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顺治下旨永不录用姚启圣,为何康熙还让他当一把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以康熙至乾隆时期走向鼎盛,最后又在溥仪时期灭亡,整个清朝时期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期间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提倡“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的曾国藩以及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的纳兰性德等。

康熙眼中的姚启圣(顺治下旨永不录用姚启圣)(1)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人也是清朝时期一位有名的人物,他叫做姚启圣。姚启圣历经顺治和康熙两个朝代,更是对收复台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顺治统治期间却因蔑视朝廷遭到了冷落,顺治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表示永远不录用姚启圣为官。

直到康熙时期,康熙需要派人去攻打郑经,朝中却没有合适的人选,这时周培公推荐了汉臣姚启圣,将他从失意中解救了出来。只是当时,姚启圣已经有六十高龄。但是姚启圣并没有因为自己年迈就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反而用事实来证明他的实力。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这样一个被顺治爷厌弃的人,何以受到康熙的重用,担任一把手?并且为他烧掉了顺治留下来的圣旨呢?

康熙眼中的姚启圣(顺治下旨永不录用姚启圣)(2)

我想,这离不开姚启圣的真才实学。我们且来看看,姚启圣在担任总督之后,是如何做事的。看了这些,我想大家就可以明白姚启圣为什么会得到重用。同样的,姚启圣的所作所为,放到现代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第一个方面就是姚启圣给自己的下属开会。首先,他明确此次目标为“迁界禁海”,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制定方案,并将方案划分成几个板块,落实到不同的责任人。

但是,一个人是无法完成这么庞大的任务的,必须需要其他人的配合。所以,在姚启圣上任第一天,他就召集了府、道、县的所有文武百官前来开会。会上,姚启圣没有任何的废话,也不像其他官员上任那样满嘴客套。

康熙眼中的姚启圣(顺治下旨永不录用姚启圣)(3)

他一上来,便按照事先自己计划好的给每个人布置相应的任务。分工明确,才不至于乱了手脚。其次,他还规定每个任务都有自己的期限,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期限内完成,并随时上报工作进展。最后,姚启圣对每个人的工作进行考核,这里的考核可是比我们现在严肃多了,若是无法完成任务,迎来的将是杀身之祸。

当然,如果只是给下属吩咐任务,对自己却没有约束行为,这样是无法服众的。所以,姚启圣首先立下军令状,若是无法按时完成任务,自己第一个就会被砍头。

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也就是姚启圣的这番决心,鼓舞着下面的人。“迁界禁海”如此艰难的任务,在姚启圣的带领下最后也得以完成,而“迁届禁海”任务的完成也让康熙对姚启圣刮目相看。

康熙眼中的姚启圣(顺治下旨永不录用姚启圣)(4)

第二个方面,姚启圣知道识人用人。世人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再好的千里马,若是没有伯乐赏识,也是无用武之地。姚启圣就是这伯乐之一,在他接受任务之后,他就向康熙推荐了施琅作为前锋大将。

说起施琅,最开始他是敌方的将领,后来在顺治年间归顺。姚启圣并没有因为他降清的关系就对他有所偏见,仍旧对他委以重任。

所以,在用人这一方面,姚启圣有着独特的识人之能。他对人不对事,他所考虑的是这个人的才能以及他所适合做的事情,是一个真正从全局出发的人。施琅自然没有辜负姚启圣的期望,最终成为了他手下的一员大将。

康熙眼中的姚启圣(顺治下旨永不录用姚启圣)(5)

但是,施琅虽然赋有军事才能,却没有足够的威信。在这种情况之下,姚启圣发声了。他向下面所有人表示,都必须听从施琅的吩咐,施琅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也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境之下,施琅的权威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后来,施琅战胜了郑经,这也证明了姚启圣看人的眼光相当不错。

所以,姚启圣确实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他的很多处事方法放到今天也是同样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