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到这个有趣的现象梅?清朝皇帝在回复大臣们的奏折中,最喜欢用的三个字,便是“知道了”。下图便是历代清朝皇帝们回复“知道了”的字迹:

万历皇帝为什么不能和大臣闹翻(为何明朝万历皇帝回复大臣们的奏章)(1)

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曹雪芹的父亲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中,有31份被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收藏,这31份奏章中,康熙回复“知道了”三个字的,就有15份。

更有趣的是,清承明制,回复“知道了”并不是清朝皇帝的专例,明朝那位三十年不上早朝的万历皇帝,也喜欢回复大臣们的奏章”知道了“。​

万历皇帝为什么不能和大臣闹翻(为何明朝万历皇帝回复大臣们的奏章)(2)

万历皇帝当年回复“知道了”是有其缘由的。

当时送往万历皇帝手里的大臣奏章,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叫题本,第二种叫奏本。

何为题本?提本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通过通政司送往万历皇帝的手里,副本是正本的备份,送往给事中办事处作备案,通常题本所写的内容,都说例行公事,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而万历皇帝喜欢朱批“知道了”的,便是题本。

万历皇帝为什么不能和大臣闹翻(为何明朝万历皇帝回复大臣们的奏章)(3)

第二种便是奏本,奏本没有副本备份,直接由会极门送往万历皇帝手中,奏本的内容比较关键,里面的内容,是在奏者本职之外的,例如军政,弹劾,批评,建议等等,奏本的内容极其机密,在皇帝朱批公布之前,里面的内容,别人无所悉知。

题本由于没有什么争议,所有批示极为简单,例如批示“知道了”,“如拟”,万历皇帝就是拿来练习书法的,有时候只批写几本,让太监执朱笔代劳。

​不过如果没有经过皇帝允许擅用朱笔的,就是矫诏之罪,应律法,当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