗传。

不少人认为如果朱樉能像朱棣那样自我约束,就不会刚满四十就被毒杀。以太祖对他的重视,太子朱标死后,他很有可能会被册封为太子成为皇帝。但是说到底也是咎由自取,不值得惋惜和同情。真正该惋惜和同情的是因他的自我毁灭而无辜惨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