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古人勤学的典故的成语(学成语看古人的智慧)(1)

每年一到秋天,就到了“卢橘杨梅次第新”的时候。一提到梅子,相信大家还没吃上,口腔里就先分泌唾液了,这时你不得不佩服古人造“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的妙处。而根据当今科学研究得知,“望梅止渴”其实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

  1、身体认为酸味是毒,分泌唾液。这是因为大多数有毒的东西都伴有强烈的酸味,所以一旦人体内感受到酸味,就会自动判断其有毒,从而大量分泌唾液以缓解毒性,这种反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2、对酸味食物的条件反射。

也就是说,这种反射不需要经大脑思考,仅通过延髓部位反射,舌头就能马上感觉到酸味,从而分泌唾液。这实际上是一种身体反射循环。

在《三国演义》里,精明的曹操就灵活运用“望梅止渴”所带给人的身体反射,率领一支饥渴难耐的疲惫不堪大军走出了困境。

表示古人勤学的典故的成语(学成语看古人的智慧)(2)

古代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下面就列举几个谈谈。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单从表面上意思看,指画个饼子就能解除饥饿。

  最近,卡耐基梅隆大学的Carey Morewedge发现,就算人们只是在想象自己吃食物,也会有“习惯化”的现象,而这一现象,从科学角度还真能验证画饼的确能充饥。

  他要求51位参与者想象自己一粒一粒吃下33粒巧克力豆,或者往投币洗衣机里塞33个硬币。之后,每个人都会拿到一碗33粒的真正巧克力豆,随意吃到爽为止。Morewedge发现,想象塞硬币的人平均吃了4粒巧克力,而想象吃巧克力的人实际只吃了2粒左右。

  在类似的第二次实验中,想象吃了3粒巧克力豆的人最终比想象吃了33粒的人要吃掉更多真正的巧克力豆。而那些想象塞硬币的人,无论塞了多少个,最终吃掉的巧克力数量都差不多。这些结果都支持Morewedge的这一理论:画饼充饥确实能带来饱腹感。

  这种“饱腹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活动,而这种心理活动实际上压制了对食物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大脑深层次提醒自己吃够了某种食物,这样人就真的不会那么想吃了。

后来Morewedge又经过多次实验,都证实了仅画出食物的图像,就能对人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画饼充饥”效应的确存在。

古人造这个成语,是有些人穷得实在没的吃,有时就只得靠“画饼”来暂时充饥一下,是无奈之举。记得曾在哪一本古书里看到一个故事,说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在山里玩,迷路了,怎样走都走不出去,很累,又饿极了。这时,他想起了妈妈平日里给他烤的烧饼,于是就在地上画了起来,末了还不忘在饼上画上芝麻。没想到等烧饼画好了,小男孩仿佛真的吃到了烧饼,而且嘴里还留有芝麻的香味。小男孩这时就不感觉到饿了,于是站起来继续找路,终于找到了路,高兴地回家了。故事固然杜撰,但画饼充饥的理论意义在现代社会却很重要,因为人通过反复在心中“画饼”,也许可以抑制对垃圾食品或者对毒品的实际渴望。

表示古人勤学的典故的成语(学成语看古人的智慧)(3)

  老马识途

  话说管仲和大夫隰朋随齐桓公一同前往攻打孤竹。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最后迷了路。管仲说老马是可以。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终于找到了回去的路。而管仲的这句“老马是可以识途的”便演化成了成语——老马识途。

现今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试图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成语,发觉还真有这么回事:原来马有比较发达的嗅觉系统以及听觉器官,而且有很强的记忆力。因为马的脸很长,鼻腔也很大,嗅觉神经细胞也多,这样就构成了比其它动物更为发达的“嗅觉雷达”。这个嗅觉雷达不仅能鉴别饲料、水质好坏,还能辨别方向,自己寻找道路,最主要的是马对气味、声音以及路途有特别精准的辨识能力,让人和其他动物都难以望其项背。

表示古人勤学的典故的成语(学成语看古人的智慧)(4)

……

类似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如甘之如饴、秋高气爽、藕断丝连,等等。真想不出古时科学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但人们提炼出的成语里面,竟然包含着这么多的科学知识,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

而作为他们后人的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面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一面要多从我们古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那么我们的民族复兴梦想就一定会早日实现!

加油!

表示古人勤学的典故的成语(学成语看古人的智慧)(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