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初年,乱世终结,天下刚定。此时,南朝遗留的靡靡之音,仍在占据着社会主流,在浓情艳歌中,消耗着人们的审美。腐败而混乱的南北朝宫廷,催生出了这些腐败而混乱的诗歌,让整个社会都处在这绮靡委顿的笼罩之下。这亡故之音,灭亡了昏聩的旧朝,却还在毒害新朝人民的心灵。在这样的堕落中,一个病弱的书生发出了来自大唐的呼喊和声音,吹响了开创文学新时代的声音。这个书生叫卢照邻,他用几乎一生,才呼喊出了那震耳发聩的《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在中国历史上,范阳卢氏是有名的望族,自东汉大儒卢植起,“积代簪缨”,名人辈出。这样的出生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起点,但对于卢照邻来说,却难言的羁绊。自幼时起,博学能文的卢照邻便跟随当朝名臣曹宪、王义方学习,声明远播。

最能代表卢照邻风格的诗(一首诗写尽一生)(1)

作为卢家的子弟,那座遥远而恢弘的长安城,是他必须要到达的地方,他的先辈曾在那里出将入相,建立功名。如今,他也要走上这条道路。

带着家人的殷切期许,十八岁的卢照邻背起行囊,孤身一人来到了长安,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中,它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象征着大唐的强盛和辉煌。和那些同时到来的年轻人一样,他们都期望着以自己的才华在千军万马中,突出重围,步入仕途。

而卢照邻也并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他很快就得到了太宗之弟,邓王李元裕的府中担任典签。李元裕对卢照邻的才华非常喜爱,常对人夸赞卢照邻是他的“司马相如”(此吾之相如也)。

在邓王府中宽松而优涅的环境中,卢照邻度过了一段快意的时光,在藏书甚丰的王府之中,他博览群书,丰富自我,这一过,就是9年时间。但年轻的卢照邻并不知道,这9年对他意味着什么,这时的唐高宗年富力强,重用吏治,是人才上升的最好时期,但卢照邻却在读书撰文中,悄然度过。

在丰富自我的同时,随着年龄的渐长,却让卢照邻心中产生了对长安的厌倦。邓王府给了他安定优涅的生活,却也在杀死他的抱负和理想。同时,在数年的冷眼旁观中,卢照邻看清了新朝的贵族们又在重复着历史的车轮,不断进行着奢华享乐,并时刻进行着残酷的血腥斗争,让他厌恶而又心惊。

于是在卢照邻心中,一条鸿沟缓缓展开,将他和这座长安城,割裂开来。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唐高宗龙朔三年,卢照邻拜别邓王,乞求外放。朝廷授予了他益州新都尉的官职。此时的卢照邻意气满满,想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出自己的一番成就。但和9年前不同,这时的政治局势,早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新都尉上,卢照邻一待就是6年,并在6年中没有得到任何的升迁。

最能代表卢照邻风格的诗(一首诗写尽一生)(2)

但是,虚度岁月和擢升无门却不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真正的乌云还尚没有降临到他头上。

时隔六年再度回到长安,眼前的所见,让他愕然,也让他茫然。看着这堂皇的长安城,和这其中荒唐的人们,卢照邻心有所感,一蹴而就,挥笔写下了那首气势磅礴的《长安古意》:“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这长安城是如此恢弘而广阔,却仍然装不下贵族豪门,那永无止境的情欲和贪欲。

最能代表卢照邻风格的诗(一首诗写尽一生)(3)

让卢照邻没想到的是,这首汇聚了他半生感慨和所思的《长安古意》,转头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灾祸,因为“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这句诗,让卑鄙而敏感的武三思想到了自己依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不堪,便罗织罪名,将卢照邻下狱。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虽然在家人的百般营救下,卢照邻最终出狱,但监狱的阴冷和苦寒却让他感染了风疾。从此,病魔代替了权贵,开始成为卢照邻人生中,最大的梦魇。

他在《释疾文》中他写道:“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即使是高明如药王孙思邈,也对卢照邻的病情无可奈何。

下狱从精神上毁灭了卢照邻的壮志,而病痛则一步步消耗着他的肉体。自被下狱到重病,家中几乎耗尽了所有的财产,但他的身体却还是每况愈下。春暖花开之日,看着欣欣向荣,抽纸发芽的梨树,又看到手脚麻木,不能自已的自己,不仅悲从中来。

上元元年,自感寸步难行、时日无多的卢照邻,用最后的继续,在翟具茨山下买下了数十亩薄田,一遍养活自己,一边为自己修筑坟墓。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他感到最多的,除了绝望,就只有绝望。在孤独和痛苦中,他一口气写下《悲才难》《悲穷通》《悲昔游》《悲今日》《悲人生》,合称《五悲赋》。

春去秋来,卢照邻站在颖水之畔,看着曾经欣欣然荣的梨树腐败凋敝,又回顾自己的人生,他想到的,只有那流逝的岁月,和自己生不逢时的悲哀。

想到此处,他凄然一笑,转头投进了涛涛江水之中,求得解脱。也许只有千百年后,那个横卧于铁轨上的年轻诗人,才能有和他同样的绝望,和对世界的失望。

证圣元年,卢照邻投水自杀,时年五十九岁。

他用一生去写就了一首《长安古意》,而一首《长安古意》,也写尽了他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