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每次听课、听讲座虽然记了厚厚的笔记,但是真正学到的知识却不多?

看着别人记着满满干货的笔记深感茫然,自己却压根无处下手。

不知道该记什么内容,所以,索性一股脑儿地把老师所说的内容全部记下来。

每次看完书,却想不起来书里都讲了什么内容。

结果导致:花了时间看书,却没有吸收到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付出了时间、精力换不来回报,逐渐让你开始觉得读书无用。

其实,上面这些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你记笔记的方式出了问题。

也就是说,想更好的消化学到的知识,你与牛人之间差的就是一本干货满满的精华笔记。

而正确的记笔记,也能让你从混沌的知识中萃取精华,形成自己的思考,并催化行动。

上下层正确的整理方法(学习完什么都记不住)(1)

一、记笔记的常见3大误区

为什么我们每次听课、看书、看文章都记了很多笔记,但是还是没学到知识呢?

可能是陷入了记笔记的3大误区。

1.单纯的记忆过去

记笔记的误区一:单纯的记忆过去。

记笔记的人分为两种,一种人是从来不记笔记,另一种人就像是复刻机。

比如今天上了什么课、上课的地点环境、老师说了哪些话等都一股脑儿地记下来。

毫不犹豫地写到自己笔记里面,记着记着就当成记流水账了,变成没有价值的资料。

像这样,仅仅为了防止自己忘记某件事情、某个要点而记录笔记非常不妥。

它会让你使用起来很没有效率。

而且笔记中有用的内容少,看了笔记也对你没有任何帮助。

如果想让你的笔记变得有效,那“为未来而写”的思维少不了。

也就是说,要有把将来可能需要用到的、复习的内容精挑细选放进笔记的思维。

上下层正确的整理方法(学习完什么都记不住)(2)

2.简单的复制你看到的

记笔记的误区二:简单的复制你看到的。

有的人记笔记,会把老师上课分享的内容、阅读时书中写了啥金句等等,都往笔记里面塞,拿出来笔记也有一大摞。

但一旦问到他们到底学了啥,他们大概率一下子答不上来。

这是因为:他们采用这种简单复制形式做笔记,是完全没有经过自己思考和提炼。

也就是说,本质上不算是真正的记笔记,而只是一堆信息的堆砌。

上下层正确的整理方法(学习完什么都记不住)(3)

3.记录的内容难以使用

记笔记的误区三:记录的内容难以使用。

你有没有这种体会:

当使用知识时遇到一个疑问,想翻出以前的笔记来回顾一下。

但发现,笔记上只写了一句:关键词是数据增长。

当你看到笔记上的简简单单8个字都快吐血了,什么是数据增长、具体增长多少呢?

完全不记得了,自己记的笔记咋就不知道写啥了呢?

这就是第三个常见的记笔记误区:记录的内容难以使用。

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没有及时记录前后语境、详细的备注或说明。

单独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结果,时间一长回头再看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表达什么,想记录什么重点。

那怎么做可以规避这些错误呢?我们究竟应该要怎样才能记好笔记呢?

上下层正确的整理方法(学习完什么都记不住)(4)

二、巧用3层笔记法,让笔记随时为你所用

三层笔记法很简单,拿出任意的纸张20秒就能搞定。

而所谓三层笔记法,就是在纸上把笔记分成三层空间。

无论你是横栏分割画三条横线、还是竖列分割画三条竖线、还是做出三格表格都是可以。

什么形式都无所谓,只需要在纸上区分出一个三层空间。

通过3层笔记法,能够帮助你理清楚学到的知识,并加入自己的独特思考,最后促使你自己产生行动。

1.构思层笔记:我的想法

构思层笔记,主要用于记录你当前的想法。

比如今天为什么要上演讲课?演讲课想学到什么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提前写上作为备注信息。

这一层记笔记,最为关键的内容在于老师讲述过程中,每讲到一个关键的演讲知识点,需要记录下来。

然后对应列出:“为什么会这样?”、“我是怎么想的?”这种类似的关键问题。

紧跟着你写上这关键问题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思考的结果。

上下层正确的整理方法(学习完什么都记不住)(5)

比如,当老师讲了演讲开场白的知识点。

那你就在这里写上老师的观点:开场白先要讲故事;

然后再写上“我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自己观点:

“我认为老师说得有道理,在演讲开场的场合讲个故事确实有助于调动听众情绪,但是要注意故事要短小、精悍等等”。

也就是说,构思层主要记录两类关键信息:

第一类关键信息是基础知识点,就是别人的观点和知识干货。

第二类关键信息是自己的思考,比如对老师观点的自我延伸思考,以及自己认同或者不认同的原因。

这样记笔记,不仅能让你记下知识点,还能通过深度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上下层正确的整理方法(学习完什么都记不住)(6)

2.封存层笔记:我的记录

所谓封存层笔记,也就是记录一些参考资料的地方。

比如老师上课的时候提到,如果你们还想学习更多的演讲开场白或者演讲技巧,推荐翻阅某某书籍、关注某个牛人的公众号等等。

像这些能够作为参考资料的信息点,和多余的备注笔记等内容,就可以记录到封存层。

除此之外,封存层笔记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对笔记进行重新整理,接收已过时的知识。

比如,以前上演讲课的时候老师说:

以故事开场是最好的方式,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听众口味的变化。

以故事开场显得不那么好了,现在的听众压根不想听你讲故事,而是奔着干货来的。

所以现在演讲开场更应该直接给吸引听众的钩子。

那么,你就需要再次翻阅笔记并动手修改了,需要把之前记录的笔记内容从构思层挪到封存层,封存层就充当了记录过时笔记的作用。

上下层正确的整理方法(学习完什么都记不住)(7)

3.行动层笔记:我的行动

最后,一起来看看行动层笔记该怎么用。

行动层笔记只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促使你产生行动。

这个区域的笔记,只需要写上一个问题:“我想要采取什么行动来改变?”

比如你学演讲,那么目的毫无疑问是掌握更好的演讲技能,从容应对每一场演讲。

那么在行动层笔记,你需要基于你学到的演讲知识制定对应的行动计划。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行动层笔记,一步一步地列出自己的行动步骤,包括:

1.每一次演讲前准备好一份演讲稿,通过学习的演讲框架法搭建框架;

2.每一次演讲前都排练5次,并且录视频看看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3.每一次演讲过程中,都注意与听众的互动,记得提出某某互动问题;

4.演讲结束后进行复盘,让听众填写演讲评价获得反馈意见,并且持续改进。

把自己的具体行动步骤写入行动层笔记,可以让你在看到一段笔记的时候,能立刻找到指引自己采取下一步行动的方向和方法。

通过这3层笔记法被记录下来的内容,无论过了多久都不会忘记,因为文字本身就具有力量。

学会3层笔记法,能让你在参加培训等学习场合、自己看书学习都能学到更多知识。

并且会让你基于所学的知识创造更多的想法,促进更好的行动,切实地改变自己。

简单好用的3层笔记法赶快用起来吧,用笔记改写人生。

关注@筝小钱,陪你共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