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阅览室有不少好书,午间时分,我钻进了这个书香四溢的房间。

看到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感觉熟悉,就随手翻了翻。

恰同学少年锦瑟年华 恰同学少年初识愁滋味(1)

哪会想到,这一看就松不得手,一直看到下午上班时间到来。

《恰同学少年》讲述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优秀青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生活的故事,这部作品,在中国红色电视剧的创作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前些年因为工作原因,我采访过这部电视剧的编剧、顾问老师。

那位老师告诉我,编写《恰同学少年》这个作品的时候,团队带着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家经过商议,决定用大白话和人物素描的方式,让新一代年轻人看看真实的青年毛泽东是什么样子,想让当代人通过影视这种形式,感受战争年代青年的觉醒和斗争。

青年是充满未来的,而青年也是有缺点的。

既满腔热血,有时候还会以自我为中心;

又兼具冲动表达、冷静分析、敢想敢为等多种性格特点于一身。

恰同学少年锦瑟年华 恰同学少年初识愁滋味(2)

而《恰同学少年》丝毫不回避青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当时的青涩、执拗特点,让人们第一次以“打量青年伙伴”的视角,感受到了那一代青年人的奋斗、挣扎与梦想。

这部根据剧本《恰同学少年》而拍摄的同名电视剧,于2007年3月22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而那个时候,我已进入大学。

大学校园里看电视不方便,我便和大学寝室的同学用电脑软件,把这部作品一集一集下载,然后两个人在寝室认真看。

看了一遍不过瘾,还会再看一遍。

恰同学少年锦瑟年华 恰同学少年初识愁滋味(3)

我们把这部电视剧的情节烂熟于心以后,还专门去这部剧取景的地方走访,印象最深的就是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区的诸多拍摄点。

痴迷一部红色作品到这样的地步,多少也能反映出这部红色电视剧在那一代80后中的影响力。

因为对《恰同学少年》的大多数情节都很了解,所以今天拿到这本电视剧的同名原著,我跳过了前面很熟悉的章节,直接从第十八章《易永畦之死》看起。

紧接着就是《驱张事件》《君子有所不为亦必有所为》《逆书大案》《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看着这些有情节的文字,随着各个角色的命运起伏辗转,我很自然地联想到那看过很多遍的影视画面细节。

大学初次“触电”这部红色作品时,会随着正面人物进入剧情,为他们惊心动魄的奋斗故事而感动。

后来熟悉剧情了,又因为青年演员高梓淇的不俗演技,关注起电视剧中刘俊卿和赵一贞那让人唏嘘的牵绊。

恰同学少年锦瑟年华 恰同学少年初识愁滋味(4)

一师学生有着相同的红色信仰,大家能力各不相同,最后只有毛泽东、蔡和森成为了杨昌济先生所认可的“海内人才”,但是其他学生也在离开学校后,结合自己的能力参与和开拓红色事业,默默地发光发热。

即便青年萧子升和毛泽东偶有思维碰撞、意见分歧,但是大家还是有相同的热望,不甘平凡,想要开创一份自己认可的事业。

一师学子精神面貌好,大部分都出自贫寒家庭,经常为吃穿苦恼,但是大家苦中作乐,未曾改变过自己的志向。

恰同学少年锦瑟年华 恰同学少年初识愁滋味(5)

倒是刘俊卿,成为了一师学生中的异类。

自称读书人的他,成为了湖南督军汤芗铭的爪牙,担任侦缉队队长的刘俊卿,违背了一师的教学理想,成为了刽子手,让人唏嘘。刘俊卿家境也不好,进入一师后,他笑话老师“吃剩菜”,却不知道老师不是穷酸,只是想节约粮食,把自己省下来的钱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

他以第六名的成绩进入这所学校,却没有因为学识增长,而与良知博学靠的更近,他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便收获爱情,却在那个还未 完全脱离封建思想的年代,走向了一条他所认为的“成功捷径”。

人不可能完全摆脱急功近利的环境,也无法完全搁浅对世俗成功的盼望,所以刘俊卿那种“走捷径却败亡”的经历,依然有现实意义。

恰同学少年锦瑟年华 恰同学少年初识愁滋味(6)

《恰同学少年》讲述的是一代青年不可复制的红色故事,他们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年代和战争岁月,当代人或许再也不会经历到,但是这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青年觉醒,青年人面对现实所做出抉择的方法,如今再看,依然受用良多。

电视剧甫一开场,青年毛泽东就不见其人,只闻其声。

在乡亲们为琐事争吵不休的时候,毛泽东在自己的陋室内锻炼身体、挥汗如雨,仿佛世间那无效的嘈杂,根本无法入他的耳一般。

我被这些所影响,以至于有一次单位组织我们去三亚旅游,我还随身带着书,趁着室友外出,还一个人在房间里做俯卧撑。

室友看到这些,把这些变成脱口秀的段子,殊不知,却是我坚持多年的阅读、锻炼习惯。

当一师校长孔昭绶回到学校再任校长的时候,同学们都听从孔校长学术自治的理念,纷纷提议建立多种兴趣小组,提升大家的文学素养和外语表达、阅读能力。

恰同学少年锦瑟年华 恰同学少年初识愁滋味(7)

一言不发的青年毛泽东在角落里,把大家的建议听得真切,最后他建议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体育,不单单要“文明其精神”,更要参考斯巴达的故事,做到“野蛮其体魄”。

这些理念提出或许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但是在那样一个青春涌动的年纪,能够保持理智、看准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这就是一个智者的表现了。

“每次天气变化,易永畦一定第一个感冒。易永畦的离开,也让我看到了身体强健的重要性。”当大家激动谋划学术自治的方法和细节的时候,青年毛泽东回想起易永畦的离开,痛定思痛,希望通过重视体育课程,让大家拥有更好的身体。

如此入情入理的建议,也为一师的学生素质提升带来了新的可能。

这部14年前热映并引发讨论的红色电视剧,第一次将镜头聚焦在红色青年身上,用他们真实的故事来给青年带来思想教育。

电视剧里面还有很多让人反思的情节,

比如学生因为不了解校长张干而要把他赶出学校,后来得知张干失业。把他接来北京照顾,并为青年时的过错诚恳道歉;

比如青年毛泽东不理解袁吉六老师每次作文给他打低分,后来“袁门立雨求得原谅”等情节,

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热血青春,但也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青年的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自己是站在正义一面,总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但现实总是让人清醒,虽然那些带给校长、老师的伤痛不可能彻底消除,但是最后能够看到师生和解,多少心里会有一些慰藉。

如今再回看这一部14年前的作品,可能会感叹于画质的简陋,也可能因为影视技术的更新迭代而觉得当时的一些拍摄剪辑手法有更好的选择。但是,我依然很喜欢重温这样的作品,无论是通过视频还是文字的形式。

《恰同学少年》封存了一代青年演员青涩的表演,他们在一二十岁的年纪,较好地掌握了红色青年当时的心境,然后跟从自己的内心,作出恰如其分的表达,让观众被感动,继而被教育。

《恰同学少年》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失去光华,它是我心中的经典。

直到现在,我还接受它的正面影响,爱体育、爱阅读,并珍惜每一个表达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