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词典,发现“衣冠禽兽”完完全全是个贬义词,比喻一些伪君子人面兽心。但这个词语的起源不仅没有贬义,还跟高高在上的朝服扯上了关系。

明朝初年,朱元璋刚刚平定天下,全力制定法礼制度,朝服的制定也被提出来。经过商讨,朝廷决定文官的朝服上绣禽,武官的朝服上绣兽。根据官员品级的不同,绣上不同的禽和兽。其中禽有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等,兽有麒麟、狮子、老虎、豹子、灰熊等。在明代初期,“衣冠禽兽”是用以表明官员的身份、地位,没有丝毫的贬义。

到了明朝中期,官员腐败,宦官弄权,国家一片凋零。百姓没有好日子过,苦不堪言,对腐败的官员恨之人骨。明代的陈汝元在他所著的《金莲记·构衅》中写道:”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意思是人人都骂我是当官的,个个都认为我是个窃贼“。由此,“衣冠禽兽”正式以贬义词的身份出现,并广为流传。

到了后来,由于作为贬义词使用太广泛,人们逐渐忘却了“衣冠禽兽”的本义,索性就把它完全归类于贬义词。

衣冠禽兽的来源(衣冠禽兽的典故)(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