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也被大家简称为社恐,这些场景应该很熟悉了——
上完厕所听到外头有同事在闲聊,鼓捣都要多蹲一哈,等人走了再出去,
让我上台讲话?还要脱稿?想想都虚火!
更脑壳痛的是部门团建、或同事聚会,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大概就是为此刻的社恐人量身定制的!
耳机更是外出必备工具,耳机一戴,全世界的热闹都跟我莫得关系了!
“遭了,医生,你说的这些现象我全中,我是社交恐惧症了哇?嘤嘤嘤……”
不要虚嘛,有这些现象并不代表你就得了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确实是一种疾病,症状多,带来的影响也因人而异,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内向、害羞、害怕出众、不想出门、不想交际等同于社交恐惧症。
毕竟大家都是幼儿园毕业才几十年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有点怕、有点准备不充分,大多数时候是很正常的,甚至很多看起来得心应手、经验老道的老师、霸道总裁、心理医生也会有。
下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20级八年制的同学以及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医生一起来给大家讲讲,到底啥子才是真资格的社交恐惧症,文内还有测试题,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离真·社恐远不远!
一
社交恐惧症也叫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核心特征是显著而持续地害怕在公众面前出现挫败、羞耻或尴尬,而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逃避反应。比如,担心言行被人审视,害怕自己出丑,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在公共场合用餐,害怕使用公共设施等。
可以这样说,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形成了对人的“过敏反应”,在和人的社交和互动中出现心理和身体的“过敏表现”——面部充血、内脏充血、大脑充血、四肢缺血,及脸红、耳朵红、心慌、气紧、胸闷、头晕、脑子空白、手抖、乏力、肢体发冷、甚至晕厥。
社交焦虑症目前的全球患病率为5%~10%,终生患病率为8.4%~15%。也就是说,10个人里就可能有1至2个人得这个病。社交恐惧通常开始于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如果没有及时识别、引导或治疗,会经历比较多的挫败,可能成为失学、工作困难、重度抑郁、物质滥用和其他社会或精神卫生问题的原因。
同时,社交恐惧症者一定会在过度的社交恐惧反应中出现社会功能的缺失,受到不少的批评、否定或贬低,获得他人的认可、鼓励与支持的难度比较大,找到心仪对象的可能性降低,学业和工作往往发挥不出水平。加上因为害怕社交,社交恐惧症严重者通常不会主动就医,拒绝与医生沟通,也很少接受针对性的治疗。
二
对“真”社恐患者来说,一次看起来简单的交往,不管是眼神相遇或者没有相遇,羞愧与尴尬的内心差一点就被看穿,天老爷咋个给了我这么薄的面子,恨不得让大树做皮、大地做衣,该死的自尊为啥子这么折磨我。因此,只要是遇到社交场合,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都会能躲就躲,甚至“假死”过去。
划重点:
这才是社交恐惧症的真实表现
① 对社交场合的恐惧或焦虑是不合理的、强烈的。
② 会试图逃避社交场合,或是带着痛苦去忍受。
③ 身体上会出现一些不受自己控制的症状,比如脸红、心跳、发抖、出汗、结巴等等。
④ 害怕自己被别人评价(尤其是批评等负面评价,少数人也怕被表扬),同时尤其害怕自己的焦虑被别人发现。
⑤ 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至少为6个月。
⑥ 总是会被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引起恐惧或焦虑,不是偶尔。
⑦ 正常生活受到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提示:儿童的社交恐惧或焦虑必须在和同龄人交往时出现,才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范畴,娃儿在大人、老师、不熟悉的人面前出现紧张、不安,是正常情况。
你们这些天天吼着自己社恐的人,多数是不是还没到上面这些程度嘛?!
虽然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不低,还有很多人都自称是“社恐人”。其实多数只是有社恐的某些表现而已,比如在某一方面或某些特定情况下“社恐”,或者对某些人“社恐”(比如对父母的恐惧),但这真的不算社交恐惧症。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社恐”程度的自我评估和实际测评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调查的500余人中有68%高估了自己社恐及焦虑程度,有26%的人自评相对符合,有6%的人是低估了自己的社恐及焦虑程度。至少从这盘调查来看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把自己社恐的情况想严重了。
噢豁,感觉二天莫法再拿社恐当挡箭牌了!
三
目前看来,社交恐惧症主要和这些因素有关:
1. 生理因素
由于这部分过于专nie,我们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简单归纳下。社交恐惧症可能与遗传、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轴功能障碍、脑回路等有关。
这里说的脑回路跟你们想的脑回路是两码事哈,是正儿八经脑壳头的边缘和旁边缘恐惧回路,比如有研究就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在进行公开演讲或者看一些有威胁性社交图像时,脑壳头的杏仁核和岛叶会过度激活,也就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和身体的一些反应。
2. 社交预期和自我评价
恰当的自我评价,有与之相匹配的自尊和自我接纳,这样的人即使社交能力不强,他们的社交焦虑程度也一般都很低。而如果是自我评价低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对于社交预期过高,又预期达不到,再加上自我评价不足的话,就有可能会反复陷入“去与不去?躲还是不躲?”的焦虑情绪,从而激活社交恐惧症状。
3. 认知行为
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身的社交表现、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这些看法的后果存在偏颇和负面的认知。比如,别人本来在正常的交谈,他就会以为别人是在偷偷地议论或嘲笑自己,不仅对他人的一点眼神、一个表情非常在意,还要生拉活扯地给这些眼神或表情赋予负面的解读(然而并没有)。即使面对客观中立的回应,他们也经常感觉有批评的意味。
这样的认知行为会妨碍社交技能的发展,进一步回避社交场合,让社交恐惧在恶性循环中加剧。
4. 与童年的社交挫折经历有很大关系
本来就缺乏社交经验或应对技能,社交技能的教育又缺乏,儿童期还在社交活动中受到虐待、取笑、过度批评,在社交中反复受挫出现社交恐惧症就好理解了。特别是强势的亲人、好心的朋友,鼓捣抓娃儿去“破胆”,反复说“孩子都是吓大的”,强势突破带来的社交创伤,可能恶化了部分人的社交恐惧症。
5.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不完整,父亲或母亲角色缺位,一方面在孩子生命的早期给予过高期待与能力的激励,另一方面在社交活动中遇到挫折后又缺乏支持、理解和鼓励,孩子就会对自己在社交场景的胜任力产生怀疑,害怕丢丑出错,怀疑自己能力也不相信他人会包容和接纳自己的不足,不安全感积累,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
四
误
区
1
害羞、内向就是“社恐”
内向是一种常见的个性特征,害羞可能是性格中的一种长期行为表现,而“社恐”是一种疾病。害羞、内向的人更多只是不喜欢或不擅长社交,可能对社交有一些担心,没有达到因为社交中“恐惧性”的过敏反应而提前进入退缩防御与自我封闭的“逃避痛苦却深陷痛苦”的地步,他们往往能够接受自己的这部分个性特征。这样的人,正常生活并不会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相反,他们可能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善于思考。(诶~突然为害口失羞找到点正当的借口!)
误
区
2
害怕上台的人就等于“社恐”
事实上社交恐惧症分为两类,一类是害怕多种社交场合,而另一类正是害怕当众上台/表演/讲话。害怕上台的“社恐”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害怕上台的人很多不都是“社恐”,因为很多人在准备不充分的时候上台都是担心的,上台之后表现得好与不好,紧张感很快就过去了,这咋个算患有社交恐惧症呢?
误
区
3
社交能力差就是“社恐”
说句大家都可能想不到的话,社交能力差的人是很可能没有社交恐惧症的。
社交能力差的人,不以此为痛苦而内卷,一方面他们接受自己的说话不好听,也就是“说不好我也要说,我就是一个粗人”;另一方面他们多半认为自己反正也上不了大的台面、也不用出众,社交焦虑轮不到我的头上。社交能力比较强的人,他们知道强中还有强中手,可能隐藏着“你们要干翻我,看我笑话”“有一天我脱胎换骨,你们就知道我就是演讲家”,我先躲一躲以后再说。这样反复焦虑,怎么不陷入社交恐惧的泥潭?
误
区
4
“社恐”就是情商低
情商是管理情绪的能力,包含了对喜怒悲恐惊等诸多情绪的识别与驾驭。要驾驭好复杂情绪,首先得对不同情绪有敏感的识别能力。“社恐人”还真有敏感的看人脸色的识别能力,只是过于敏感,不用眼睛看就能够通过感受氛围觉知“有社死的杀气”,不知道需要多好的情绪驾驭能力才能与这么敏感的知觉相匹配。情商的高低跟社交恐惧症没有必然的联系。
“社恐人”不是情商低,反而具有高情商的前半部分,治好了也许其高情商的后半部分真的会表露出来。
真正情商低的,缺乏人际敏感性,缺乏复杂情绪识别力,想要提供情商还真的很难,至少比治疗好“社恐”要难很多。
误
区
5
与任何人都害怕交往才是“社恐”
几乎所有人(包括社交恐惧症患者)都是有社交舒适区的,一般包括直系亲属,可能还有几个闺蜜、朋友在一起显得很轻松。和不熟的人在一起不自在,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一回生二回熟,尴尬的消除需要多次接触(相亲的人需要划重点!)。
只有那些认为参与社交场合,只会让自己羞愧和尴尬的苦难加剧的人,才考虑是“社恐人”。
五
前面我们讲了,儿童、青少年也有社交障碍的情况出现,但这里我们要特别提醒下家长们,孩子们的这种“社恐”表现,还可能是其他心理、精神疾病的征兆。
比如,孤独症(自闭症)的娃娃就会出现不怎么社交、不合群,与同龄孩子相比理解和沟通更加困难的情况;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老是干扰大家的活动总是被否定和批评,表现出拒绝出现在正式的社交场合或上台演讲;抑郁症的青少年会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或在抑郁发作时出现社交焦虑;惊恐障碍或强迫症患者会担忧自己的惊恐发作或强迫行为被他人发现而导致尴尬……
所以,当发现孩子有社交障碍时,家长应该咨询专业心理医生的意见,帮助找到孩子不社交的原因,以免耽误了病情。
六
如果想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社恐”程度,可以来做一做下面这个小测试,注意区分“害怕”和“避免”的不同意思哈!
算出总分后结果可参照下面这个表格:
(PS:结果仅供参考,不代表诊断结果,毕竟要诊断是不是社交恐惧症还需要系统的检查和评估)
七
由于每个人情况不同,对于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这里我们讲一讲自我该如何调节,以及简单的介绍临床治疗方法。
自我调理
这一段不仅仅适用于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对于有社交焦虑、社交障碍倾向的朋友同样适用,值得拿小本本记下来哟!
# 了解焦虑
焦虑是一种每个人都有的情绪体验,不熟悉的情景或人际互动,对大多数人都会有压力,学会应对技能和方法需要时间和训练。积极学习应对技能是降低社交焦虑的核心,除了如演讲技巧、谈话技巧之类的社交技能,学会使用深呼吸等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也是有好处的。
社交焦虑障碍的人可以通过阅读一些焦虑情绪调节与社交技能提升的书籍进行一些自主训练,现在还有一些APP可以帮助具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呼吸和肌肉放松的技能,有效管理焦虑引起的躯体反应。
# 了解自己
自我评价是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成因之一,包括完美主义倾向、恶意揣测、自我的过度评价和羞耻感等。想要调节自己的社交恐惧症状的严重度,最主要的就是要合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状态,合理评价他人的期待与反应,合理制定克服社交困难场景的训练计划,管理对自己的社交期待。
社交焦虑障碍者有多种方式了解自己,比如写日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形象和社交时的举止反应。
临床治疗
当感觉到社交障碍、社交恐惧引起的焦虑不受控制,严重困扰生活及工作时,就需要及时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了,治疗上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一般主要采取心理治疗,对于成年人则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程度定制治疗方案。
我们家七大姑八大姨永远没得社恐,
不然面对一年回去一盘如同陌生人的我,
如何能问得出,
耍朋友没得?生娃儿没得?挣好多钱?买的啥子车的问题呢?
参考文献
[1]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zh-Hans/social-anxiety-disorder-in-adults-epidemiology-clinical-manifestations-and-diagnosis?search= 社交焦虑障碍&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2~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2
[2]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M].
[3]叶友才,林荣茂,严由伟.树大招风:社交焦虑者的正性评价恐惧[J/OL].心理科学进展:1-11[2021-05-03].
[4]韩惠民,王文林,吴艳敏,陈云辉,周馨竹.社交恐惧症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3):2121-2122.
[5]Merikangas KR, LiebR, Wittchen HU, et al Family and high risk studies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Acta Psychiatr Scand Suppl2003:146-153
[6]Brian J. Cox, Claire Fleet, Murray B. Stein, Self-criticism and social phobia in the US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Volume 82, Issue 2, 2004, Pages 227-234.
[7]BEESDO K,BITTNER A,PINE D S,et al. Incidence of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the consistent risk for secondary depression in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life[J]. Arch Gen Psychiatry,2007,64( 8) : 903 - 912.
[8]KNAPPE S, BEESDO K, FEHM L, et al.Associations of familial risk factors with social fears and social phobia:Evidence for the continuum hypothesis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J].J Neural Transm, 2009, 116 (6) :639-648.
[9]栾雅淞,曹建琴,周郁秋.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07):1115-1118.
本文作者: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20级八年制江雅萌、伍思棋、丁科文
指导老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 张骏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