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浇醇散朴”中的“醇”同淳这一成语意为释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典故出自春秋时宋国人文子的著作《文子·上礼》,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关于成语典故的原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关于成语典故的原文(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关于成语典故的原文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浇醇散朴”中的“醇”同淳。这一成语意为释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典故出自春秋时宋国人文子的著作《文子·上礼》。

有学者研究说,“礼”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礼貌礼节、进而由统治阶级制定推广成为一种礼制、礼法,也就是法律制度。这些都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和秩序井然。因为私有制社会的统治阶级有高高在上、首先只顾自己阶级的利益,所以制定的礼数法律,首先保护私有制和王权统治。所以对广大劳动群众而言常常是有害的、当然,对想破坏和推翻这种礼法的贵族阶层的人也有一些约束力。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些调节民事纠纷的内容和规范,形成一种国家暴力来推行。社会上的各种阶级阶层的人,为了私利而竞争,自然都企图巧妙利用这种礼数或者避开破坏这种礼法,一定会出现违犯礼法的大大小小无穷无尽的事件。正是这种社会现实产生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礼法规定总有人有意无意地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遵守,甚至还要造反,还要推翻。执行法律的统治阶级就会拿起法律武器,严厉惩罚违犯礼法的人。就是在一个家庭,也会有家法来惩罚这种人,《红楼梦》中贾政打儿子、凤姐掌掴丫头,就是“攘臂而扔之”的行为。老子认为,在上古只有上德,人们就能够自觉做有利于社会的事,后来社会名义上进步了,人也联盟多了,生产力也发达多了,却要大声喊叫人们必须有仁爱心,这种喊叫没人听了,人们以为是骗人的伎俩,为非作歹的事情更多了,社会上就出现了事不关己、熟视无睹的许多麻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又出现了人们应该见义勇为的呼喊。当然也会出现一些见义勇为的英雄和好人。靠义举已经不能解决社会乱象了,进而统治阶级就会规定一些礼法,建立庞大统治机器来处置种种非法事件。也就产生了礼法。老子认为,这都是社会向前进惹的祸。

《文子·上礼》说:“上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领理隐密自成纯朴,纯朴未散,而万物大优。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昧昧懋懋,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烦而不一。及至神农、黄帝,核领天下,纪纲四时,和条阴阳,于是万民莫不竦身而思,戴听而视,故治而不和。下至夏、殷之世,嗜欲达于物,聪明诱于外,性命失其真。施及周室,浇醇散朴,离道以为伪,险德以为行,智巧萌生,狙学以拟圣,华诬以胁众,琢饰诗书,以贾名誉,各欲以行其智伪,以容于世,而失大宗之本,故世有丧性命,衰渐所由来久矣。是故,至人之学也,欲以反性于无,游心于虚;世俗之学,擢德攓性,内愁五藏,暴行越知,以譊名声于世,此至人所不为也。擢德自见也,攓性绝生也,若夫至人定乎死生之意,通乎荣辱之理,举世誉之而不益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得至道之要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老子说:上古时代的真人,呼吸阴阳,而一切生物都仰仗其盛德所以和协顺从。此时,领悟道理隐密不显而自成纯朴,纯朴不散,而万物优游闲适,不相侵害而各得其性。到了世道衰落时期,至伏羲氏时代,纯厚未明而万物美盛,人人都想脱离其愚昧天真之心,而觉悟于天地之间,其德行遂渐繁多而不一了。及至神农、黄帝时代,统领天下以春夏秋冬四时为纲纪,调和阴阳,于是万民都立身而思考,侧目而探视,所以天下虽治但已不和协顺从。下到夏、殷之世,嗜欲通达于万物,听视为外物所诱惑,性命丧失了其本真。延续到周代,淳朴的风俗变得浮薄了,人们脱离了道而为诡诈,污薄的德行流行于天下,智伪巧诈萌生,如猿猴学人的动作一样用来模仿圣人,以华丽不实之言来胁迫欺骗众人,雕琢粉饰诗书,沽名钓誉,人人都欲以智慧和诡诈集于一身而通行于世,见容于世,而丧失了大根本,所以世代衰败,性命之本真渐衰由来已久啊。因此体道之人为学,想要反性归于道德,游心于虚无;而世俗之为学则是努力拔取道德,以至于内扭五脏,抓心挠胆,暴行越智,以图扬其巧诈之智,在世上喧呼其名声,这是体道之人所不做的。拔高德行是自我表现,抬高性命是伤害生命。至于体道之人则一齐于死生之意,通达于荣辱之理,死生同义,荣辱不惊。所以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他却不感到更加鼓舞;全社会的人都责备他,他却不感到更加沮丧。这是获得了最高之道的关键啊。

由于《文子·上礼》中的“施及周室,浇醇散朴”,就有了“浇醇散朴”这一成语。

例句:“若夫修身以取必于天,而天道之爽,百求之而无一应也;将欲求之于人,而一引手援之,非可望于浇醇散朴之世也。”(清代戴名世《〈种杉说〉序》) (648)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