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1)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2)

在一些人眼里,人生不过是一场宿醉。图/ 电影《摆渡人》

多少家暴男打完女人后,第二天都会说“我只是喝大了”,恨不能用刀在手臂上刻一个“爱”字,力陈之前的家暴事件只是太在乎对方的一种过激表现,初心还是好的。

文/日记

最近的娱乐圈非常热闹,可忙坏了吃瓜群众。

前有陈羽凡吸毒、蒋劲夫家暴事件,后有娱乐圈明星不读书的笑话,急得吃瓜群众都想给明星开个语文补习班。某艺人为了表达对蒋劲夫的同情和支持,也没看懂别人说了什么,晕乎乎地就转了别人的微博:“我也喝了,我站他!”一觉醒来,才发现真的没理由“站”。

语文不好,还可以补补;如果表了态、作了承诺、做了错事,拿“喝大了”来当借口,就太不像样子了。多少家暴男打完女人后,第二天都会说“我只是喝大了”,恨不能用刀在手臂上刻一个“爱”字,力陈之前的家暴事件只是太在乎对方的一种过激表现,初心还是好的。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3)

这一幕,是多少人童年阴影。截图/《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01

你的夺命水,别人的快乐之源

酒后百态,人皆有之。

今年年初的一天,浙江方桥村大雪纷飞,28岁的小陈被老乡叫出来喝几杯。不过,小陈平时并不怎么喝。然而,经不住朋友的软磨硬泡,小陈还是被放倒了。他一个人迷迷糊糊的离场,两天后,却被发现死在一处田地。他的死,和过量饮酒有直接关系。

同样也是今年年初,青海西宁有一堆老同学过年聚餐,饭前先签协议:承诺饮酒适量,因饮酒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

据参与者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提倡适量饮酒。但即是如此,又为何要魔幻地拟一份“生死状”?不过,这种酒后免责承诺书不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出事,同饮者依然要负相关法律责任。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4)

“酒局喝大致死”的新闻层出不穷。截图/时间最现场微博

在中国的酒桌上,人们对于被强迫着喝一两杯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由此,人们抗拒甚至害怕起喝酒来了。

但其实最早开始,酒席可是人们的快乐之源,喝酒是一件自发的、快乐的事。

民国大师章太炎爱饮酒,本想坐火车逃离袁世凯的禁锢,却因为在酒宴上纵饮狂欢,唱着“骂袁”的酒令,大醉以致误车。

杜甫爱饮酒作诗,也曾作《饮中八仙歌》将同样爱饮酒的“酒中八仙人”描绘: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酒后吟诗作对,快意人生,是为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典型。

再早一点的,就不得不说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超然物外、追求自由,是著名的隐士,痴狂于酒。酒鬼刘伶走到哪里都带着酒,醉后常常赤身裸体呆在屋中;阮籍为了躲过司马昭通婚之请,连醉了六十天;阮咸甚至还与猪同饮。

这七人也因常常聚饮于竹林得名,虽然他们之中酒量有好有差,但随意是他们的宗旨: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想怎么喝就怎么喝,无所谓劝不劝,一切从心。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5)

论风流倜傥,今非昔比。图/维基

另一方面,古时候就有的酒令也和今日的劝酒令不同。它是用于活跃气氛、增添情趣的。一般是酒席间的各位举荐一人为令官,剩下的人听从令官的发号轮流说诗词、联句,有时也做猜谜、划拳等游戏,跟不上号令的人就要罚饮。

但随着时代变迁,繁琐的劝酒辞令规则被不断简化,人们口中念叨着的语句也从风雅诗词变成了打油诗似的流行语。而酒令存在的原意,也从助兴变成了“把你灌醉,让你流泪”。

说来奇怪,明明过度饮酒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事情,怎么劝酒又逐渐变成了酒席间“必要的仪式“?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6)

桃园三结义,把酒言欢。图/电视剧《三国演义》

这或许和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后,社会关系形态由熟人社会变迁为陌生人社会有关。因为大家不再“相熟”,所以喝酒反而是一个能快速鉴别关系的方式。

一方面,酒桌上的行为其实是权力的游戏。领导或长辈让你喝,你喝是代表着服从或孝顺;你不喝那就是不给面子和没有礼貌。待到日后用人时,领导八成会选择那个更“忠诚”的人,带出去应酬也有面子。

另一方面,愿意展现自己醉后姿态的人,是能够放下戒备和缩短距离的人,所以劝酒能够考察喝者的诚意。于是,酒席间的表现能够决定双方是否能达成事务上的合作。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7)

酒局,也是打理职场关系的重要环节。图/《未生》。

02

躲不过的,想尽办法撑着

当酒宴竟成了避之不及的存在时,总会有人建议说“你就找个借口说自己酒精过敏呗!”“你不喝,别人强迫你不成?”“以茶代酒蒙混过关啦!”

但是,醒醒吧社会人,这里可是中国!

身体是重要的,劝酒也是难挡住的。年关在即,酒局也开始多了起来。但在当代保温杯里泡枸杞、佛系养生的小男孩小女孩心中,对这些场合上的“吹瓶”可是瑟瑟发抖的。

无奈,作为社畜,公司的年终酒会你不喝是不给领导面子;作为学生,你的导师带团队去聚餐,你不喝是不给导师面子;有些东北人的孩子,在家里不喝那是丢父母的面子……

为了防止在酒会上喝醉,还有人总结出了许多有些不靠谱的解酒偏方。比如说喝了几杯就去厕所抠喉催吐,然而呕吐虽然把酒带出来了,但却导致食物逆流,严重损害食道和胃功能;以及说要用浓茶解酒,但浓茶中的咖啡因会使人体兴奋,反而可能让饮酒者摄入更多酒精;另外,喝蜂蜜、牛奶这些虽然能让你舒服点,但醒酒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8)

可不是每个人喝酒都会像东方不败一样,有这样的名场面。图/《笑傲江湖2》

说到底,不多喝才是最好的。于是也有奇人见好就收,之后都是一边喝酒一边把酒水从嘴角往衣服上引。这样下来杯子见底了,白衬衫也喝饱了,别人还以为他是爱出汗的体质。

还有人觉得只要别人多喝一点,自己就能少喝点。于是你我的生活中也有牛人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劝酒辞令来鼓(qiang)励(po)别人多喝。这些辞令一旦喊出,看似情深意至极,实则冠冕堂皇,令人无法抗拒。

有官场类的不喝不行:“一喝九两,重点培养;一喝就倒,官位难保;一半就跑,升官还早;全程领跑,未来领导。”也有情感绑架类的必须多喝:“宁可胃上烂个洞,不叫感情裂条缝”、“相聚都是知心友,你不喝酒谁喝酒?”还有用尽心机的只能再喝:“两腿一站,喝了不算。屁股一抬,喝了重来。”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9)

03

喝多了,你还可以这么玩

正如《诗经》中的那句“宾之初筵,温闻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所说,大家本是体面人,大醉才使庄重威严荡然无存。

人们在醉后的表现被称为酒品。酒品上乘的人在醉后往往会变得特别礼貌,仿佛在克制自己。相反,酒品差的人则令人讨厌:醉后,话语中透露着自大,甚至还喷人,表现地像疯子一样。

慈禧的儿子同治帝就喜欢喝酒作乐,在一些青楼妓院、花街柳巷中流连忘返,常常到第二天早朝时才潜回宫中。然而他的酒品也不是很好,有时召见军机大臣时还处在醉酒状态,语无伦次的同时还夹杂着猥贱之事,令听者生厌。

你可能很怕醉酒后像这些人一样“控制不住你寄几”。但事实证明酒品差的人可能更可能是在借着酒劲,故意放逐情绪、发泄自我——他们并不全是真正意义上的“失去意识”。

爱喝冰红茶的熊(看起来一本正经)(10)

喝大了之后,不少人“控制不住寄几”。图/《未生》。

要知道,醉酒分为生理性醉酒和病理性醉酒。若一个人少量饮酒后出现明显的心理和行为改变,展现出极度兴奋的状态,甚至还带有暴力行为,就属于病理性醉酒。它是精神疾病的一种,发作时有意识障碍,结束发作后无法回忆发作过程。

而生理性的醉酒更多指我们通常说的“喝多了”,它发生在人们一次性的大量饮酒后。精神医学已证明,生理醉酒者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只是有所减弱,并不是完全丧失。

最近,就有一酒品奇差的爱尔兰女子操着醉酒的理由圆了大闹飞机的梦想。她在飞机上对机务人员大骂粗口,并表示自己是律师,可以让印度航空完蛋。瞧这喷的多爽啊,相信她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但她后来还是被捕了,因为警方认为人真正醉到不省人事时应该昏睡了,可没这个闹腾劲儿,于是依然要对她问责。

所以你要真是在酒席上喝醉了,没关系,大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撒撒酒疯,把自己的怨啊苦啊都向长辈、领导吐吐。也只有这个时候,你能制造醉酒的假象,用“喝多了”的幌子,任性耍泼,也没人会把你的愤慨当真。

于是第二天醒来后,你还是能拎着包到公司或者学校,安心的当一条舔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