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坚持装模作样做好事的小人,还算小人嘛?

其实古人早就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这样一句话:

作之不止,乃成君子。

什么叫做装模作样在瞎掰(装模作样的作秀)(1)

司马光

在这里面,作并不是简单的假装的意思,它是指虽然做好事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心,但仍要求自己去“作”出这样一种状态。一直要求自己向着善的方面去要求自己,抵抗自己本性中小人的一面,那持之以恒之下,小人也就变成了君子。

它其实是属于中国传统哲学里知行合一的第二个阶段。知行合一一共有三个阶段。

一、认知的标准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处于明理阶段,人的认知受外界的影响,并在行的过程逐渐成熟,并把知变成具体化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知行合一的媒介,起着路径的作用。但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此知是真知,而不是自以为知。知非真知,行必误行。如果简单的将知行合一理解为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那就完全与知行合一的本质背道而驰了。

什么叫做装模作样在瞎掰(装模作样的作秀)(2)

圣人王阳明

二、磨砺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把对知的标准运用到具体事物中,并以此来要求自己。通过这一阶段的修行,磨掉自己心中的贪嗔痴,并在行的过程中印证知的存在。

三、知行合一

到达了这个阶段,知行到达了高度一致,心境便很难被外物所影响。随心所欲做的行也符合自己知的标准,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个阶段,知行合一,知行由原来的二元对立变成了完整一致的一元。

如果还觉得晦涩,那我们再用更简单的例子说明。

小明是一个小学生,他通过父母和老师的教诲知道了好好学习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就是树立了正确的“知”的阶段,也是大多数人所处了阶段;

虽然小明很贪玩,但是他因为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学习,所以小学五年都在努力用功,这就是把“知”运用到具体的“行”中磨砺自己的阶段,一些优秀的人可以做到一直用“知”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

什么叫做装模作样在瞎掰(装模作样的作秀)(3)

知行合一

最后一个阶段,小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在这五年的学习当中,他自己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就算父母不要求,他每天回家也先好好写完作业才玩,这就是最后的知行合一的阶段。

但是能到达这个阶段的少之又少,就连孔子自己也说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都修炼到七十岁才到达的境界,普通人又岂能简简单单的说自己达成了呢?

我们继续回答最开始的问题,一生坚持装模作样的小人,还算小人嘛?

我觉得他已经成了君子。

就像刚刚举的例子一样,小明在上小学的五年里,虽然还是很贪玩,但是他能抵抗自己玩的欲望好好学习,你能说他不是个好学生嘛?

这种说法其实与西方存在主义思想相通。存在先于本质。并不存在所谓的“本性”“本质”,你的行动决定了你的本质。

我们毕竟都是凡人,谁还没有个七情六欲了,谁的心里又没有点阴暗面了,如果仅仅因为别人内心的想法,就否定别人一辈子的严格要求,那是不对的。

什么叫做装模作样在瞎掰(装模作样的作秀)(4)

人性与道德

现在有些人看到别人做好事,就将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说是作秀,但是别人至少做了。

有一句话是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当一个人认为人应该行善,但他不去做或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做,那他不算真正的认识人生应该行善。

行善永远不应该是一种对自己或者是别人的道德绑架。

什么叫做装模作样在瞎掰(装模作样的作秀)(5)

道德绑架

如果一个人装模作样做了一辈子在“作秀”,我不会觉得他小人,站在他面前,我反而会觉得自己渺小,觉得他的难得跟崇高。

——编辑 扶风

什么叫做装模作样在瞎掰(装模作样的作秀)(6)

如需购买星云大师《知行合一》高清装饰画,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