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而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包头法院一直将诉源治理作为人民法院的重要工作之一,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等做法,诉源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6月上旬,包头中院举办了全市法院诉源治理暨人民法庭建设现场会。

为总经经验、展示成果,包头中院微信公众号开通“全市法院诉源治理成果展”专栏,今天展播的是达茂旗人民法院《为人民群众减负 让司法服务提速》。

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提出一站式建设工作,具体指一站式多元解纷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各级法院全面建设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一直以来,达茂旗人民法院党组对一站式建设工作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1)

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2)

“多元解纷”狭义的理解就是诉调对接,广义的理解,是党委政府牵头的诉源治理工作,本文讲的是广义的多元解纷。达茂旗人民法院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多元化解工作,几年来,逐渐形成了“法院主导、多方参与、联调联动、专群结合、全域调处”的“1 N”达茂模式。

一站式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3)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4)

积极拓宽多元解纷渠道

强化内部纠纷解决治理模式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5)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6)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7)

01

是由旗委政法委牵头,建立达茂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机制,形成诉源治理工作新格局。

为传承发扬“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早在2018年就制定《达茂旗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实施方案》,在旗委政法委的牵头下,与旗妇联、交警大队、百灵庙镇街道社区等 37 家多元化纠纷解决成员单位建立协调互通机制,通过召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工作协调会、联席会、培训会等,共同化解相关领域纠纷。该举措形成了法院联合多部门参与的多元化解格局,使非诉解决纠纷理念在当地深入人心。

02

是积极推动诉源治理工作走心走实,真抓实干。

建议将万人成讼率纳入旗委政法委综治考评体系,撰写万人成讼率分析报告,为综治考评提供依据,促使基层非诉化解纠纷能动化。与旗司法局共同向旗财政申请多元化解经费,解决调解办案经费不足、调解员难聘、难留的问题。多次召开多元化解及诉调对接工作新闻发布会,让更多人民群众了解多元化解,选择多元化解。几年来,通过这样模式化解非诉纠纷300余件,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司法力量。

03

是激发内生动力,组建速裁团队,实行案件繁简分流,快慢分道,为诉源治理提供暖心司法保障。

“繁简分流”实现简出效率、繁出精品的综合效益。诉前调解工作由速裁法官指导、调解成功的当场司法确认,案件争议较大、调解不成的迅速立案,由专业审判团队依法审理。简案、类案,快审快结,提高效率,繁案、难案精审细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法官联席会直击疑难杂症。2021年,速裁法官审理案件1371件,占比全院结案数48.12%,与此同时,上诉案件、发改案件与上年相比实现下降。

04

是强化信访源头治理工作。

推行信访隐患评估制度,在立案阶段对案件进行信访风险评估,分等级做好提示,把信访评估、预警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各环节,争取从源头上治理信访,三年来共计有12件案件随案移送信访隐患评估表。实行信访通报制度,对重点信访案件实行分管领导包案制度,倒逼审判执行质量的提升,减少信访案件增量。另外,继续推行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诉信访工作,由律师在诉讼服务大厅轮流值班,诉前提供法律咨询、诉后引导信访群众理性维权、代理涉法涉诉案件。三年来,律师共接待来访群众200余人次。

以法院为主导

构建由多方参与的诉调对接机制(1 N模式)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8)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9)

01

是开展立案前诉调对接工作,由专业调解员、调解组织先行调解,促进矛盾纠纷的有效分流。

从2019年开始,先后与包头市民商法律调解中心、盈科(呼和浩特市)律师事务所、达茂旗多元商事调解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引入专业调解资源,有效化解纠纷。与妇联、工会、工商联、司法局等单位签订诉调对接协议,成立诉调对接工作室,形成诉前委派、调中互通、调后确认的工作模式,大量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三年来诉前委派案件数量及调解成功案件数量翻倍增长( 2019年委派488件,调解成功案件124件,2020年委派1122件,调解成功483件, 2021年委派2204件,调解成功603件)。

02

是根据达茂旗广阔的地域特色,设立诉讼服务站、点,延伸法律服务到农村进牧区。

2020年在3个人民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站,实现司法靠前服务,明确法庭提供诉讼引导、立案受理、诉前调解、信访接待等工作职能,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在草原深处无缝对接。自此,从法院的立案大厅到人民法庭,再到19个法官工作站,由点到面、从里及外、扩散型、覆盖型的多元解纷及诉讼服务网形成。人民法庭通过特色双语诉讼服务、诉前对接基层、诉中陪审员参与调解等方式有效化解大量纠纷。2021年,借助上级法院要求调解平台“进社区、进乡村、进网格”的契机,就地摸排纠纷、解决纠纷,多元解纷机制实现了网上线下相并行,多元解纷的司法服务景象与草原的辽阔壮美相得益彰。

一站式诉讼服务建设方面(一窗通办)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10)

达茂旗人民法院的诉讼服务功能齐整,“网线巡厅”设备齐全,窗口配备蒙汉双语干警,提供从咨询、立案、收费、调解、送达、保全、鉴定、信访、调档等一站式诉讼服务。此外,达茂旗人民法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将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紧密结合,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助推诉讼服务提档升级,大大满足当事人的司法需求。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11)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12)

多样化信息平台服务

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

达茂旗人民法院对接最高人民法院各类线上平台,包括送达平台、鉴定平台、智能保全系统、律师服务平台、道交平台、视频监控系统,当事人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诉讼服务平台,登录微信小程序即可实现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网上调解、网上保全、网上申请担保、网上信访、网上缴费,另外12368诉讼服务热线、网上申诉平台,可为当事人提供网上、线上咨询及投诉举报。尤其是网上立案、跨域立案服务的作用在疫情期间表现的尤为明显,给群众给予了极大的方便。鉴定平台、送达平台的使用,大大提升审判效率的同时,也极大的便民利民,现在60%以上的送达任务通过电子送达、邮政集约送达实现。

各类智能化、便民化设施设备

帮助当事人“一次办”

达茂旗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2018年建成,占地共计330平米,休息、书写、窗口、信访、调解均设有专区,智能设备基本满足群众需求,除传统的电脑及打印复印机外,还有以下设备。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13)

持续提升司法为民服务效能(诉讼服务成果展)(14)

01

是智能诉状生成终端。

该设备通过问答的方式为当事人自动生成诉状,一些常见、情节简单的民商事纠纷,当事人无需求助律师和电脑,刷一下身份证,按提示操作很快就能写出一份起诉状,省时省力。不仅具有打印功能,当事人还可扫码带走电子版,十分方便。

02

是智能文书中转柜。

这个外貌类似与“快递柜”的机器用于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相互存取文件,只要把文件按照提示操作放进去,对方就能收到短信取件码,可以自取文件而不致丢失。无接触递交,方便高效,尤其是在如今疫情时代,其作用大为凸显。

03

是诉讼服务远程柜台。

今年,诉讼服务大厅新增加了一台“诉讼服务远程柜台”。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服务远程柜台”点击呼叫即与诉讼服务人员视频通话,在线办理申请调解、诉讼立案、案件文书领取、法律法规查询、诉讼风险评估等相关诉讼服务及咨询。业务办理过程中,全程由客服人员协助操作完成相关信息的收集,当事人只需配合诉讼服务人员进行操作即可。避免了很多当事人因不熟悉流程、不懂操作带来的不便。投入使用首周,就有20多名当事人通过“诉讼服务远程柜台”完成自助业务办理事项, 这一可视化、高效化、零学习成本的便民举措获得了当事人的交口称赞,为达茂旗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的实现迈出一大步。

04

是在线调解室智能设备。

2019年,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建设了在线调解室,视频调解使达茂旗不再偏远。通过远程调解设备,调解员、双方的当事人可实现多路视频同时显示,并同步录音录像,调解完成后可远程签名,IP拨号功能,无需话机即可通话并录音,实现调解全程录音录像,极大便利人民群众,增大了案件调解成功的几率。

达茂旗人民法院的一站式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下一步,达茂旗人民法院将继续拓宽诉讼服务渠道,持续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规范诉讼服务流程,以更新更好的司法服务回馈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与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