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有名的十大人物(易经中常见的占辞)(1)

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是《易经》中最常见但也最难解的占辞。

这四个字《彖传》解释为(大亨以正),这是最精简的解释。

但元亨利贞最好的解释应当是:元为始或大,亨为美好条件的聚合,利为宜于....,贞为坚定或守正。整句翻译为:原本就聚美好的条件于一身,宜于坚定守正。

《易经》的吉凶断辞多数是以吉、凶、悔、吝、无咎、厉等来表达,例如(亨)或(大亨)不能和(吉)联想在一起,贞的话又差更远了,不然不会有(贞吉)、(贞凶)两种天差地别的吉凶处境出现。

更具体的来说《乾文言传》为这四字做了最好的脚注:(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乾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乾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后儒依《文言传》这段记载来解释元亨利贞,并进一步建立了(四元德)的标准解答,不但把元、亨、利、贞视为四种基础而根本的德性,还用来据以判别每卦卦德含量的多寡,例如乾卦卦德含量与纯度都是最高的,不但四德兼具,而且是完全无条件的。

(四元德)的传统解释,把四字当做名辞及四个独立的德性,因此断句皆作(元、亨、利、贞)。这样的解释直接把《易经》经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就知问题之所在了。

排除了(元德)的意涵,《文言传》是这四个字相当好的注解。

易经里有名的十大人物(易经中常见的占辞)(2)

元即至大、始,首。

《文言传》说(元者善之长也)、(体仁足以长人)。《说文》:(元,始也。从一从兀。)《尔雅》:(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又曰:(元,良,首也)(元)甲骨文作

,上方的(二)为(上)的意思,下方为人,元造字本义即(上人)的意思,今日所说的(元首)最符合元的原始字义。

在《易经》中(元)字通常是做为一个形容词,有至美、至善、至大的意思。所以元亨、元吉,不是大亨、大吉而已,还有至亨、至吉,始而亨、始而吉的意思。而且元只可以用来形容至善至美的事物,丑恶者不能用元,所以《易经》中有元亨、元吉,没有元凶、元咎

古亨字与烹、享字通,甲骨文作或《说文》作亯。

《尔雅》:(享,孝也)(珍,享,献也)《说文》:(亯,献也。从高省,曰象进孰物形。《孝经》曰:祭则鬼亯之,凡亯之属皆从亯)依《说文》说法,亯本义为敬献煮熟的肉给长辈或祖先吃,孝享敬献之意。但亯字还有享祀,亨通,以及烹煮的意思,这些字义《说文》中皆未见。

后世将(亨)解释为(亨通)则是来自于《周易》,所以我们现在在《易经》上探讨亨字字义时面临了更为困难的问题,等于要在源头上再找终极的源头。

根据《文言传》(亨者嘉之会)(嘉会足以合礼)来看,亨则是解释做聚会、会合,有点类似今天(大拜拜)时众人准备好最丰盛的牲礼到庙中祈福的意谓。以这个解释再回头看亨字的甲骨文,或许就如一些学者所说的,

画的就是宗庙,因宗庙既是敬献祭祀祖先之处,也是会聚之所,因此用宗庙的符号象征祭祀敬献(享)以及聚会(亨者嘉之会)。

在《周易》中亨字的用法有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它多数只用于卦辞,用于爻辞者相当的少,不像元、利、贞三字,卦爻辞中都很经常出现。另一个与亨字情况相反的是(悔)(吝),只出现于爻辞中但未曾出现于卦辞。

亨最常的使用方式是(亨)字单独出现,另有(小亨)(亨小)、(元亨)。需注意的是,《周易》占辞中,除了(吉)之外,只有(亨)字会以(元)来形容。

我们分析六十四卦,(亨)字的出现与该卦的吉凶并无绝对关系:吉卦不见得有(亨),反之,凶卦也会出现亨。因此亨与吉本质上完全不一样,不能直接以(吉)来理解亨。

《文言传》:(亨者嘉之会也)又曰(嘉会足以合礼)。吉凶直接讲的就是得失,吉是就(得)上言。而亨则是就(嘉会)上言,(亨)为美好事物的会合,(嘉会)的意思可能是来自于祭祀时祭品丰盛及众人群聚的盛况。

简单说:亨字就字源上与祭祀是相关的,但是不宜直接以祭祀解,而是就祭祀之精神或象征意义来说,亨是美好条件的聚合。

《文言传》:(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彖》传则以(以)来解释,即(用)的意思。

后世普遍将利解释为利用、宜,宜于…、适于…,这也是解释上较无争议而最简单的一字。

在《易经》的语法中,最常用到的如(利贞)、(利…贞)(利用…),利涉大川、利有攸往、利见大人、无不利、利建侯。而以上这些用法,部份也会有否定式(不利…),如不利有攸往、不利涉大川,或者如无攸利。

而在(利…贞)的语法中则有:利居贞、利艰贞、利女贞、利君子贞…。

《文言传》(利者义之和)、(利物足以和义)的解释也为利字做了些条件限制,就如元之专门用以赞美良善之至大,利也并不是单纯的(用),而是要经过义理的综和考虑,能够调和不同之义理,方可称为利,若不能调和义理,而只是单纯的(用),那么是不可以用(利)的,因此利也带有(和)的意思,意谓这是一种综合考量下的最佳策略。

另外(利)也带有(吉)的意思。如(利贞)为宜于贞定,意谓若贞定则较可能为吉。反之,(不利)则意谓不宜于做某事,若做的话可能得到凶的结果。

《彖》传将贞解释作(正),而《文言传》以(贞固),(事之乾),即事情之(重大)、(根本)来界定贞的意思。

贞字在卦爻辞的用法经常是与(利)字合在一起,最常见的就是(利贞),或是(利…贞)或(不利…贞)。例如,利女贞,利居贞,利艰贞,利牝马之贞,利武人之贞,利幽人之贞,利君子贞。

第二种常见用法,则是贞字后面再加上一些吉凶的判断,如贞吉,贞凶,贞吝,贞厉,贞疾。

第三种用法,则是(…贞),如可贞、永贞,安贞,艰贞,蔑贞。有时,(…贞)之后还会加上吉凶判断,如(安贞吉),(蔑贞凶)、(永贞吉)、(居贞吉)。

贞是卜问,但卜问不是贞

传统上(贞)字一直毫无疑义的以《彖》传的(正)来解释,再加上《文言传》(贞者事之乾也)及(贞固足以乾事),贞又有(重大)(事之乾)、(贞固)(坚定)的意思。贞固也就是(贞操)的(贞),意指对于某种德性的坚持,从一而终。也可解释为(守正),而且这种(守)是(坚守),不是普通的守而已。因此贞字所描绘的是人对于道德、美德的坚持、坚定。再引申,则有守静不动之义。

但这些很好的传统解释被当代许多学者根据甲骨文卜辞及文字学的考证而加以否决。并引用《说文》(贞,卜问也),及《周礼》等诸多典籍认为(贞)即卜问的意思。甚至在一些说法里,把贞、卜、占三字全都等同在一起,全都当作卜问来解释。(利贞)即(有利之占卜),(吉占)的意思。

这个说法显然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逻辑问题,请看下图。

易经里有名的十大人物(易经中常见的占辞)(3)

许多甲骨文学者将贞与占、卜、卜问全部等同起来,用以解释卜辞虽然解释得通,但解释得通并不代表正确,而且完全无法说明为何有这三个不同文字的基本问题:若三个字是可以等同的,为何要有三种不同的字来表达问卜的同一件事?而且无论怎么看,显然卜、占、贞是三件不同的事,虽然这三件事都属于(占卜)的范畴,但却是不可以等同的。占是卜问、卜也是卜问,贞也是卜问,但是都属于卜问的不同环节,因此这三者不可等同。因为这里的(是)是一种(属于)的关系,并不是(等于)。我们换个例子说:苹果是水果,香蕉也是水果,所以苹果就是香蕉,水果就是苹果,对否?这就是许多甲骨文学者与文字学学者所犯的错。

占卜过程当中,有卜和占和贞等等不同的程序,你当然可以不用管它是那一个程序全都统称占卜或卜问,但占和卜毕竟还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卜是专指钻凿、烧灼龟板或牛骨到出现兆象那一段程序,占则是指兆象出现之后解读兆象。同理,贞也是占卜中的某段程序,你当然也可说它是占卜,是卜问,但不能据此说贞和占和卜都是一样的,也不能反过来说卜问就是贞。

贞-鼎-定

真正的问题应该在于(贞)更具体来说到底是占卜中的怎样程序?这才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

贞在甲骨文中与鼎同一字,但有时会在鼎上加一卜字以做区别,现今我们写的上卜下贝,贝字其实是鼎的省文。(图:左一至三为贞字的甲骨文,右一至二为金文)

易经里有名的十大人物(易经中常见的占辞)(4)

从字源来看(贞)这个程序显然和(鼎)有关,或许用鼎是要借以表示(定)、(正)、重大等诸如此类的特殊意义,所以后来有了《文言传》的解释,以及我们现今所用的(坚定)的意义。

《说文》说:(贞,卜问也。从卜,贝以爲贽。一曰鼎,省声。京房所说。陟盈切。)段注:(大卜,凡国大贞。大郑云:贞,问也。国有大疑,问于蓍龟。后郑云:贞之爲问,问于正者,必先正之,乃从问焉。引易师贞丈人吉)(一说是鼎省声,非贝字也。许说从贝,故鼎下曰贞省声。京说古文以贝爲鼎,故云从卜鼎声也,陟盈切)

段玉裁的注解是相当值得注意的,这是引自《周礼.春官天府》(季冬,陈玉,以贞来岁之媺恶)注疏,郑玄注曰(问事之正曰贞也)。虽然具体来说什么叫(问事之正)又如何(必先正之)不得而知,但这清楚点出,并非所有的问卜、占问都可说是贞,而是必需符合(事之正)(必先正之)的条件方可称之为贞,这类卜问可能是属较为重大者。这也是后来贞字被解释作(正)的原因。

另《周礼.春官宗伯》(若国大贞)郑注曰(大贞,谓卜立君,卜大封。)也可约略见出,(贞)较于一般的卜问是带有更为正式、重大的意谓。因为鼎(贞)在古代为权力之象征,因此与(重大)(正式)之占问有关,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也是《文言》说的(事之乾)(乾为主、重大的意思)

从占、卜与贞的区别或许可说明甲骨文的卜辞中为何有的有贞人署名有的却没有。推论有署贞人者,可能意指有经过贞人(正之)、(定之)的程序,正可能指校正、订正、正式确立、确定….。无署贞人者则未经此程序或无贞人之参与。

今之学者喜标新立异,一找到过去传统少被采用的(卜问)的说法,于是见猎心喜,纷纷立说拥立这个代表推翻传统的学说,实则只是对贞的解释更为混乱。绕了一大圈,结果对于(贞)字的最佳解释就在两千多年前的《文言传》这段文字里。

易经里有名的十大人物(易经中常见的占辞)(5)

我们再以这些面向的意涵来看前述三种贞字的不同用法:传统的解释下,以正、贞固、坚定来解释都是可通的,但若是采用(卜问)的解释,在(利…贞)的情况下是较为通顺之外,其余两种用法文意并不是很通顺。

例如,在贞凶、贞吉、贞厉的情况,意指如果坚定、坚持的话,就吉、凶,或厉。在(利女贞)、(利武人之贞)等一类句型里,若采用传统解释,就是利于女性美德之坚持,或是利于坚持女性美德。第二种解释为,利于女人的占问,此卦若是女人来占则有利。

利涉大川

川指的是河川,利涉大川除了字面意义上的(利于涉水过大河)之外,大川也隐喻着危险,因此得到这个断辞时,意谓可以涉险行事,虽有危险阻挠,但可以克服难关,安全渡过。相反的(不利涉大川)就是不宜涉险行事,行事应该采取比较安全的路径。通常得利涉大川,意谓对于事情可以采取较为积极、进取的策略。不利涉大川则相反,应采较为保守、退守的态度。

另有一说,认为(利涉大川)为宜走水路,不宜走陆路。就字面意义来说这当然没什么错,特别是问卦者若是刚好不知搭船出门、搭飞机出门,或是搭车出门时,或许这提供了一个清楚的解答(最好繇辞还有(利搭飞机)的),但这并不是理解《易经》的很好方式。

易经里有名的十大人物(易经中常见的占辞)(6)

利有攸往

利于出远门。相反的(不利有攸往)就是不宜出远门。

攸有两个意思。一是所,场所、所在的所。利有所往,就是利于有所往。

第二个意思是远,利有攸往就是利有远往,利于出远门、利于远行。与(利有所往)义通,因为人通常都是在出远门时才会说要去那里并卜卦问事。如果只是一般的出门,到门外附近走走,不会因此而问事。

另还有一种解释是相对于(无攸利)而言。

(利)字在易经中多数是(宜于……)的意思,但也可解释作(利益),(无攸利)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再以句例比对,易经中并无(攸利)或(有攸利)一类的断辞,那么(利有攸往)或也可做为(无攸利)的相反断辞。无攸利是无所利、无远利,利有攸往则是利益有远往,有细水长流之利益的意思。

不过,因为(利有攸往)已有(不利有攸往)的相反断辞,因此还是解释为利有所往,利有远往,利于出远门为宜。

利见大人

宜于见大人。

古代的大人(君子)、小人的区别,原本并没有道德意义,道德意义的大人、小人是孔子之后所发展出来的。大人是指做官的、有官位的,就如我们看连续剧、电影常看到的,百姓会叫(大人呀……)。所以大人、小人,是官与民的区别。

但后来大人的意义有很多的引申,以现今的社会,除了指官员之外,还可理解为有德有望,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是有影响力的人。利见大人,就是利于去拜访、拜见大人,通常意味着要取得他们的协助,也可将他视为你的贵人。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见)是主动式,曾有人来问说卜得(利见大人),为何所邀访的人竟然不来?(利见大人)是要主动去见大人,不是大人来见你,所以大人当然不会来。

无不利

属于好的断辞,无所不利。相当于吉。

利、利用、用、或、勿用

一事之可行不可行,能不能做,有这些不同等级。

(利)易传解释作(以),也就是(用)的意思,所以(用)和(利)的意思也很相近。但通常来说,用是很单纯的指一事之可行不可行,可做不可做。利者义之和也,所以翻译作(宜)是较佳的,意指这是一种总体考量、权衡轻重,调和各种不同情境之后的一种较佳决定。且就决策来说,利或利用,是适宜,很好,很可以去做,做了之后结果是吉的意思。如利涉大川,利用行师,利用宾于王,都表示做某事为吉而可顺利完成。

用为可行,可以做,如(用大牲吉)、(利用享祀)、(用拯马壮,吉)。若后面有加(吉)字,则意思近于(利)或(利用),如只单(用)字,则代表做此事可行,但其结果没什么特别的吉凶可言。

勿用为不可行,不可做。如(潜龙,勿用)、(勿用有攸往)、(勿用取女)……。代表不要采取相关行动为宜,若采取行动则可能为凶。

或为疑辞,大概居于用与勿用中间,可翻译作(或者)、(也可以…)、(也可能…)。如(或从王事)、(或跃在渊)、(师或舆尸)。因此有时候这也保留了(选择权)给问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