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溥仪的一生是个悲剧。

电影采用回忆的方式来展现溥仪的一生,因此影片一开头就是溥仪被抓获,将自己锁在卫生间里,割腕自杀的场景。门外,负责押解他的人在大喊开门,溥仪的思绪也由此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他的前半生。

他幼年时从门外走进来一队皇宫的仪仗,将他从母亲身边带走,成为皇帝的情景。

门,在影片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也在这里第一次被点题。

溥仪出生在一个极为显赫的家庭,父亲醇亲王,母亲乌拉瓜尔佳氏。而正是这份显赫,让他得到了一个更显赫的身份,清朝最后一任皇帝,光绪帝的接班人。在那个光线昏暗的下午,3岁的小溥仪被父亲带到了垂垂老矣的慈禧太后面前,这个状如女鬼却把持了中国国运长达半个世纪的女人,宣布他成为了新的皇帝,然后与世长辞。

3岁的小孩懵懵懂懂,他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只听到下人山呼万岁。慈禧太后留给他的,并不是一个强盛富有的帝国,而是一个已经千疮百孔的山河。然而溥仪并不了解,也没有人让他了解。他是最强盛的清国帝王,紫禁城里举行了隆重庄严的登基大典。

他站在台上,看着大殿上跪满群臣。我们无从得知,登基大典是否让他稚嫩的心灵第一次感受到权力的力量,但看起来,他更感兴趣的是大臣怀里的那只蝈蝈,像他一样,无知,无畏。他的蝈蝈笼,就是这庄严神圣又富丽堂皇的紫禁城,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牢。

为了陪伴溥仪,他的亲弟弟溥杰入宫陪伴他读书。尊贵而孤独的溥仪,长大后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亲弟弟,终于获得陪伴的他,拉着自己的弟弟展示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溥仪没有同龄孩子的快乐与自由,没有玩伴,当他自豪的向弟弟展示自己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紫禁城唯一的男人的权力时,我们感到的,更多是悲凉。而这权力,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他注定是孤独的。

这对溥仪来说难以置信,他命令太监喝下墨水,以证明自己皇帝的权威。

但现实毋庸置疑,剪了辫子,驾着洋车的新总统到来,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但溥仪还可以在紫禁城里生活,在这里,也只有在这里,他依然是皇帝。

然而这并不是溥仪唯一失去的。

由于过分依恋奶妈,后宫的四大太妃感受到了威胁,强行将奶妈送出宫。在我们古老的帝国当中,皇帝对于一个人的依恋,会催生权力,而这种依恋和权力,都是权力的其他受益者所完全不能容忍的。如同顺治之于董鄂妃,万历帝对他奶妈的畸形爱恋,帝王的爱恋,必然伴随着权力的赋予。溥仪对于奶妈的依恋,也超出了对普通奶妈的理解,3岁失去亲生母亲照料的他,奶妈对他而言几乎是母亲一样的存在,以至于亲生母亲到来时,他依然先拉着奶妈去看。

奶妈被强行送走了,溥仪又失去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个人,这次他不再懵懂,他想要追上那辆马车,想要奶妈回来,但是没有,所有的人他都追不上,那扇门关上了,他的路到此为止。九五之尊的皇帝,甚至不能踏出宫门一步,每一扇门,他都打不开。

这是一个毫无疑问的悲剧。

好在,溥仪迎来了他的新老师,庄士敦。

小溥仪成长的很快,作为皇帝,他接受了很好的教育,洋教师庄士敦为他带来了紫禁城外世界的新鲜体验。他学习英文,了解洋务,庄士敦甚至给他带来了一辆自行车,让他可以骑车在紫禁城里转来转去。他甚至想尝试骑车回家。

但当他行至门口,等待他的,依然是一扇紧闭的门,他只能望向宫墙外的世界。为了了解外面的情况,他甚至趴在地上听紫禁城外反对二十一条的声浪,外部如火如荼,宫城里面,依然是“太平盛世”,仿佛平行世界一般。

更多的时候,他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太监伺候,宫中的下人不敢直视他们的主子,他出行要坐辇,要有皇帝的仪仗,那是皇帝的权力,也是帝国的尊严。皇上是什么,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但他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存在,那么这一切对于他个人的意义是什么呢?

但他很快不是一个人了,尽管他的内心,只想准备一张船票和一个行李箱去英国牛津大学,然而十七岁的溥仪还是迎来了他的大婚,他一下子娶了两位妻子,皇后婉容和贵妃文秀。

在这之后,溥仪完成了两件“壮举”,剪掉 了自己的辫子,解散了清宫的太监。富有戏剧性的是,当他将清宫的太监全部解散之后,他也迎来了被驱逐出紫禁城的结局。

1927年,紫禁城,这个他从3岁进宫后就梦想着离开的地方,这扇门,终于向他打开,他走的决绝,毫无留恋。坐上豪华的洋轿车,奔赴天津,开启他的下一段人生。

在天津,他和婉容不再是皇上和皇后,而成为了Henry和Elizabeth.

梦想着去西方的他,成为了花花公子,参加酒会,party,他一身西装,唱着忧郁的情歌。

演员尊龙在这里的这段演绎,极富个人魅力。

生活在天津张园的日子里,溥仪挥金如土,只要是西洋的东西,他都买,钢琴、手表、香烟、汽车,并付出了大量的钱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由于他和婉容的感情比较要好,长期被冷落的淑妃文秀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提出与皇帝离婚。这在当时是一个壮举,文秀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和皇帝离婚的女人,被称为“刀妃革命”。淑妃毅然决然的走了,溥仪作为皇帝的内心尊严,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他又失去了一个身边人。所有的人,都将离他而去。

同时,他的老师庄士敦也离开了他,他怅然若失的送别了老师,又失去了一个生命中重要的人。

在那之后,溥仪收到一个噩耗,慈禧太后的陵墓被盗。

溥仪震惊而愤怒,为了雪耻,他轻信了日本人可能对他的帮助,怀着复辟的梦想前往满洲国再次登基成为宣统帝。

婉容对此并不支持,认为日本人在利用他,但溥仪认为他可以利用日本人。溥仪的登基仪式后,婉容的精神由于吸食鸦片和刺激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此后,婉容与他人私通,并怀上了孩子,溥仪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孩子生下之后,日本人将孩子杀害。

这里出现了电影中经典的一幕,皇后吃花。

1934年,溥仪前往满洲国登基,在荒凉的农场上,伴随着萧瑟的寒风,再一次宣布成为皇帝。

但是他想象中的利用日本人的目的,并没有达成,而是被迫签下一份份文件,沦为傀儡。

在他签署了很多文件后的某一天,他发现婉容被日本人送走了,他不假思索的跑去追,但是追至门口,那扇门,又向他关闭了。这次,他没有大声呼喊, 而是小声的念,“Open the door!”,因为他自己知道,不论他如何呼喊,门并不会打开。他身边另一个重要的人,婉容,也离他而去了。所有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他都打不开。

这是他的宿命。

在劳改十年之后,溥仪获得了特赦,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并获得了新的职业,花匠。在某一天的黄昏,他买了故宫博物院的门票,回去看看自己曾经的家。

故宫的黄昏,还是那么美,垂垂老矣的溥仪,拾级而上,来到自己3岁时登基的大殿,仰望龙椅,他对前来质问他的少先队员说,自己曾经是中国的皇帝。

他坐在龙椅上,找出了他幼年时藏在龙椅下的蝈蝈笼,像孩子一样开心的笑了。

蝈蝈终于从笼子里爬了出来,就好像溥仪,也终于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然后他消失了,消失在紫禁城的黄昏之中。

故事到这里结束。留给我们自己回味。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思考,溥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历史洪流中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里感到悲怆,同情溥仪的遭遇。但当我第二次第三次看时,我不再这么想。这部电影并非完全的历史,导演贝托鲁奇站在一个同情溥仪的立场上,对这段历史加以一定的美化,并用优美的艺术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但当我因为这部电影去关注这段历史,我发现,婉容的孩子并非日本人所杀,而是溥仪自己所杀,他不允许自己的皇后生下别人的孩子。在文秀出走之后,溥仪将文秀的出走,全部归咎于婉容,并对她极度冷落。

而受传统礼法观念约束的婉容,并不能像文秀那样放下一切出逃,她舍不下皇后的名位,选择了另一种逃避的方式,那就是沉溺于鸦片。她的鸦片瘾越来越重,溥仪也因此越来越厌弃她,她在如花似玉般的年纪,就慢慢走向了精神失常,最终状如疯妇,在自己的屎尿里结束了悲惨的一生。

出走后的文秀也并不好过,虽然她再嫁,但失去了倚仗又因过去的身份处处被人敲诈,只是好歹算是善终。

或许只有溥仪是比较好过的,他在抚顺劳改所改造10年后,被首批特赦,他重新娶了妻子,受过毛主席的接见,最后死于肾癌,葬入清陵。

我想,至少溥仪应该是一个很懂得审时度势、相机而动的人,他在认清现实之后,一直顽强的,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苟且的活了下来。他在这半个世纪中的经历,比绝大多数人都要跌宕起伏。我们无从得知,他在这样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面对日渐失去的一切,经历过怎样的痛楚与折磨,挣扎与妥协。好在他活了下来,并且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

但想到更加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更加广阔的历史中,像他一样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人,有太多太多。

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去观察在风云巨变的历史中,个人的命运与体会。但溥仪并非常人,那么更多的常人呢?那些死于侵略者子弹之下,死于战乱,饥荒的人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溥仪已经是一个太幸运太幸运的人。

我读过京华烟云,书中描述了中产阶级们在侵略来临时,是如何生活的。

我看过1942,电影描述了饥荒当中,人命如同草芥。

这是不同的故事,有不同的令人唏嘘的方式。但我猜测,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的内核。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而且溥仪一生经历了中国变化最大的这些年,从清朝,到中华民国,到国民党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并在1967年去世。整个电影从溥仪的一生看到中国那些年的背景历史,看到那些年的支离破碎,山河破败。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具体资料(末代皇帝满宫飘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