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童诗涵 陈琰琼

临近清明,又到了吃青团的时候。青团作为江浙沪一带的特色美食,有着春天的颜色,独特的香气,口感软糯细腻,香甜爽口。一个青团入口,春天里很多美好的滋味尽在其中。

这几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宁波鄞州区瞻岐镇岐化村,山里的艾叶到了一年中最鲜嫩的时候,颜色翠翠的,散发出一股好闻的香气。这个时候,村民们都会趁着农忙闲暇的工夫上山采些艾叶回来做青团。

在村文化礼堂门口,几个力大的村民正在合力将捣臼抬出来放好。一旁的大蒸笼已经冒出腾腾的热气,糯米醇甜的香气溢入鼻孔。每年做青团是这里的习俗。

适合冬天吃的青团(春天滋味尽在其中)(1)

“看!她们回来了。”小孩子们大声喊着,已经迫不及待想尝到这口独特的鲜味。几位中年妇女提着篮子说说笑笑地朝这边走来,篮子里是她们刚采来的嫩艾。

63岁的村民王芬飞是做青团的老手了。她告诉记者:“单独一户人家是很难做成的,要采艾叶、蒸糯米、揉面、裹馅……需要八九个人一起出力才行,特别是用搡的这个过程,不花点力气还真不成!”

说起揉面,必须用到老底子的石头捣臼,一套工具加起来足足有200斤。揉面其实是把熟了的糯米和清洗后的艾叶放在石臼里,用大锤子一样的捣头碾碎后敲打,使糯米和艾叶完全融合到一起。边上还需有一个人蹲着,看准了捣头落下的间隙,用手不断翻滚、揉搓面团。这人不仅要不怕烫,还要有眼力,能快速看出石臼中的糯米团子哪里还是“白青”分离的,同时快速把它们翻到自己预判的捣头落下来的位置,在一下一下的敲击中,两种颜色完美地混合在一起,调制出可爱的翠绿色。

搡青团是最大的体力活,每一下敲打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不出一会儿便浑身大汗淋漓。蒋国盛和房万国是老搭档,一个锤、一个翻,不一会儿,一团通体翠绿的面团就被抬到了大圆桌上,犹如一块上乘的翡翠,却柔软憨实,艾叶的幽香和糯米的芬芳扑鼻而来。

“这个用量大有讲究,糯米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会太硬或是太软,都影响口感,而且艾叶必须嫩而多汁。”蒋国盛说。

这会儿,所有的人都围到了大圆桌前。这个大圆桌,当地土话叫做“圆抬米”。农村人家自家吃饭一般都是用小方桌,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才会搬出这大大的圆桌架在小方桌上,一桌可以容纳十余人吃饭。

适合冬天吃的青团(春天滋味尽在其中)(2)

此刻的大圆桌上,有的人负责将面团均匀地搓成一个个小球,有的人将猪油芝麻馅儿包进去洒上黄灿灿的松花粉,最后一步是拿磨具印制出一个个精致可爱的青团。整个过程速度要快,因为面团会快速“结皮”而变得僵硬无法制成青团。

适合冬天吃的青团(春天滋味尽在其中)(3)

早就等不及的小孩子们一看青团可以吃了,立马放下了大人们事先盛出来给他们解馋的猪油芝麻馅,伸手去抢青团吃,一口咬下去,爆出了浓郁的黑芝麻酱汁,在阳光下油黑发亮,甜香四溢……

适合冬天吃的青团(春天滋味尽在其中)(4)

“哈哈哈,你看这孩子两颗大门牙,粘的都是黑乎乎的馅儿!”欢声笑语间,大大的竹筛子里已然摆满了百来个浑圆的青团,虽然大小并不匀称,也有做得不那么精致的,却形成了一副生动可爱的热闹场面。妇女们刚放下手里的活,就挑选最漂亮的青团送给村里的老人吃。

适合冬天吃的青团(春天滋味尽在其中)(5)

在充斥着机械声的今天,一个个机器吐纳出来的糕点或许更加美观,却失去了手工的温度。反而是这乡情乡愁,成就了人与人之间亲密的关系。

小时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宁波鄞州瞻岐镇、东吴镇一带,至今还传承着传统手工小吃制作的技艺,如金团、麻糍、黄馁糕、乌米饭糕、灰汁团、青年糕等等。金团主材为糯米和粳米,馅料多以红豆沙馅、黄豆馅、芝麻馅为主,皮薄馅多,口味甜糯,清香可口。老百姓一般会在加工时揉入新鲜艾草,再在最外层撒上松花粉,称之为“青金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