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简介50字左右(一篇文读懂王昌龄)(1)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一首雄迈悲凉的诗篇,展现了一幅苍茫萧瑟的边塞之景。

冷月寒风、残垣破壁,入目所见具是战火肆虐过后的荒芜。凶狠野蛮的敌人肆虐在自己的国土上,然而却没有将领能阻挡入侵之势。

倘若当初纵横草原、直驱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他们绝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国阴山。那等恢弘壮烈之景,真让每一个观者无不热血沸腾。

可惜,再也看不见了!

望着冷风呼啸的戈壁,王昌龄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胡人日益壮大,劫掠之事常有发生,处在边境地区的百姓每天都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每次劫掠过后,所到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王昌龄多么希望有人能站出来阻止这一切,能反抗敌人。可惜,终究只是自己的一个美梦罢了。他一介书生,虽然想要改变这一切,却手无缚鸡之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于是,他只能用自己最擅长的东西——诗。来描写、记录这一切,希望流传到那些达官贵人的耳目之中,让他们放下手中的利益,救救这些生无可望的黎民百姓。

终究,王昌龄还是没能亲看看到他的希望,在乱世之中几经沉浮,于六十六岁那年,身首异处。

可叹,一代文学巨匠就此落幕。我们唯有从他的诗篇中,窥探一二盛唐的终结。




少年时的王昌龄,和大多数百姓一样过着朴素的田园生活。但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相比那些早早就离开学堂为生计的同龄人,他更喜欢读书。

可惜,读书填不饱肚子。家境贫寒,并不能供养起他一心一意的读书。所以,王昌龄一边每日在田间劳作,维持生活。另一边则努力学习。

  • 随着年龄渐长,他也到了成家立业年龄。这时候,他没有放弃理想,选择了离家游学,开始了自己的扬名之路。

随着一处处的游历,他的眼界和见闻增长许多,自身的创作水平也不断提高,渐渐有了一些小名气。

开元十年,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决定去太原巡游。由于消息闭塞,王昌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知道消息。他拜别嵩山居住之地,前往太原,想追寻皇帝陛下的足迹。

到达太原之后,他想起了去年玄宗驾临此地。有感而发,作出《驾幸河东》一诗。

诗中充分赞赏了唐明皇来到此地的热闹景象。比如

“晋水千庐舍,汾桥万国从”

等句,就充分展现了当时唐玄宗到达太原后的繁华喧嚣,遣词造句极为精炼老到,作成之后广为流传。

后来,他在太原盘桓数月之久,在那里过了寒食节。离家日久,又遇次节日,作为诗人的王昌龄自然就作诗记录了这次经历。

寒食即事》这首诗,就是他在此期间创作。诗中详细描写了太原寒食节时的景象。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几句虽然以夸张手法表现,但通过这些诗句,我们不难想象寒食节时人们回忆亲人先祖时的悲伤之景。在此地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王昌龄又有了在外游历的心思,打点行囊,整装出发。

当时正处开元盛唐,国内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王昌龄想见识不一样的风光,他决定赶往边塞。

途中几经转折,先后辗转一年,才到达了边塞地区。

王昌龄简介50字左右(一篇文读懂王昌龄)(2)

在这里,他见识到了不同于内地的生活环境,也看到了边塞地区的纷乱衰颓。这一切都影响着他的心理和创作态度,于是,历史上著名的边塞诗人应运而生。

在这里,他创作出了《出塞》《从军行七首》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也让他的名气日渐增长,传遍大江南北。

  • 对于唐朝时代的文人而言,他们读书识字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科举入仕。

王昌龄身为一个有抱负的读书人,自然也不例外。

在开元十五年,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终于进士及第。当时的他已经接近而立之年,也就是快三十岁了。

命运总是公平的,得到了什么,就要失去另一些东西。

王昌龄的才华自然不用多说,但他的官途,就显得如此坎坷。

考中进士之后,王昌龄被授予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没过多久,他就被贬为了龙标尉,后世对他的称呼“王龙标”就来源于此。

在之后的为官生涯中,他先是被起任博学宏辞,后来又因事被贬到岭南。

开元末年间他重新返回长安,又被启用,封为江宁丞。随后被人上谏诽谤,被贬回自己的老职司龙标尉。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路经毫州,刺史闾丘晓嫉妒他的才华,将他杀害。后来的大唐丞相张镐知道此事,将闾丘晓杖杀。诗中圣手,就这样过完了他的一生。

纵观王昌龄的事迹,可谓官低名气大,位卑才气高。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经久流传,为后世之人揣摩鉴赏。

谈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自然是重中之重。

王昌龄简介50字左右(一篇文读懂王昌龄)(3)

王昌龄作品局部

王昌龄的诗以五古、七绝居多,虽然在数量、题材和体制等方面逊色于我们熟知的李杜、高岑等人,但他的诗质量极高,几乎每篇都是经典。

对于王昌龄的诗,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诗歌形式、艺术成就三个方面来看。

01

首先是他的诗歌内容。

王昌龄的诗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

  • 他的边塞诗大多沿用乐府诗歌的旧题目。

比如《从军行》《塞上曲》等,都是固有的题目。

他的诗不同于高适、岑参等著名边塞诗人的长篇歌行。而是以短小的绝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句,就以短句抒情,极为精悍却涵义深沉幽怨。

  • 王昌龄的宫词闺怨诗也是一绝。

他的诗一方面描写宫廷生活的繁华瑰丽之景,另一方面却又用细腻的笔法描写生活其中的妇女内心的痛苦,展现她们对幸福的失望和希望交汇一团的复杂情感。

比如《西宫秋怨》中

“芙蓉不及美人妆”

一句,就将宫廷生活之静谧枯燥和她们期望自由幸福的情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王昌龄简介50字左右(一篇文读懂王昌龄)(4)

  • 第三类则是他的送别诗。

王昌龄半生都在游历之中度过,所以他的交友范围很广,比如我们知道的李白、杜甫等同时期著名文人都和他是朋友。

再加上他在官场几经升降,自然需要到处辗转。所以,他就更需要友情的安慰。

王昌龄一生写过四十多首送别诗,基本每一篇都是上佳作品。他的送别诗打破常规,不写离别之伤、而写别后之景,以景喻情,更显友情深厚诚挚。

总体来说,他的诗歌从内容而言借景抒情居多,语句精炼又不失意境深远,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02

其二则是他的诗歌形式。

众所周知王昌龄的诗以五言、七律为主。

我们都知道,五言诗受字数所限,要用它来表达胸臆就很难做到。但王昌龄的诗不同。

  • 他的五言诗偏向严正肃然,显得风骨劲健。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一句,就简练深沉的表达了自己对战场古迹的慨叹之情。

  • 说完五言,再谈七律。

在盛唐时期,有名的七绝四百七十二首,而王昌龄就有七十四首,足可见他七绝成就之高。

也因这些七绝诗,他被人称之为“七绝圣手”,受他和李白等人的影响,七绝形式逐渐成为了唐代诗歌的流行体裁。

他的七绝韵律优美、词义高洁,表现手法非常成熟,所以才能如此出名。

03

最后则是他的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首诗的基础是什么?

  • 那自然是修辞和技法

满足这两个要求的诗才能称之为“诗”。

他的诗擅长以层层深入的手法渲染气氛,用概括和捕捉典型场景形成生动的画面感,再辅以比兴手法升华情感、提高主旨,这样一来,整体就显得更为出彩。

  • 其次则是语言风格。

他的诗对于语句组合、语象选择、句式的运用都有独到之处,处处体现着他对于诗歌语言的艺术追求。再次则是诗歌独特的意境选择。

读过王昌龄诗的人都知道,他的诗歌从来不直接了当的抒发感情,而是侧重写景,以景色变化展现情感曲折,这样就显得诗歌整体上含蓄且委婉,越读越有味道。

比如开题的《出塞》一诗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一句,就以景喻情,描写出了边塞的荒凉。

王昌龄简介50字左右(一篇文读懂王昌龄)(5)

总结起来说王昌龄的诗有着高度的概括画面,这就使得诗歌本身的表现力极为丰富。

他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这就使得诗中意境更显悠远深长,值得人细细品味。

他的思想决定了他的诗歌倾向,而这就使得他的诗不复从南北朝时期传承下来的浮华躁动之风,改变了整个诗坛的风气。可谓是唐朝诗坛之幸,亦是我们后人之幸,能见证如此丰富多彩的盛唐文化。

遑论王昌龄一生功过,他是个诗人,我们就应该站在文学史上去欣赏他的作品。

一生命途坎坷,却造就了诗道昌隆。我们更该珍惜、更该拜读他的作品,将这份古韵之美,一起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