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人击溃倭寇两万人(八佰若国人皆如此)(1)

“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这是电影《八佰》中第一个让我落泪的情节和台词。

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当时,中日双方已激战三月有余,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杜淳饰)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

一千多人击溃倭寇两万人(八佰若国人皆如此)(2)

一条苏州河,把战争与和平,把人间和炼狱如此鲜明的分割开来,既凸显了中国军队的不屈和奋斗,也体现了战争残酷血腥。

电影《八佰》不同于别的战争片视角,片中固然有着英雄般的史诗丰功伟绩,但如果一来就按照这样的传统模板拍摄,反而会给观众一种审美疲劳的感觉。

《八佰》的优势在于,影片开头是以逃兵视角为主题展开切入的。战场上的逃兵,误打误撞进入了“四行仓库”,从一开始的怕死、想活到最后的英勇赴死不惧艰难,这背后的心理变化,反而更能让观众有一种很真实的代入感,从而体会到这场战争的可歌可泣。

一千多人击溃倭寇两万人(八佰若国人皆如此)(3)

电影《八佰》本不难懂,但如果你不了解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那么你可能会感到很纳闷:为何要去守一个看似并不重要的“四行仓库”?

影片中为此做过一些笔墨来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国军节节败退,为了保存实力以和日军打一场持久战,不得不撤退。同一时期国际布鲁塞尔会议正准备召开。因此,国军留守“八百”人,既是为了民族大义,也是为了博取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持。

但在当时,由于国际形势恶化,法西斯的德国也在蠢蠢欲动,西方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千里之外的布鲁塞尔扯皮推诿,但在上海,国军为了做最后“坚守”,为此不惜付出生命来争取时间。

你以为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曾为我们负重前行。

一千多人击溃倭寇两万人(八佰若国人皆如此)(4)

而在当时的中国,不仅仅是要面对外患,还得面对内忧。

当时清政府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依然糜久不烂,国人的爱国热潮远未被激发,百废待兴。在这样的状况下,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损失和伤害。

导演管虎,以逃军为视角展开深入当时的历史事件,最后再到英勇牺牲,这背后的转变,也对应了中国人的思想崛起,民族崛起。

片中最让我泪目的场景,是日军采用盾牌盔甲等方式强行想要突破“四行仓库”时,中国军队为了阻止日军攻占这最后的土地,全部手拿炸弹,进行自杀式守卫。

当士兵们抱着炸弹,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的时候,口中喊着自己来自何地,叫什么名字的时候,那一刻的确令我动容。

也无怪乎姚晨饰演角色的那句台词:“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

一千多人击溃倭寇两万人(八佰若国人皆如此)(5)

“弟十年来饱尝忧患,一般社会人情世故,影响于个人人生观,认识极为清楚。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望勿以弟个人之安危为念”。

这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于1937年10月18日写给他的连襟兄弟张萍舟的一封家书。此时,淞沪会战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写完这封信后第八天,谢晋元接到了坚守四行仓库的命令。

历史不应该遗忘这群最英勇的人,我们总要去铭记战争带来的和平不易,以及他们的生命付出。

但随着现代社会的长时间和平和科技带来的潮流,战争开始慢慢被人所遗忘,许多人甚至不再记得确切的抗战日期和伤亡人数,先辈们所经历了一切,正在被人们所遗忘!

一千多人击溃倭寇两万人(八佰若国人皆如此)(6)

当中国军人抱着炸弹进行自杀式出击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遗忘他们;当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抱着尸骨无存的英勇事迹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遗忘他们。

就像电影《八佰》结尾处的字幕一般,八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

这段历史,我们不应该遗忘。

缅怀战争,是当以发愤图强;缅怀战争,是当思和平不易;缅怀战争,更是为了歌颂国人的英勇和大义付出。

当我们今时今日的生活,更应思和平来之不易。

八佰,不仅仅是一群鲜活的中国军队;八佰,更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着国人不屈不挠的符号。

大丈夫许国,实为幸事!

致敬,中国军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