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写了一篇叙事散文《桃花源记》,虽然大家都知道桃花源是陶渊明想象出来的,但因为他写得太过于美好,令人无数文骚客心之向往,也开启了寻找自己理想的桃花源之路。只是千百年以来,极少人能寻觅到这样的地方,但是,有一个人找到了。他就是王维。

王维青少年时期文学才华出众,二十一岁成考中进士,可谓是少年成名,只是好景不长,才入仕不久,就犯了忌讳被贬出京城。因为精神上苦闷,王维做了几年官又去学习佛教,寻求解脱之法。

中年时期的王维,官场不太如意,他便有了归隐的想法。公元740年,王维任“知南选”,他利用这个机会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一路游历。从岭南回来后,王维出资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今陕西蓝田)买了一份产业,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美景(比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1)

辋川景致怡人,环境清幽,经过王维的一番经营,辋川山谷被修成一个可耕可牧、能渔能樵的大园林。这是王维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他自己倾心打造而成的。其实王维很早就对官场厌倦,他曾经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成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桃花源的向往。

《桃源行》唐.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美景(比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2)

王维的这首诗是七言乐府诗,它取材于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而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对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暗含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诗旨保持了与陶文的高度一致,但也有不同之处:《桃花源记》是一个淳朴、安乐、没有剥削没有斗争的乌托邦,而王维的桃源行则偏重于写景,打造了一个仙境般的桃源。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渔舟顺溪而下,春山迤逦,桃林夹岸,追寻着那美妙的春景;水流舟行,置身舟中,坐看夹岸桃花一路绵延无尽头,舟至青溪尽头也不曾见得一人行。一路的景色变幻,令人想到《桃花源记》的开头:“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春山、青溪、红树、渔舟、渔人组成一幅生动艳丽的画面。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美景(比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3)

“山口潜行始隈,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渔人弃舟登岸,进入一个曲折幽深的山坳口后,悄然前行,一段行程后,山势陡然趋缓,再行不久,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田野扑入视野。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随次可见春竹春花鲜花相掩映。王维笔下的桃源,像一幅写意画,远景云树相接,意境旷远,近景桃花竹林相映成趣,画面平和静谧却不失生动生气的韵味,读来令人向往。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这两句概括了《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误入桃源的渔人见当进的居民怕穿的竟然是秦时的服饰,很是吃惊;而当地的居民对于头一次听闻大汉之名也很诧异。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美景(比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4)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这十二句诗,诗人以诗意的画面呈现桃源的景物和生活:明月朗照,万物俱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这些居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处桃源仙境便不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世之事;在这里建起了世外田园,如今听到有从外面来的客人到来,都争相邀请到其家中,询问外世的消息。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这十句是《桃源行》的结篇,王维在如画、如梦、如幻的诗境中,写景,叙事,抒情,最终合力指向诗歌主旨。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美景(比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5)

渔人思乡心切,尘心仍重,他以为容易寻得桃源仙境,故而选择离开桃源回归故乡。出洞后又想回到仙境,打算无论山隔水阻,都要寻得桃花源;渔人自以为再走旧路不会迷路,哪知山峦沟壑如今全变了模样,只记得当时桃源在那深山幽壑里,几经溪水蜿蜒,才终得一睹云树相接之处。而今春水涨满春花落,桃花随流水随波逐流,世外桃源在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整首诗描述的是渔人误入桃源,又因贪恋故乡而离开,随后又去而复返留恋桃源,却再也寻不到桃源的事情,但诗人并非在叙事,而是将叙事都隐在了景中,景与事熔铸其中,以景叙事,以景叙情。全诗以误入桃源起笔,以怅惘失却桃源结局,首尾遥相呼应,令人读之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