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移斗转,朝代更替,清明节天上人间共享青团的习俗,代代传承久久如新。

清明节前半个月,青团就已上市了,超市、食品店、糕团摊上比比皆见,城乡人家还多有自己制作的,既是清明时节的传统小吃,又是用于扫墓祭祖的供品,属天上人间共享的节日美食。

为什么清明节不吃青团(为什么要吃青团)(1)

青团的由来

青团的由来,源于“禁火寒食”的传说。春秋时期,忠臣介子推历尽磨难,不惜“割股奉君”,力助晋文公复国,功成身退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他出来做官,不料介子推宁可抱着树木烧死,终未现身。晋文公伤心不已,以礼安葬,亲临祭奠,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抱木焚身之日禁火寒食,以示悼念。“禁火寒食”,就是禁止生火烧饭,吃先已做好的冷食,故这一天叫做寒食或寒食节。

由于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相邻,至唐朝时合二为一,寒食节逐渐淡出,吃冷食也就成了清明节的习俗。是日不举火为炊,只吃冷食,大江南北冷食中最为普遍的,就是青团,有多种古籍为证。

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卷四十三《事物·馒头青白团》写着:“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

清朝顾禄的《清嘉录》卷三《三月》中写道:“市上卖青团、焐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俗。”

清朝袁景澜俗的《吴郡岁华纪丽》卷三中有类似记载:“吴民于此时造稠,饧冷粉团、大麦粥、角粽、油馐、青团、熟藕,充寒具口实之,以享祀祖先,名曰过节。”寒具,饼,寒食禁烟时当干粮用,故名。

再如民国《吴县志》:“清明,插桃柳枝于户上,食青苎团。”青苎团,指取新鲜雏嫩苎叶与米捣烂黏合,做成青团。

明清期间文人墨客笔下,也有关于青团的吟唱。如清代中叶徐达源的《吴门竹枝词》写道:“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祭先。”因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禁火,故称“百五”;祭先,即祭祖。说的是因清明禁火,用冷食青团、红藕,来祭祀祖宗。

清人吴澄在《崇明竹枝词·清明祭祖》写道:“挈盒携樽郊外行,新蓬圆子祭先茔。”“新蓬圆子”指的是以鲜蓬蒿汁染色的青团。

为什么清明节不吃青团(为什么要吃青团)(2)

历史上何时始有青团?

历史上何时始有青团?这多见于明清典籍中的记载。在介绍北宋都城开封风情的《东京梦华录》中,清明冷食所录的是稠饧、麦糕、乳酪、乳饼。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风情的《武林旧事》中谓,祭扫上冢者,多用枣锢姜豉。两种权威古籍均未提及青团,由此推测,青团的出现在元朝以后,《七修类稿》的作者是正德年间(公元一四九一至一五二一年)秀才,说明起码在明朝中叶业已有之。

未出现青团时,老祖宗清明的冷食是染成青色的饭。如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染青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又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

《七修类稿》中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可知,青团由“染饭青色”演变而来,到了明朝“变而为青白团子”。

为什么清明节不吃青团(为什么要吃青团)(3)

为什么清明要吃青团

至于为什么清明要吃青团,《岁时广记》作了回答:“色青,资阳气”。按古代阴阳学说,人间为阳,鬼蜮为阴,清明节又称鬼节,这一时段百鬼游荡,阴气盛行。而青色标志了阳气满盈万物春生,吃了青团助阳壮阳,鬼不敢近。

青团的“青色”何来?《岁时广记》介绍,采杨桐叶、细冬青叶染成。清代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也有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可知青色来自可食的绿色植物的汁。

是哪些“青草”呢?除了《七修类槁》所说的杨桐叶、细冬青叶外,还有艾草、雀麦草、泥胡菜、艾蒿、鼠曲草等,都具有营养药用价值、保健功能,有益身心健康。江、浙、沪地区乡村则多用自家地里的蔬菜汁,笔者家乡上海崇明,民间将草头、青菜、蓬蒿等蔬菜捣烂,过滤取汁,与米粉拌合,以豆沙为馅,做成青团。或是将草头选净,稍加切碎,拌入米粉,揉搓成扁圆形的草头烧饼,这是青团的又一种,无馅,青白相间,玲珑可爱。

前些年曾有豪华型青团上市,诸如猪油玫瑰青团、蛋黄肉松青团、豆沙百果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等,但好景不长。盖因豪华型青团价钱贵,营养过多又油腻,不实惠,多数只是“尝尝”而已,内心还是喜欢传统的豆沙馅青团。笔者日前观察,超市里供应的多家青团,几乎全是甜味赤豆沙为馅。

虽说买现成的青团方便又省事,但多有人家不嫌麻烦不辞辛苦自己做,既为身体力行继承清明传统文化,以示对先祖的孝敬尊崇;还因自给自足的青团新鲜可口,没有添加剂之类,吃得放心。

传统的豆沙青团,看着碧绿油亮,青翠欲滴,入口糯软细滑,豆沙的香甜,淡雅的草香,留在唇齿之间,正合了清明时节嫩绿如茵、花草芳菲的节令物候。

作者 _ 陆文

本期编辑 _ 孙靖琪

近期热点文章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