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在各种各样的视频和文字资料中,“阿三”这个带有嘲弄之意的称呼,逐渐成为了我们对印度人的整体印象,他们扒火车、喝牛尿、用树枝刷牙、上完厕所用左手沾水清洁...

种种奇怪的举动都展示出这个国家的民俗文化的不同之处,同时也反映出印度贫困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多低。在达哈维贫民窟,仅1.75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常年生活着多达百万的人口。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

(印度贫民窟)

这些人居住在层高不足两米的破旧房屋内,一家好几口挤着一间屋子,吃着不堪入目的食物,大人们都是同时打着好几份工,每个月却只有10美元左右的收入,小孩儿们穿的破破烂烂,每天疯跑在七拐八扭的小巷里。

作为人口总量全世界第二的国家,印度面对的人口压力远远大于中国,中国用三十年时间解决了温饱问题,又用三十多年时间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而印度的贫民窟中,每天都有被饿死的小孩。

据统计,印度每年因食物导致的饥饿和营养不足等问题,会带走200万个小孩的生命,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在视频和文章中看到印度人民的奇怪行为,或因怪异,或因滑稽而乐得捧腹大笑的时候,他们正在眼巴巴地渴望着一顿能吃饱的晚饭。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2)

饥饿,是摆在这些人面前最大的问题,然而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了解的时候,却猛然发现:印度粮食总出口量常年稳居全世界前十,像大米这种主食更是排到了全世界第一!

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每天都有人会被饿死的国家竟然还在疯狂出口粮食,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丰饶的印度 饥饿的印度

印度贫民的饥饿和落后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也是匪夷所思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印度独占全世界耕地的10%,除此以外,不论从气候、降水量、土壤条件来说,都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3)

(印度农民)

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并不是很大,但平原占了40%,剩下的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也不超过1000米。

广袤的耕地面积是保证人民食物来源的基本条件,毫无疑问,印度完全有这个能力,印度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16公顷,是我国的两倍。

从气候特征来看,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则比较温暖,加上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寒流和冷空气无法南下。

因此,印度的农作物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一年三熟。

印度每年3至5月是旱季,6至10月为雨季,其余季节天气凉爽且湿润,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200毫米。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我国农业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也只有800毫升左右。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4)

(恒河)

即使有几个月的旱季,也并不是什么问题。

印度境内三大河流:恒河、印度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面积非常广,足以应对农业灌溉的需要。

印度的地形总体呈现为北高南低,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积水常年冲刷,在中部冲形成了大量的冲积土。

再往南就是热带黑土,也就是说,除了西部的塔尔沙漠以外,印度的土壤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

印度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但忍饥挨饿却大有人在,正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大量的印度贫民挣扎在温饱线上,他们无力思考什么土壤和气候问题,他们的头等大事是考虑怎么填饱肚皮。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5)

(达哈维贫民窟全貌)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群人,每天辛苦耕作却食不果腹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这群人的角度出发,去看看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

达哈维贫民窟——位于印度最大的城市孟买的中心,与外围的星光灿烂、高楼林立截然不同,这里到处是摇摇欲坠的老楼和机械轰鸣的地下工厂,那些勉为其难称之为街道的地方,到处都是垃圾、污水和臭虫、老鼠。

百万人穿梭其中,各自充当着这繁杂世界的一份子,他们可以是农民、工人、小商贩、病人、乞丐、拾荒者,也可以“身兼多职”,在这里度过他们暗无天日的一辈子。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6)

(贫民窟中的小工厂)

在太多的纪录片中,我们都看到过十几岁的小伙子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操作各种危险器械;也看见过年过半百的老人骑着破破烂烂的摩托车冒雨载客;更有身怀六甲的妇女头顶着炎炎烈日,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整理垃圾。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什么?当然是解决温饱,别无他求。但大部分人同时打几份工,一个月下来只能赚十几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还不到一百块。

靠月入一百的经济水平去维持生命,说出来几乎没有人相信,但是在印度贫民窟,这就是大部分人生活状态。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7)

我们惊诧于他们那些奇奇怪怪的食物时,很容易与他们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挂钩,但在很大程度上这都是为了博人眼球而进行的夸大虚假宣。毕竟,没有人会认为牛粪和烂菜叶子比刚烤出来的水果蛋糕好吃,包括宗教和任何历史阶层在内。

印度坐拥29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和13亿以上的人口总数,GDP排名全世界第六,在南亚众多国家之间实力不容小觑。但贫穷与混乱却是世人对他的刻板印象,这样的矛盾同样不容忽视。

印度领导者雄心勃勃,凭着7%以上的GDP增速斗志昂扬地立下“21世纪世界经济领导者之一”的伟大目标,外加各种光明的前途和愿景...但这些都和广大底层贫民没有关系,一群以不被饿死的为目标的拾荒者当然不在“领导世界经济”的计划之内。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8)

他们的前途和未来、光明和远景,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只够节衣缩食,以吃饱穿暖为毕生目标的贫民们,如何跟得上全球第六的步伐?那么他们的耕地呢?他们的粮食呢?他们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呢?

在长久的历史脉络中,我们会得到一部分答案。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稍显复杂,有资本主义经济,也有封建个人经济,长达40多年的“土地改革”政策中,富农和佃农最终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结局是:占总人数50%的小农拥有印度1%的耕地,还有35%的贫农根本没有耕地。

形成这一局面的繁杂的社会阶级问题无需赘述,总之,印度的巨大贫富差距是最大的问题,也逐渐成为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9)

于是,这35%的无地贫农首当其冲丧失了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开始寻求自己的出路,打工无疑是最佳选择。

撇开这部分人先不谈,我们先看看拥有耕地的农民们为什么也要忍饥挨饿。

饥饿的原因

第一个最大的原因,还是来源于自然环境,每年6月份开始,印度进入了连绵不绝的雨季,降水量1200毫升以上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让这1200毫升降水量集中在4个月内,那就是人人忌惮、避之不及的洪涝灾害。

几乎每年,印度都会发生不小的洪灾,仅看2018年,从6月开始下雨一直到8月,印度北部城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受灾人数多达114万,死亡483人,失踪15人。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0)

(印度洪灾)

一些地势较低的村庄损失更是惨重,洪流席卷过后,整个村子都被夷为平地,只留下一人多高的淤泥和数不清的陷坑。洪水也冲垮了重要的道路和桥梁,导致通讯中断,许多灾民因为无法及时接受救援而不幸遇难。

这样的灾害势必会对农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统计,2018年这场洪灾总共摧毁了5.7万公顷农田,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受灾地区的年度总支出。这意味着114万人一年的收入全部葬送在这两个月的雨季中了。

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印度农民被迫放弃了手中仅剩的最后一块地,走上了打工或创业的道路,无论打工赚得多与少,至少不会在一场大雨之后回归到一无所有。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1)

(印度西部农田)

第二个是社会原因,印度各地区、各阶层收入差距太大,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各区域的不同自然条件,印度北部及西部自然条件较好,粮食产量高,于是农民的收入就高。

收入高了之后就有能力制造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设备,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印度南部和东部地势较低,是河流的下游平原,常年经受水灾和旱灾的侵扰,粮食产量非常低,收入自然也少。

久而久之,收入差距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各个国北方的经济水平远远超过了南方,也产生了富农、小农和贫农等悬殊的阶层。

各国会采用自己的办法进行或深或浅的干预,也能取得或大或小的效果。印度也不例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各种农业或经济政策,但并未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2)

(印度南部农田)

究其原因,由上而下的政策力量必然会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削减,这一点在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国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印度的政治制度正如他们的社会阶层一样庞杂繁复。

1950年,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宪法中提出了将印度建设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此后几十年间,也一直在向这个目标努力。

但是,印度同时也是一个多党执政的国家,其中全国性的政党就有7个,地方性政党则多到几乎无法考究,历年来参加竞选的政党累计多达400个。

甚至,很多政党都出现了“党内有党”的奇怪现象,即一个党内可以分为政见无法统一的多个派别。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3)

(印度政党)

值得注意的是,上层执政党大多是资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政党则多参与以邦为主的具体执政。

也就是说,印度是一个以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但目前上层建筑依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经济基础由社会主义参与建设的国家。

繁多的政党之间相互掣肘,对执政权力的执着来源于利益的分配,于是不同党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渐鲜明,逐渐分割了原本为广大人民群众制定的政策和福利。

所以,目前印度仍然是以村社或联邦作为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很难进行更大范围的拓展和交流。

富裕的联邦会依靠自己已经积攒的实力发展得越来越快,而贫穷的联邦像是踏入泥潭一般,堪堪自保,何谈发展?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4)

(古老的印度种姓制度)

不仅如此,即便在联邦内部也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印度形成了一套种姓制度。

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的内婚制群体,由这种种姓制度衍生出了对职业、聚居地、社会体系、宗教、人生观价值观等严格的制度与规范。

种姓制度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贱籍制度,3000多年以来,印度四个等级的种姓族群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丑陋习惯和常态。这极大地阻碍了民主的发展,于是在印度独立后就废除了这种制度。

制度的废除只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而观念的转变必须在经济、教育和政治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冰消雪融,越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就需要越多的时间。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5)

这种观念在农村里表现得更加明显,所以,尽管在同一个区域,总是会存在各种阶层、家族、群落甚至帮派

这是政策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举个例子,某个家族拥有高等级姓氏,根据废除种姓制度之前的规则,他们享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不能与更低等级姓氏的家族通婚,所以在他们心中自然是比低等级家族高人一等的。

废除了种姓制度,在地位和待遇方面确实是人人平等,但这些人心里的等级观念并没有消除,他们不愿与其他姓氏的家族合作、联姻,更不愿付出各自的财富、土地和技术手段,甚至会一如既往地歧视低等级家族,这就造成了不同家族各自为营独立发展,甚至互相争夺的局面。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6)

(泾渭分明的富人区与贫民区)

所以,同一城市内不同家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是天差地别的,这也是为什么印度的大城市内总会有贫民窟存在的原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印度,这是常态。

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贫富差距,但印度的贫富差距尤其悬殊,有这么一句话:“印度的粮食供养的是一亿人和十二亿牲口”,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却一针见血地挑明了一种冰冷刺骨的现实。

在城市中心的贫民窟内,我们随处可见,小孩儿在垃圾堆上翻滚玩闹,大人们在简陋的工棚内劳作,老人们经常被裸露的排水管和垃圾绊倒,只要有一口吃的不至于饿死,他们就没有理由逃离这一切。

被抛弃的饥民 能否等到一线生机

达哈维贫民窟有一万多个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一百万贫困人口拿着10美元的月薪,却创造了成千上万倍的价值,令这些手工作坊的老板们个个腰缠万贯。

廉价的劳动力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报酬,也从来不用担心岗位空缺,这些可怜的人们不能失去10美元的月薪,否则就会饿死。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7)

(印度手工作坊)

大老板们拿着资金投资农业、工业、服务业,向着“领导世界经济”的宏伟目标昂首阔步,他们永远不会回头看一眼脚底下那群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饥民们,心情不好了还要嫌弃地给个白眼,踢上一脚,啐口吐沫。

一直以来,印度都是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从2018年开始,印度又超越乌克兰、俄罗斯、美国,跻身世界四大小麦出口国之一,在如此强大的贸易市场下,印度广大农民却连自己的肚子都喂不饱,这实在是讽刺。

看似复杂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赚更多的钱,有土地的农民宁愿饿着肚子也要把自己种的粮食卖到市场上,继而出口到国外。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8)

所以需要粮食的农民总是在卖粮食,富裕的市民总是在买粮食,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吃、穿、住、行、医疗、教育,每一项都必须慎重考虑,结局也永远都是捉襟见肘。

有土地的农民既是如此,没有土地的贫民只会更糟糕,饥饿、寒冷、疾病无时不刻在考验他们的承受力,然而大部分贫民无法脱离这个环境,13亿人的庞大国度已经足够拥挤了,哪里是更舒适美好的温柔乡呢?

鉴于此,印度政府从1965年开始调控农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每年都会公布关于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建议,然后由政府收购,再低价批发到各城市和乡镇的“平价商店”,以保证贫民的食物来源。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19)

然而印度繁杂的社会阶层一定会影响这种脆弱的供求关系,事实也是如此,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利益最终依然被他们掌握在手中,大量的粮食还是回到资本家、富农和收入较高的人们手上,底层群众还是只能“望粮兴叹”。

不仅如此,印度政府高收低卖的举措为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很快,他们只能放弃这个办法。

除此以外,印度政府在上世纪60年代开展了“绿色革命”,即建立地区农业银行和农民服务合作社机构,其最大的业务是面向农业劳动者提供低息农业贷款。

这项计划迅速推动了广大农民的资金来源,在推动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20)

这让印度的贫民数量持续下降,从50年代到80年代末,贫民比重由56%下降到28%,但它也慢慢出现了弊端,信贷机构在各地区的分布不平衡,以致于部分机构为了生存和竞争,过分倚重获利原则。

于是一些非农业生产用途的贷款开始涌现,很多贷款出现逾期,最终导致银行资金的供应以及农业生产发展产生裂痕。

最终,印度政府改弦更张,实施了扶贫计划和农村综合发展计划,通过改善贫民的生产条件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其中包括各种水利灌溉工程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培训和设备建设,以种植带动畜牧业、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扩大收入来源。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越来越多的贫民摆脱了贫困线,更多的年轻人有了安全又长远的就业岗位,不用每天面对散发恶臭的垃圾堆,也不用饿着肚子被抛弃在飞速前进的经济车轮之后了。

印度的粮食能自给吗(印度是粮食大国)(21)

如今,印度的发展速度引人注目,不仅农业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手工业、纺织、服务等传统行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天体物理、空间技术、分子生物、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都已达到较高水平,60%的年轻人都有了稳定就业岗位。

在接下来的时间,还有2亿多贫民正在蓄势待发准备加入劳动力大军。或许,印度人民的饥饿时代很快就会过去!

参考资料:

陈培珠.《浅析印度农业发展条件及粮食安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3)

家国视野.《印度,是社会主义国家么?》.百家号.2021.07.06

百度百科:印度达哈维贫民窟

百度百科:印度

百度百科:印度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