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公认围棋起源于中国,但至于起源于何时,则众说纷纭。

围棋已经有数千年历史,一般都公认围棋起源于中国,但到底起源于何时则仍无定论。人们认为,围棋起源于尧舜时代,由先秦史官编写的《世本‧作篇》有这样的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围棋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千古史话论围棋)(1)

清‧任颐所绘《弈棋图》,呈现时人野外奕棋的雅致。

这是有关围棋起源的最早记载。此外晋人张华也说围棋是尧发明的,用来教其子丹朱;又说是舜造的,用来教儿子商均。他在《博物志》中写道: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其法非智不能也。”此外,《潜确类书》说:

“夏人乌曹氏(禹的臣子)作围棋。”而《路史‧后记》则称: “帝尧陶唐氏,初娶富宜氏,曰女皇,生朱骜佷、倡克,兄弟为阋嚣讼,嫚游而朋淫,帝悲之,为制弈棋,以闲其情。”以此观之,则围棋在尧舜时期就存在了。

也有人认为,围棋起源于殷末周初。山西社会科学院学者杨晓国根据陵川县志记载:箕子山(棋子山)满山黑白分明的石子,而多次到陵川实地考察,从 “棋石”、 “箕子”入手,运用考古学、地理学、文字学、易学和历史学知识,写成〈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一文,论证了围棋应起源于殷末周初。围棋的起源反映出商周时期哲人通过 “其卜”活动所获得的天象观和原始自然观。箕子是殷末周初著名的卜筮学家及 “其卜”宗师,当时他所从事的相关活动,为《周易》和围棋的起源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包括陵川县棋子山在内的淇水源头地区,就是商末贵族箕子胥余的封地 “异方”之所在。

围棋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千古史话论围棋)(2)

汉画像砖中一幅有关当时对弈情形的拓片。

围棋应该是在殷末周初起源于太行山南端与淇水之源的陵川县棋子山一带。棋子山位于陵川县城东十公里处,距商都城殷墟和别都朝歌都仅仅10公里。

目前已发现的围棋遗址上有两个岩洞,一洞中有清代康熙年间镌刻的一块石碑,碑文记述了围棋雅事;另一洞顶壁上保留着古时围棋棋盘图案,相传为箕子隐居卜筮研棋所在。考古人员还在棋子山发现了许多天然石棋子,颜色不仅与西汉班固《弈指》中所述围棋颜色相同,而且外观也与《围棋辞典》中 “棋石”形状的描述一样。

《左传‧襄王二十五年疏》说: “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围棋的名称是这样来的。围棋自古称作 “弈”,《论语》、《孟子》和《左传》等典籍都有相关的记载。《论语‧阳货》: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离娄》:”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从有关数据可以说明,围棋棋盘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最早谈及围棋棋局形制的是《文选‧博弈论》李善注引邯郸淳《艺经》: “ 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 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这里首一 “道”字指线,后一 “道”字指点。清人梁章巨《浪迹三谈》载:

胡应麟《笔丛》云: “今围棋十九道,纵横三百六十一路,子亦如之。宋世同此。然汉制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不可不知也。” 按韦曜〈博弈论〉云: “枯棋三百。” 李善注引邯郸淳《艺经》云: “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子各一百五十枚。” 沈存中《笔谈》云: “弈棋古用十七道,与后世法不同,今世棋局各十九道,未详何人所加。” 钱竹汀先生云:“常见宋李逸民《忘忧清乐集》棋谱,首载孙策赐吕范、晋武帝赐王武子两局,皆十九道,疑是后人假托。” 《艺文类聚》卷七十四,载晋蔡洪〈围棋赋〉云: “算涂授卒,三百惟群。” 是晋时犹未加也。又按柳子厚〈柳州山水记〉:有仙弈山,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云云。是即胡应麟唐局十八道之说所由来,或棋局稍有不同,不可为典据也。

一般认为汉魏时期已流行今日的十九道棋局,这种棋局沿袭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从原始围棋到十三道围棋,不可能一蹴而及,从十三道发展到十五道、十七道、十九道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演进,因此说围棋起源甚早,绝不是没有根据的。

围棋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千古史话论围棋)(3)

文人墨客爱下棋,不少仕女也好此道,图为唐代《弈棋仕女图》。

“棋待诏”的产生古代有专门陪皇帝下棋的人,称为 “棋待诏”,远在西汉就有以擅其棋艺而为待诏的。《汉书‧吾丘寿王传》: “吾丘寿王,字子赣,赵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古代棋类游戏),召待诏。”三国时,曹操手下的孔珪、蔡颖等都是以善弈伺弄的官员,但充任待诏一职则始于唐代。唐代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德宗时的王叔文、敬宗时的王倚、宣宗时的顾师言和僖宗时的滑能等。甚至还有客卿在内,如新罗的朴球,《全唐诗》中就有张乔〈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的诗。

《旧唐书‧职官志》载有待诏的任所和专业: “翰林院:天子在大明宫,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门,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弈,各别院以 示回 之,日晚而退。”所有翰林待诏,按照专业,各住一院,领取薪俸,早早就去等候召唤,傍晚才退出。

翰林棋待诏在唐顺宗时曾经一度废除,《旧唐书‧顺宗纪》载:贞元二十二年二月,以翰林待诏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的前几天, “罢翰林医工、相工、占星、射覆冗食者四十二人”。王叔文原是专陪太子下棋的,当太子登皇帝位后,王叔文掌朝政,嫌自己出身低贱,因此把翰林棋待诏学一概罢免,但后来又恢复了。敬宗、宣宗、懿宗和僖宗等朝,都没有棋待诏。

围棋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千古史话论围棋)(4)

到了宋代,翰林待诏制度不变,围棋在北宋时号称 “大棋”,明、清亦然,这是相对于象棋而言,表示一尊一卑。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衡量棋手水平高低的等级标准,称为 “棋品”。东晋人范汪曾撰有《棋九品序录》一书,棋品类似今日的 “段位”,亦分为九级,但次序相反,以第一品为上。所以当代具有一定水平的棋手都有品级,《宋书‧华玄保传》说: “玄保入为黄门待郎,善弈棋,棋品第三……。”《表异录》云: “宋明帝好围棋,而诣甚拙。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饶借帝,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帝终不觉也。”棋手的品级是通过比赛确定的,南齐永明年间,齐武帝曾令王抗品级。

梁武帝萧衍叫近臣柳恽品定棋谱,登格者共有278人,以优劣评定棋品。北魏的邯郸淳在其《艺经》中把棋手的等级分为九级,这些等级称为 “品”: “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日小巧、七曰斗力、八日若愚、九日守拙。”这样通过比赛确定棋品后,还要登记造册,记录在案。南齐永明年间定品后,留下《永明棋品》一书。

棋品是我国最早的围棋段位,而定品比赛则是我国最早的段位赛,现今日本的围棋院,也是把棋手分为九级,不过其名称叫做 “九段”,由最初的一段开始,至最高的九段算顶峰。

围棋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千古史话论围棋)(5)

五代‧周文矩绘《重屏会棋图卷》。

敦煌写本《棋经》的发现

围棋很早就从中原流传到边远地区以至外国,据高丽古籍记载,在我国北魏孝文帝延庆年间,围棋已经在那里流行。唐玄宗时,新罗国新君承康登基,遣使庆贺,专门选了围棋高手杨季膺担任副使,与新罗围棋高手对弈。围棋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日本,《北史‧倭传》有 “倭国……好棋博”的记载。

唐代时,日本已经有许多围棋高手,《杜阳杂记》记载,唐宣宗时,日本王子来朝,他擅长围棋,要与中国棋手比赛,宣宗指定待诏顾师言与他对弈,双方下了33着棋,不分胜负。顾师言怕有辱君命,使了一个叫做“镇神头”的绝招把王子打败了。王子问对手是中国第几流棋手,官员回答是第三流的,王子要求见第一流好手,官员回说: “我朝规矩是赢了第三流,才能见第二流,打败了第二流才能战第一流。”日本王子长叹一声说: “小国之一,不如大国之三,信矣!”

围棋经由西藏传到了印度、尼泊尔、锡金等国,在十九世纪又经由日本传入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很快,现在围棋已经作为一种世界的文娱体育活动受到广泛欢迎。

古代棋手一边对弈一边著述,为后人留下不少棋书,《棋经十三篇》是宋人张拟所撰,所谈棋的理论甚详,至今仍然适用。还有清人范西屏和施定庵所著的《桃花泉》和《弈理指归》,仍被现今棋手借鉴。

围棋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千古史话论围棋)(6)

慈禧太后下棋像。

此外还有《弈旨》、《艺经》、《棋诀》、《 势》 和《图》等。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在英国收藏的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卷《棋经》写本。该书卷首已残缺,仅存正文158行。经学者研究确定,敦煌本《棋经》为北周时期的著作。由于敦煌写本《棋经》的发现,使得《棋经十三篇》的若干法则和理论有了渊源,而且还提供了《棋经十三篇》中所没有的原理、原则和战略战术。从敦煌写本《棋经》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国若干久已失传的古代弈棋制度和棋法,而且发现了更早的围棋图谱的记载。这正是由于敦煌本《棋经》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另一部更具经典性的弈棋著作,梁武帝的《棋枰要略》才被发现。因此,敦煌写本《棋经》堪称是当今存世最古老的一部棋经。

围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为世人所注目、所公认、所叹服。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地学习下围棋,并继承和发扬围棋中所带给我们的哲理,思考方式以及文化精神……让中国的围棋之风刮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界都听到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