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些人开不了玩笑(为什么你开不起玩笑)(1)

创号7年第819篇

安慰记作者吴柯琪

编辑hann

最近,有位朋友找我倾诉,她和男友总是会因为一个点闹不愉快,起因是感觉自己开不起玩笑,对方爆梗的时候老接不上茬。

“男友随口的一句话我总是会往坏想,有时别人一开玩笑我也会反应过激,感觉自己总是会去恶意揣测别人的表达。这是我的问题吗?怎样才能改善呢?”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一些例子,其实,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不是谁的错,在面对玩笑中不确定的所指时,我们的确很容易产生负性偏向。

也许,对玩笑的难以处理是一种信号,在帮助我们更多地认识自己,更多地理解玩笑、应用幽默。如果你也对玩笑这一技能的打开和关闭感到困惑,跟着我一起下滑今天的文章吧。

为何有些人开不了玩笑(为什么你开不起玩笑)(2)

1 不同主体对玩笑判定不同

正如我们的一些体验中,玩笑有好坏之分,不同玩笑氛围各异,也会产生开玩笑一方和被开玩笑一方不同观感,引发后续的行为结果。

具体来说,有研究者发现,好的玩笑可以增进亲社会行为,例如建立和维持友谊、表达情感、解决亲密关系中的冲突,或促进群体之间的连结和归属感等。

而不好的玩笑包括敌对或攻击性的行为,意在伤害、羞辱或骚扰某人,是最常见的欺凌形式之一。它可能导致自尊心下降、人际困难、焦虑和抑郁,并可能侵蚀组织中的团队凝聚力。

有时,出于亲和和游戏精神的玩笑用力过猛,也可能越界成为反社会的戏弄。在一些话题下人们更容易感受到戏弄,例如外表、性取向、地域或其它被开玩笑者难以控制的方面。

生活场景中,大多数玩笑是模棱两可的。因此更适用的理解是,玩笑好坏更多由被开玩笑的一方判定。这里就产生了第一个差异,玩笑双方对程度的判定不同。

David Dunning 在 Self-Insight: Road Blocks and Detours on the Path to Knowing Thyself 一书中总结道:被开玩笑者往往会错过玩笑中的良性信号,良好意图不像开玩笑者认为的那样明显。

例如,当被开玩笑的一方描述室友开自己玩笑的时候,更倾向于把这种行为描述得更加恶毒和令人讨厌,而开玩笑的一方则认为事件更加幽默和轻松。

所以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也请松一口气,不是自己的玩笑反馈出了什么问题,而可能本身就不是一个合适的玩笑,加上双方在对话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结构张力让你感到紧绷而已。

2 被开玩笑者:过往经历影响玩笑解读

对于被开玩笑的一方来说,有时候个人如何解释玩笑受到许多其它因素影响,比如个性、受欢迎程度、之前的开类似玩笑的经历等。

也许是成长经历中,较难体会到有趣和放松,父母、师长的批评教育,或同龄人优秀对比,碰到玩笑,也会立马调动起防御准备。

也许,「恶意」揣测的出发点并非「恶意」,而是由于不确定和担心,下意识地想要保护自己,用负面的可能性让自己从不安中抽离,使自己对将发生的事情更有掌控感。

类似敏感或应激反应,其实没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处理这份情绪,情绪仍旧保留在那里,在下一个玩笑场景自动触发,过往的经历随着涌现。

加上对玩笑开合有度的期待,在轻松应对这件事上,生出了一些努力和期待,又由于缺少成功因应的经验,很容易在一次次卡壳中,维持或加重挫败感。

3 开玩笑者:权力距离也在塑造玩笑力

权力距离是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概念,是荷兰学者 Geert Hofstede 在 1980 年提出的 6 大文化维度中的构成要素,反映了社会个体对于等级阶层权力分配不平等情况的接受程度。

在高权力距离的社会中,人们认为等级高的人应当发号司令,等级低的人应当毕恭毕敬。而在低权力距离社会中,人们不觉得等级是不容置疑的现实,等级不等同于人的价值体现。

一般来说,东方文化影响下的权力距离指数较高,此时如果过于强调对权威和秩序的尊重,在人和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能够敏感捕捉到彼此的等级差别,并据不同等级开展不同的互动。

假设一个地位低的人说了对地位高的人不那么尊重的话,后者可能会感到受冒犯,即使没有感到冒犯,也会让讲究面子的周围人感到奇怪,往大了说,开玩笑者很可能生死未卜。

我想起《吐槽大会5》那期体育专场,曾经的国足主力范志毅吐槽两位男篮主咖,贡献了节目最大胆、最搞笑的片段之一。而节目播出后,因为惹怒了篮球迷和相关人士,下半场停播了。

相比之下,可以任意吐槽的中国男足倒显得有些可爱起来。调侃和玩笑的背后不乏喜剧的夸张,如果过于紧绷的话,长期发展下来,玩笑力也会在社会规训下慢慢固化。

为何有些人开不了玩笑(为什么你开不起玩笑)(3)

1 被开玩笑者:区分玩笑的意图和影响

玩笑是活跃气氛的一种,活动中可能会拿某人开涮,有人被开了玩笑后脸上有些挂不住,又不想表现出来让大家都尴尬。那么,如何在日常的玩笑场景中,更快找到让自己舒适的位置呢?

这时,能玩笑带来的影响跳出,看到玩笑本身的意图是重要的。看到对方的出发点是什么,支持或是缓解气氛,是否因为措辞不当,或误判其ta人对这个话题的敏感程度,导致事与愿违。

可以尝试多一些宽容的心态,人际互动也就像在与不同的人共舞,因为对舞步不熟悉或舞伴不熟悉,会不时地被别人踩到,或踩到对方,言语和行为在不经意间带来伤害。

在影响产生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和这个人相处过程中的整体感受,判断对方的意图,并对影响和意图做出适当的分离,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视角看待玩笑。

而如果玩笑开得太大,你也不必假装你认为它很有趣。每个人都会有敏感的时刻、敏感的议题。如果对方一直踩你的脚,你可以解释这种方式会伤害到你,或是换一个舞伴。

2 开玩笑者:寻找自己适合的玩笑风格

开玩笑是一种技能,就像健身那样,保持练习可以让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从不同方向锻炼自己的玩笑肌肉,并且随着反馈的积累,开玩笑的状态会更加轻松。

当然,这个技能使用不当是扣分的,轻松掌握的前提是基于我们对自身特质的了解,可以先找到什么玩笑能让你会心一笑和放松,有各种各样的玩笑,比如吐槽生活、增进情感等。

即使是在健身的过程中,每个人偏好的方式、适合的类型、需要锻炼的部位也都是不一样的,选择匹配个人风格的运动并不总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包括在更深层次上进行自我探索。

直接的方法可以是,通过一些活动或是游戏去发现。比如观察自己习惯采用的玩笑方式,或是在一些推理、娱乐游戏中,偏好什么样的设置和风格,从不同可能中发现玩笑趣味所在。

也可以通过间接的经验,比如试着观察那些擅长玩笑的人,可以是你的朋友、家人甚至是脱口秀演员,观察 ta 们把如何发生的事情融入对话,哪些方面可以融入进自己的玩笑中。

3 对生活善意主动地释放幽默

幽默是一种感知或表达有趣事物的能力,既可以作为娱乐生活中的点缀,也可以是艰难生活里的应对,我们可以主动用幽默缓解眼前的种种不确定、尴尬或紧张。

当环境不友好或充满压迫时,幽默能帮助我们以一种不那么严肃的方式看待,无论你正处在生活的什么位置,正经历如何的巨变,它都能揭示一些新的路径,让你看到对生活的主动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这样的幽默呢?一个常用的方法是——「YES AND」。这个方法最初来源于即兴戏剧,指的是当 A 作出描述时,B 通过接受 A 的描述进一步加以创作。

这个方法的背后体现着接纳的思维方式,能够暂时摆脱玩笑给你带来的紧绷,减少戒备或抗拒,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转换心态,即使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也能轻松地幽默一把。

比如以欢乐的方式叙述悲伤的经历,在快乐的事情中看到哪些可以作为人生的启迪,用幽默风趣的方式看待这一切,带一点人生的哲理,挫折或快乐都是积累素材的工具。

生活本质也像一场场即兴表演,面对突如其来的交会和碰撞,比起防御,也可以试着接受已经发生的事情,然后再思考如何在这样不确定性中慢慢向前。

一切都始于一个选择,一个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一切的有趣的选择。

为何有些人开不了玩笑(为什么你开不起玩笑)(4)

前不久,第五季脱口秀大会落下帷幕,鸟鸟的决赛文本堪称无冕之王。毕竟,当生活对我们「略略略略略」时,我们「可以傻乐,但不要傻悲」。

为何有些人开不了玩笑(为什么你开不起玩笑)(5)

Self-Insight: Road Blocks and Detours on the Path to Knowing Thyself

为何有些人开不了玩笑(为什么你开不起玩笑)(6)


【安慰记心理小店,一个有超多实用方法和工具的心理便利店,欢迎来坐坐。】

同名公号:安慰记心理小店

兔子洞 体验免费心理树洞

平行世界 参与心理能力训练

工具包 得免费心理自助工具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