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乡村柴房特色菜(湖南高桥农家书屋创新下出)(1)

长沙乡村柴房特色菜(湖南高桥农家书屋创新下出)(2)

农家书屋“下蛋”,为村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乡谭家垅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举措——高桥农家书屋下出“五黄蛋”,就像南方早春中绽放的金黄油菜花,为村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群众需求,催生书屋“下蛋”

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高桥农家书屋这只“母鸡下蛋”的初衷。

石羊塘乡谭家垅村的高桥农家书屋建于2011年7月,是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筹集资源建设的书屋,现有图书7000余册,吸引了附近3个乡8个村的村民来借书,6年多来共借阅了7000余人次,在周边小有名气。虽然石羊塘乡其他村也有农家书屋,但由于各种原因,乡亲们借书不便,常常舍近求远,到高桥书屋借书。

为方便其他村村民看书、借书,高桥书屋这只“母鸡”尝试“下蛋”——把一部分图书下到5里远的界市创办借阅分点。“下蛋”当天,一下子来了十几个孩子看书、借书。刚从广东务工回来的廖石仔当天也选了几本种植葡萄、养鸡、养鱼的书,他说:“我田里种葡萄,山上养鸡,塘里养鱼,城里人来采摘葡萄,还会买山上放养的柴鸡,买鸡粪养的鱼,还会在‘农家乐’吃饭。看了书,我找到了在家乡的致富路。”

农家书屋“下蛋”就这样成功了,这说明,只要选点恰当,书屋就不会像设在村委会的书屋那样闲置起来。良好的效果,进一步坚定了高桥书屋继续“下蛋”的信心,而且也引起了谭家垅村村支两委的重视。

精心选址,悉心打造“窝点”

村支书了解到书屋“下蛋”情况后,开始在全村为高桥书屋寻找有条件的屋场,为书屋再“下蛋”踩点。

其标准有3个:一是居民较集中,二是有热心人管理,三是能无偿提供场地。最后,村支书找到了两个理想的“下蛋”窝点:一个点是陈家场,地处镇集市附近,6个居民组连成一片,有100多户、400多人,农家书屋借阅分点设在82岁老党员夏贱秀家里,虽然是谭家垅村“下蛋”自办的,但得到了镇文化站和县图书馆的支持,也挂上了“石羊塘镇农家少儿图书室”牌子;另一个点在杏塘村村支部书记家开的农药门市部里,这里是来往行人的歇脚地,也是几个村民组集聚地,该村村支书在门市部旁边腾出一间屋子做书屋,能够吸引众多读者。谭家垅村两委干部们从村部尘封多年的农家书屋中精选1280本书,一分为二,分送到两个“窝点”。这样,连同第一个试点的界市书屋,高桥书屋总共下了3个“蛋”。

造福乡里,广受村民欢迎

事实证明,书屋“下蛋”的效果十分明显。

据了解,陈家场借阅分点“下蛋”仅半个月,就借出了300多本图书。义务管理员夏贱秀说,书屋好,很受欢迎,只是少儿图书太少了,借出的书一还,便有几个孩子来“抢”。因此,“母鸡”高桥书屋又向这个分点增加了几十本少儿图书,第二天这些新增图书就又全部被借走了。

为发挥闲置农家书屋的作用,“母鸡”高桥书屋向邻村南田村商议,把他们村的书屋也照样“下蛋”到两个分点,统一归高桥书屋管理。两个村的书屋合起来就下了5个“蛋”。这5个“蛋”每年轮流滚动一次,每个书屋5年内每年都能更新一次图书。这样,图书多了,读者就会增多;图书更新了,读书的人就会更多。

读书风气慢慢在这两个村的村民尤其是孩子身上形成,农家书屋在推动全民阅读中也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书屋“下蛋”,这个法子管用

这几年,国家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更多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遍地开花。如何发挥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效用,既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对比杏塘村与南田村农家书屋发挥的作用,我发现,农村需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只要用心做用心管,设施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首先,选好点是前提。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往往建在村委会,这样做虽然省事,但村委会所在地不一定是村民集散地,人气不旺,使用、管理都不方便,设施利用率低。如果采用农家书屋“下蛋”的做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选点时,突破公共设施必须建在集体场所的老思维,选居民密集、往来人员多的地方,直接设在居民提供的场所,就能够保证文化设施天天开放,不愁没有使用设施的人。今年春节期间,陈家场借阅分点照常开放,仅几天就有500多人次借阅,这样的效果,如果设在村委会是不可能有的。

其次,用对人是关键。

农村文化设施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由村委会指定人或兼职,平时工作忙,没有更多精力投入,文化设施基本处于关闭状态。如果选那些有爱心、甘愿奉献且有文化的人管理,就能够让文化设施更好发挥作用。从调研中看,陈家场书屋管理员是一位老党员、老妇女主任,责任心强,为调动孩子们借书看书,花了不少心思。书屋从2016年9月中旬“下蛋”到来年春节,仅仅4个月就有超过2000多人次借阅。

再次,对路子是基础。

文化设施普遍受农村欢迎,但全国农村千差万别,对文化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针对性,公共文化服务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调研中,我在“母鸡”所在点高桥书屋统计了借阅本,发现在所有7000多借阅人次中,绝大部分是孩子借阅,成人借阅量不足100人次,仅占借阅量的1.4%,主要借阅的是健康、农业科技、小说、法律类图书。一方面,少年儿童借阅比例如此之高,另一方面适合少儿的图书与其他图书的配置比例倒挂,高桥书屋7000余册图书,少儿、文学艺术、教育等类图书只有2200多册。书屋管理员也反映,书屋配书要对路,现在看书的主体是孩子,希望今后政府多配适合孩子的图书,这样孩子借书就会更多,也能够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最后,强管理是保障。

虽然这5个“蛋”与以前设在村委会的农家书屋全年都没有人借阅、图书还有丢失现象相比,有了明显的效果,但5个点之间也有差别。借阅人次多的陈家场分点超过2000人次,而借阅少的点只有100多人次。我了解到,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除了有的分点人流更集中、少儿图书更多外,还有一重要的原因是管理创新吸引了不少读者。陈家场分点的管理员为每一个借书的孩子建立档案,经常与孩子和家长沟通,鼓励孩子们读书,而且坚持每天开放甚至春节期间也不休息。同时,高桥书屋这只“母鸡”用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图书作为奖品,无论本村外村,只要借阅达到10次的孩子,都奖励一本图书,激发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作者单位:中宣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