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成林2019-09-16 20:50,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竹山区风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竹山区风景(千年古村白苎话往事)

古竹山区风景

作者:徐成林

2019-09-16 20:50

关注

千年白苎话往事

文&图:徐成林

白苎村,现名叫白居自然村,位于永新县文竹镇白源村。白源村是由白居、源头、渡头三个自然村组成,故取名白源村。村部就设在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白居自然村。

其实白居自然村过去一直叫白苎村,后来也许是因实行身份证制度,有关部门为图简化,遂将白苎雅化成了白居,从而使村民的身份证上有了白居自然村的称谓。但在村民的心中,他们所在的村庄就是白苎村了。

▲大冲水库坝上远眺白苎村

1白苎村名的起源

关于白苎村名的来源,村民们世代都传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尤其是老倌老妪更是乐于向外来人叙述他们祖辈相传的往事。

白苎村历史悠久,远在唐朝就有先民来此定居,至今1000年有余。史料记载,唐末时期,有陈姓先人从泰和县来到这里,感觉此地山清水秀,靠山临圳,坡缓地肥,于是在此定居安家。

这里当时没有地名,但见土坡上生长着许多野生苎麻,苎麻叶面青绿,叶底泛白,微风吹来,麻叶摇曳拂动,白绿相间,有如湖水波光粼粼,煞似壮观,因此他们就称这里为“白苎”,意为“白色苎麻生长的地方”。过去也有写作“白苧”的,这里苧和苎同义,大多都用白苎,并沿用至今。

▲苎麻图

2白苎村姓氏的由来

在白苎村主要有两个姓氏,即陈姓和徐姓。而陈姓远早于徐姓来到这片土地上。

据史料记载:陈氏始祖福翁公,唐明宗天成3年(928)自江西泰和县早禾市徙永新白苎,生子三:云蒸、云庆、云兴。云兴与次兄云庆又于后唐长兴元年(930)由白苎徙居茶陵麦子。

云蒸后代一直在白苎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劳作耕种。白苎的土地依山伴水,有溪流穿村而过,土地肥沃,适宜耕种,加之先民的勤劳智慧,人们自耕自足。

到明嘉靖年间,陈氏已经在白苎的土地上繁衍很多代人,人口有所扩展,村庄也逐渐扩大繁荣起来,于是陈家祖先也开始注重教育,请了先生在村里办学,教育和管理孩童,让孩子们不出村就能读书,更期望子孙知书识礼有文化。

有位来自塘边村(夏幽)青年教书先生名徐文府,他非常敬业,无私将知识授之学生,陈家十分满意,待到婚配年纪,陈家为了留下先生,有族人遂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徐先生。

不久后先生也有了自己的后代,鉴于陈氏家族的热情和信任,徐先生在因年龄原因回到原籍后,遂将自己的儿子钦送到了陈氏岳父家,在岳父的护佑下,先生的儿子钦就在白苎长成并成家立业,依旧像他父亲那样娶了村里陈姓女子为妻,钦是为徐氏第二代,生育四子,从此白苎村徐姓繁荣起来。从徐文府老先生于明嘉靖年间来到白苎,成为白苎开基祖至今,徐姓已经繁衍至260余户,已经远远超出了陈家的户籍人口数了。

▲村中的三座祠堂

3村中古树

由文竹镇上去白苎,远远可以看到村东头有一排苍劲高大的柏树林,耸立在田间屋头,甚是壮观。柏树林是白苎村标志性景观,像这样成排的古柏树林,确属难得一见。

没人能说清古柏树的年龄,村里人说应该是建村时期先人所栽。白苎村地势西高东低,西边是大山,东边土地平坦,村子建在高山与平地间的岗丘之间,伴依大山而来的圳沟,流水自西而东穿过村庄汇入文竹河。

先人们也许觉得流水会带走财气,也许是为了聚集村子的灵气,或为留住东来的紫气,于是在村中海拔最低处的东头栽种了一排柏树苗,随着岁月的流逝,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最大的树干,需二三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合围,树高都在十多米以上,至今依旧郁郁葱葱,青翠碧绿,生机勃勃,高耸入云。

▲村东古柏树林

生生不息的古柏树林,见证着白苎村的变迁,感受着村人的喜怒哀乐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感知到老百姓的病痛疾苦,村民将古树视为心中的神灵,常有村民树下点香作揖,也有村民削上一块木片,回家熬汤期望治病去灾,如今沧桑的树干还留有刀痕。

近些年,由于年青一代受到的教育以及社会科技的进步,迷信的现象在不断的减少,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环境保护治理和保护文物古树观念的增强,白苎的古树定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健康成长,永保青春。

▲粗壮古柏

村里的古树还有不少,如大冲珠岭水库边的大樟树,水圳边的枫树,杂树,肖转垅高处的乌桕树等。可惜的是笔者记忆里的一些古树,却再也看不到了:六十年代在村东头农机厂地段还存有四五棵硕大、树荫遮天的古樟树,四五个成人才能合围,可惜不知什么原因都被砍伐了。

冲里屋场上原来也有一棵古樟树,给进山砍柴和劳作的人们遮阴避雨,据说在早年被雷击起火而消失了,蹊跷的是,更远处杨家冲山梁上一株笔直参天、几里地外就能看见的古松树,据说也被雷击而消失多年。

▲村中老树

4白云庵的传说

白苎建村后,佛教也有流传,信佛的先人在村子西边一座五色石裸露的山头下(村人称为特里坳,意为赖子山),建了庵堂,村里人称“庵上”,他们请来了菩萨,善男信女以此为家,日夜念经,烧香拜佛,清朝时期达到鼎盛,十里八乡的村民也慕名而来,敬上香火,祈求菩萨神灵保佑。

▲白云庵

据传,此庵堂是田螺精的化身,庵堂所在的地形犹如一只田螺,庵前的那丘田是田螺的盖,前坪两侧的两棵树,是田螺的两根触须,仔细看还有几分相似呢。

此庵作为四旧和迷信产物被毁,七十年代仅剩少量残墙砖脚。改革开放后,进入新世纪,经有关部门批准,村里在原址上又重新对庵堂作了改建,并取名“白云庵”。

如今的庵堂,红瓦黄墙,香塔耸立,尤其是门前两棵保存下来的古树,也就是传说田螺精的两根触须显得别具一格,它们记录和见证着庵堂的变迁。

在庵堂右前方靠西的是一棵再生的柏树,据说它的前生是庵前一棵被村人砍伐的柏树,村人运回家准备当柴烧时被其父母发现指责,遂背回庵前靠墙斜放在水井边,没想到树干吸取了井水的精华,居然复活而发芽生长,长出的枝干与原树干几成90度夹角,人称“歪脖树”。

至今郁郁葱葱,直径约20公分,高约5米,村里的老人说,自打记事起,歪脖树就这么大,几十年过去还是这么大,也不知道生长了几百年。

庙堂左前方一棵树干中空,仅剩一张皮而支撑树冠的是一棵油挫树,据传也是建庵初期所载,后来因香火不慎引燃树干,起火将树心烧空,但这棵生命力强大的油挫树得到了菩萨的护佑,顽强的活了下来,如今树基直径约一米,树高约十米,生长十分茂盛。

▲庵前古树

5珠岭冲里的往事

白苎村自白云庵以西开始进入山冲,自东向西依次是特里坳(癞子山)、周冲、紫白冲、大冲、偏吴片、门柏冲、屋场上、牛丫冲、周陂冲、杨家冲、也角冲、长冲、万冲、珠岭冲等。其中以珠岭坳最有名气,它海拔414米,矿藏丰富,世人视之如珠宝,而得名。

珠岭坳是白苎的西部边界,翻过山就是莲花县的领地。珠岭坳的顶部原来是几块陡峭的大岩石,有老鹰在岩石上做窝产子,因而村民就叫那里为“岩生子”(意为老鹰生蛋之地)。

老人们说老鹰还时常飞到村里捕食小鸡小鸭,现在山顶的岩石也被灌木淹没,老鹰也没有了踪影。多年的生态修复,人们的足迹已经无法进去山冲,但珠岭冲里的故事却口口相传:

早年珠岭冲里有个小村庄,人口不多,世代以采石烧制石灰为生,采石地点在长冲,长期的采石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坑,此坑叫“料氹里”,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某天,料氹坑里发生严重塌方,砸死了珠岭村里正在采石的18个男子汉,有巨石压着的尸体也无法寻获,村里男性只剩下一个几岁的男孩,村庄受到灭顶之灾,剩下的人口纷纷外迁,珠岭村从此消失,料氹 里从此再也无人敢涉足。据说那个剩下的男孩后迁去源头村,名王继先(小名侧南),活到80多岁。

早年珠岭冲里有个小村庄,人口不多,世代以采石烧制石灰为生,采石地点在长冲,长期的采石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坑,此坑叫“料氹里”,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某天,料氹坑里发生严重塌方,砸死了珠岭村里正在采石的18个男子汉,有巨石压着的尸体也无法寻获,村里男性只剩下一个几岁的男孩,村庄受到灭顶之灾,剩下的人口纷纷外迁,珠岭村从此消失,料氹 里从此再也无人敢涉足。据说那个剩下的男孩后迁去源头村,名王继先(小名侧南),活到80多岁。

被同时进山砍柴的村民文秀发现,文秀生得人高马大,力气过人,他端起禾枪(两头装有铁尖头的木制扁担)猛捅老虎,硬是将老虎捅死,虎口中救出村民长溪,后来村民将打死的老虎熬成虎膏,出售后,捐款给长溪治疗虎伤,使得他恢复如常。

笔者儿时曾听奶奶说过,有一村民在炎陂山边割草中,被老虎侵袭,搏斗中,机智的村民用装草的箢箕套住了老虎的头部,弄得老虎一时也荒了神,丢下村民向山中逃逸而去……

▲远处的珠岭坳和大冲水库

6红军时期的白苎

永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六县之一,中国革命的火种也曾经在白苎村的土地上燃起火焰: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在浏阳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军于9月26日攻克了莲花县城,紧接着步履艰难途经三板桥、桥头,经过白苎冲里剑岭路段,沿着高溪乡的石市、鄱阳、九陂等一带山路,29日到达三湾,仅剩800余人,48匹战马。

据村里老者传说,路过白苎当天,有起义部队的两个探路先导路过冲里,被村里的国民党当权势力发现,他们拘禁拷问了这两名陌生人,还劫走了人家的随身物品,然而这两人还是设法逃离了此地。

不几天这两人带着一支小队伍来到村里,要索回被劫去的物品,可是村里当权者却避开不见,藏了起来。来人见找不到打人劫物者,也不能久留,为警告村里当权者,就点火烧了两栋房子。

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上了井冈山后,红色势力也有所发展,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于1930年10月成立时,下辖赣西南苏区30县,永新各乡也成立了苏维埃政权,31年8月湘赣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又划归湘赣苏维埃政府管辖。

这个时期白苎村里也有了党的组织,叫红军合作社,支部书记是笔者的爷爷,村里有了赤卫队,农会和妇女会,少先队等组织,妇女会的主任是源头村的绿秀。

村里还有很多有志青年报名参加了革命队伍,村里还建立了红军小学,劳苦群众的孩子上学免费,使用的是红军的新教材,如有儿歌“新世界,读新书;小孩们嘻嘻笑,高高兴兴上学校;学校里真快乐,同读书,同唱歌,画图画,学娱乐,功课完结游戏多”。

湘赣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还常到村里指导工作,笔者父亲还清晰记得儿时谭余保到村里的情形,村里很多人也认识他。

据说炎陂就是苏维埃政府时期修建,它将文水河上游的来水引入村里,使村民生活和大片农田受益至今,红军和苏维埃政府还在源头西边的龙岸庵边修了个水塘,取名“龙塘”,用以引水灌溉农田,还在大冲地段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工农亭”,并将名称写在亭子的门洞上方,还加宽、加固了通往冲里的山道,这些工程的建成,促进了村里生产的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如今高德和百度地图上也能见到工农亭的地名。

然而随着国民党对井冈山的几次“围剿”,村里的红色势力也遭受重创,爷爷等三名党员赤卫队也被敌保安队偷袭杀害,妇女主任绿秀也被国民党枪杀。红军长征后,红色苏维埃成为历史,村里那座红军时期修建的工农亭也没能保存至今,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左一华国锋,左三原湘赣苏维埃政府主席谭余保,1955年向毛主席汇报工作。

7抗日时期的故事

八年抗战时期,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永新的土地,给永新人民带来了灾难,人民群众也主动打击和抵抗日本兵,白苎也有日本侵略者罪行传说和战争遗迹。

史料记载1943年7月30日上午10时,侵华日军飞机28架,飞经永新县境上空,并在三、六区境内掷下传单,永新感受到日寇的铁蹄在逼近。

真正踏足永新领地的侵略军,是日军第六方面军第20军第27师团,1945年1月,他们先侵占永新县紧邻的茶陵县高垅,紧接着侵占莲花县,然后沿文竹、潞江、沙市东进,20日侵占澧田镇,22日凌晨侵占永新县城。

史料记载国民党布防的第58军稍作抵抗便奉命撤退,县城的保安队抵抗了半个小时左右就撤退逃离了战场。2月28日日军撤离县城,经盐石岭、拿山开往遂川,3月1日全部撤离永新县境,共侵占永新41天,共杀我同胞353人,伤178人,俘54人,失踪540人,共计1125人。房子被烧392栋。文竹是重灾区之一,白苎也深受其害。

民间一直有躲日本的传说,日军入侵文竹期间,各村都是举家逃亡避难。当时,白苎大部分村民逃往深山,入侵的日军挨户搜查,他们抓住了陈香先、徐芬芳、毛仔咯咕嘴(小名)等三名没来得及出逃的男性村民,强迫他们随军做挑夫。

据说日军规定,挑夫多少岁就要挑多少斤,村里被抓做挑夫的三人都是五六十岁的农民,被日军榨干劳力后,均枪杀在路途和永新洲上。

有村民说,日军搜村时,与白苎相邻的源头村一村民躲在一厕所拐角处,被日军发现,日军远距离举枪瞄准将其射杀。

为了抗击日寇,白苎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支援抗战,有村民说,白苎村民为抗日的军队运送沙石砖块,在黄冲和大冲以及岩生子的山顶上各修建了一座碉堡,也就是抗日防空哨所,用于监视日本飞机和日军动向。

这些碉堡如今无存,但早年还有村民在山顶的遗址周边拾得过一个金属头盔和子弹壳呢。

史料上说,1944年底,日军一小分队进入文竹,当地民众在山上的密林里,发现山下公路上一名日军掉在队伍的后面,已疲惫不堪,于是迅速将其捕获,缴其枪枝,将其处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永新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参考资料:《永新县部分大事记》《抗日战争时期永新的政治概况》及有关族谱等,并访问了村中老人。

-关于作者-

徐成林,永新文竹人,现供职长沙某省直单位,一级警督。

▍作者:徐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