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世上唯女人和小人难养(为什么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1)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为什么呢?

子还曰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那为什么女子和小人,都有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的共同点呢?

这个,子没有曰。

我最近开始认可孔子的这个命题,尝试去寻找答案,并找到了我相信的解答。

首先,假设女子的定义为人类雌性;小人定义为两类,一类为未成年人,另一类是“人格卑鄙的人”。

答案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区别。

女子和小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重感性轻理性的,甚至是纯感性而毫无理性的。

正因为感性,所以就会“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为什么呢?因为感性是相对的,理性是绝对的。感性的人以自身为坐标原点,理性的人认同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点。

同样是每天跑步10公里,如果突然被要求提高到每天20公里,理性的人会思考自身的可承受能力,然后选择就自身而言,接受还是放弃。

而感性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会认为“每天跑10公里才是正常人,跑20公里的不是人”,他们的内心是“跟我不一样的怎么也是人?”,他们以自身为出发点,而不是以自身只是群体中的一个普通个体为出发点。

相对于女性这种大比例且高概率一生以感性为主的群体,未成年人更为特殊。

因为所有的女人终其一生都只会是女人(变性等小概率事件除外),而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此处特指男性)都会成为成年人。

从感性到理性的蜕变,是男人的成人礼。

这种成长,往往都蕴含着极大的痛苦在其中。

这样的痛苦,是绝大多数女人们所不需要经历的。

这样的痛苦,也是男人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经历,却又不得不让他去经历的。

这样的痛苦,有不可忽略的比例,要么是生离,要么是死别。

文明发展到现在,基本是以科技为主导的,而科技又是以逻辑为基础的,逻辑又是纯理性的。

所以世界的主导权,目前基本掌握在男性手中。

这也说明了,无论你认不认可,世界都是更偏理性的。

那么,男人就该只是一台逻辑机器了吗?

不是,这个世界的美好,就在于理性的世界中,偶然绽放出的感性的光辉。

用更偏感性的话讲,这叫做“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而纯感性的人:从未认识生活,一直爱着自己。

而字典上小人的定义,有一个是“人格卑劣的人”,其本质是,理性地分析后,从感性的人那里、或是理性人的感性时刻那里,赚来对自己最有利的性价比。

也就是心里理性地算计,嘴上说的全是感性的话语。笑里藏刀、口蜜腹剑,不外如是。

而之所以“难养”,或者是难相处,不完全是感性和理性的不同,而在于感性的群体一直在变化,不变的只有以自身感受为中心。

人类这套算法的精妙之处在于,所有的理性都出自感性,所有的男人,都有几乎一半的概率,生下女人。

所有的成年人,都曾是个感性的“小人”,甚至也都曾隔空厌恶过长大后的自己,但孩子们,你们“老”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