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许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的地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人的青睐。在其中,沿海湾区当属国际化的现代社会中最受欢迎的区域。

沿海湾区凭借着位置优势和便捷的国际交通,往往能够成为一方乃至一国的经济大门,在庞大的贸易吞吐量里汲取到丰厚的利益。

在世界四大港区中,美国凭借纽约港、旧金山占其二,日本东京港区也赫然在列,最后一个就是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1)

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的发展历史与“进阶形态”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中国广东省的中部,珠江三角洲。虽然粤港澳大湾区问世时间较晚,但是凭借着之前的积累和优势,迅速发展成了世界闻名的一大区域。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总GDP超过了11万亿,以全国5%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1%的GDP。

粤港澳大湾区由珠江三角洲加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珠三角的升级版。

粤港澳大湾区依托原先珠三角的工业基础,发展产业融合、产业升级,以成为全国标兵城市群,全球经济增长点为目标。

但是从最近的数据和资料来看,大湾区并没有如大多数人预料的那般吸引到许多高新经济企业的投资和入驻,反而是京津冀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吸引力;长三角依旧稳居GDP排名第一。

这样看来,被寄予厚望的大湾区似乎已经输给了京津冀和长三角。但是单从一方面去判断偌大一个城市群的兴衰的确过于偏激,因而我们需要通过对大湾区的整体分析来确定它是否真如表面上看起来那样。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2)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十分短暂,但是这片地区已经有了数千年的繁荣,因而有必要通过回顾珠三角地区的演变历史来进一步了解它兴盛和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古代,这片地方曾经一度是大海,后来由于河流入海口的泥沙沉积,形成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先秦时期,就有稀少的人在此地居住了。

秦统一南岭一带以后,从中原地区派遣了数十万的移民,在此地繁衍生息。由于当地临海,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很快发展出了一片繁荣的城镇。

直到清代以前,历朝历代都将珠三角视为中原地区的一大物产库,尽心尽力地经营这片地方。清朝闭关锁国以后,广州的十三行成了全国唯一的对外港口,不仅没有受到封闭政策的毒害,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对外贸易。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3)

香港被清政府割让给英国以后,逐渐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沟通中国与英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能力,成为了这种沟通的唯一渠道。珠三角地区因临近香港,且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因而承接了香港的投资和建设,得到了大发展。

1994年,广东省委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珠三角经济区”的目标,同年,当时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提出了“对标旧金山,建设深港湾区”的想法。两者第一一个已经提上议程,付诸实践,而另一个还仅仅停留在学术界的探讨。

这是由于当时的香港、澳门尚未回归祖国的怀抱,因而连通广州、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深圳,以及香港澳门的计划只能是空想。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4)

国家和广东省将精力投入于建设珠三角经济区,逐渐形成了以“广佛肇 清远”、“深莞惠 汕尾、河源”、“珠中江 阳江”等三个新型都市区为支撑的“大珠三角”。

由于在最早的时候,珠江三角洲是从农业经济起步的,因而其产业体系从形成到完善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新世纪的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之一,其电子信息企业群尤其发达。

虽然珠江三角洲有着十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在新时代国际化贸易越来越重要的格局下,依然暴露出了许多地方的不足之处。香港澳门回归以后,珠三角在对外贸易上的竞争力显得有些不足。而外向型是珠三角经济的最大特征,一旦这方面产生了缺憾,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5)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敏锐地洞察到了珠三角存在的问题,因而粤港澳大湾区的计划真正地被提出来了。2016年,国务院专门为此印发意见,明确提出深圳广州携手港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

很快,相关的发展规划和计划书逐渐完善,一个崭新的珠三角已经有了完整的蓝图,并且在实现的过程中了。大湾区替代珠三角,成为了与京津冀、长三角并列的中国三大湾区城市群。

大湾区与原本的珠三角密不可分,虽然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内部结构与运行规律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珠三角是大陆内地打造的对外窗口和经济发展示范标兵,而港澳地区是一国两制的另一个端口,也是一次实践性的全新突破。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6)

大湾区将两种社会制度和区域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加深内地与香港澳门关系的重要枢纽。

大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在对大湾区的过往回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大湾区有着几个严重的弊端,导致它在一些方面难以与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相比较。

这些方面中,一直以来最为人们诟病的就是独角兽企业的聚集度。独角兽企业作为经济尤其是新经济模式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历年来都有人以此来进行城市、城市群、国家的排行榜。

在2020年的独角兽企业全球排行榜中,全球一共有五百多家独角兽企业,其中美国与中国各占两百多家。在中国拥有的两百多家里,北京独占了93家,上海拥有47家,而深圳杭州各20家,其余的城市拥有的均不足两位数。

独角兽企业因其新经济经营模式、巨大的投资潜力,一直以来深受各个城市的青睐。一般而言,任何一家独角兽都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能够极大地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因此,独角兽企业落户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各个城市对企业的吸引程度。大湾区全部的独角兽企业总和甚至不能超过一个北京,因此许多专家判定大湾区并没有与人们预想中相匹配的发展潜力。

为什么大湾区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独角兽企业?这样一片兴盛了数千年,有着国内国际双重市场和前后两层政策支持的土地,难道真的被高估了?

其实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未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如东京、伦敦、首尔都没有太多的独角兽企业,但是谁能否认它们的强大?

独角兽企业不选择大湾区的城市作为本部,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经济规模不够雄厚。独角兽企业是估值很高,但创立时间较短,且没有上市的企业,一般来说都缺乏足够的启动资金

因此,独角兽企业在选择落脚点时,城市的资本规模是很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它们要发展,要上市,就需要找到能够拿出足够多的钱来支持它们的地方。

2020年,北京市的资金总量已经超过了18万亿元,相当于同期的香港加广州两座城市。更为关键的是,城市资金总量对城市吸引力的影响度绝不只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否则城市之间将失去参考的比较项。

同期的深圳只有9.4万亿元的资金总量,按照当地经济发展增速来算,深圳还需要十几年才能赶上现在的北京。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主要由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来支撑,而除了广州以外,其他三个城市的发展史都很短。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7)

换句话说,尽管大湾区在过去的日子里有着充足的资本积累,但是那不属于新经济模式的积累,大湾区还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香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香港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吃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福利,领先了内地好几个档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香港已经被内地许多城市赶超。

其二,大湾区缺少足够的人才智力支撑。纵观大湾区所有城市的教育资源,只有香港和广州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大学。

在最新的42所双一流大学评选中,大湾区有5所大学上榜,同时仅北京就有8所双一流大学。

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等多所全球闻名的高校,也有中关村这样的高新企业集群区。长三角地区有浙大、复旦等高校支撑,相比而言,大湾区的高校建设实在是任重道远。

已经被全球公认的论断就是,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的人才资源能够推动科学、文化、技术、教育等多层次的发展,为城市、国家的进步带来无穷的好处。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8)

为什么美国硅谷能够长久不衰,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硅谷常年吸纳着来自清华等世界其他顶尖高校的人才。

大湾区不能培养出足够的本地人才,也没有硅谷、中关村这样的地方来吸引其他顶级人才,其发展就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大湾区最近正是基于这种情况,于2019年提出了建设湾区大学的目标,预计这所高校将于2023年开始招生。这项总投资100亿元的大项目,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提供一个平台。

但是要想实现地区的科技创新集聚,除了需要国际一流水平的高校以外,更需要建设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让人才从培养到发挥价值的过程形成一条线。

东莞有着如华为、西门子、oppo、vivo等较大的电子科技企业。因此,建设湾区大学,在当地培养粘性强的本土人才无疑是绝佳的安排,能够将这个体系建设到最全面最完备。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9)

最后,大湾区的政治职能较弱,在经营和管理方面难以达到最高效率。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具有最高的行政职能,不论是监督管理,还是审批核办,当地企业都能在无形中提高运转的效率。

这一点,可以参考韩国筹办的世安市,世安市作为韩国建设的新政治首都,却没有吸引到多少企业入驻。

其原因就在于,世安市虽然承接了部分的政府机构,但是首尔依旧保持着绝对的掌控,因而这种分散职能并不会减轻企业、官员的负担,反而会增加工作冗余。而北京虽然是以国企为主,但是许多私企也以在北京开展经营为努力目标,其原因就是行政方面的优势大。

另外,新华社、央视等国内最大的媒体都在北京,再加上首都的影响力,其知名度是无可替代的。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10)

大湾区终将实现四个定位,成为毫无争议的世界级城市群

综合来看,大湾区的这些弱势分散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多个方面,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比大湾区略胜一筹,但是在未来的规划中,这些方面都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不必因为片面的劣势就唱衰大湾区,有着多重保障的大湾区,崛起是必然之势。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11)

大湾区有着与其他湾区城市群截然不同的结构。京津冀地区形成的以北京为单核心,天津等城市呈拱卫状的体系;长三角也以上海为最大依靠。

但是大湾区是广深、港澳四大城市鼎足而立,取长补短。这不仅是政治上的一种突破,更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罕见的特例。

2015年,国务院提出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经济辐射能力,全面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大湾区在一带一路的实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能够发挥出巨大价值。

2018年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这项举世瞩目的奇迹昭示着新中国建设大湾区的决心和毅力,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长三角和大湾区谁更胜一筹(为何输给了京津冀)(12)

这一步步的计划与设计,都说明了国家正在有条不紊地、不遗余力地为大湾区的发展努力。

所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大湾区会成为以创新中心、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一带一路支撑和宜居宜业的生态圈四大发展目标为定位的新城市群。

大湾区在未来十几年里也会逐渐补足短板,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排头并进,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