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三公山碑书法(晋南纪游之二篆文极工)(1)

新版《辞源》“碧落碑”条载:“唐碑。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高祖子韩王元嘉四男为其母房太妃所立。原在绛州龙兴宫,宫有碧落尊像,篆文刻其背,故世传为碧落碑。”在《中国名胜大辞典》中也有条目介绍碧落碑。据说此碑篆文极工,书法特异,凡谙于此道者无人不晓其鼎鼎大名。

1200多年过去了,这座名碑今在何方?尽管历史风云数度变幻,神州大地屡经战火,碧落碑竟然神奇般地保存下来,现置于山西省新绛县龙兴寺内。去新绛寻访隋代名园“绛守居园池”,我意外地得以一睹碧落碑的风采。

新绛县原来就是古代赫赫有名的绛州,地处晋西南。这里曾是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摇篮,有过一段相当繁荣昌盛的历史。但由于这里一直没能通火车,显得闭塞与冷落。我从侯马下火车,换乘汽车又跑了半小时才进入新绛县城。县城倚山而建,“绎守居园池”坐落在马首山上新绛中学院内。这座曾接待过大文豪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名园,现已破败不堪,颇令人扫兴。中学看门的老者看出我是远方来客,便热情地介绍说:“这儿早先有一座碧落碑,很有名气。十几年前移到龙兴寺去了,你不妨去看看。”我立刻兴奋起来,问明方向后匆匆赶去。

汉代三公山碑书法(晋南纪游之二篆文极工)(2)

这个碑亭我去时还没有,应该是后来建的

龙兴寺位于县城北街附近,建于悬崖峭壁的顶端。龙兴寺内的主体建筑是大雄宝殿,殿后有龙兴宝塔一座,据说该寺庙曾在唐代武宗灭法运动中遭遇焚毁,寺庙本身被毁坏殆尽,唯有宝塔侥幸完整存续下来。寺内已无僧人,现为县文物管理所办公室。这个所的工作人员蔺永茂得知我慕名而来,很高兴地陪同我观赏了碧落碑。在一间库房里,摆放着十几座石碑,立于中间的便是碧落碑了。此碑高两米多,宽一米多。碑文计21行,每行32字,因有部分缺损,实有630字。细观碑文,果然出手不凡,一笔一画皆见功力,由不得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该碑还有一个非常独特之处,即使用了30多个假借字,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辨识的难度。在碧落碑中,多次出现的同一个字,极少有相同写法,且字字有源有据。而它用小篆笔法书写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个创造。

蔺永茂告诉我,碑文出自何人之手,至今还是个谜。有的古书说,碧落天尊像落成,忽来二道士,自称天下能篆书者。闭户三日后化二白鸽飞去,留下了石碑上的文字。这种神话当然不足为信,但在碑侧刻书的一个传说却有一定的真实性:唐代篆书大家李阳冰见此碑文,7日不忍离去,习之12年不成,自恨弗如,以槌击之,今缺字处就是当年留下的痕迹。作为书法家李阳冰习此碑文极有可能,但妒而击之倒未必。千百年来爱此碑文槌拓者难以数计,或许哪位无意中因方法不当而损坏了碑文亦未可知。值得庆幸的是,大部分碑文保存相当完好,不影响阅读。

汉代三公山碑书法(晋南纪游之二篆文极工)(3)

据史书载,在明朝末年,某州官为了独自欣赏碧落碑,将其移至县衙内,不准他人接近。这州官的作法虽然太自私了一点儿,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护名碑的作用。解放后,碧落碑名列国家一级文物,人民政府在新绛中学内修了碑亭,这样既可保护文物又可供人们欣赏。在1976年,县文管所将其移至龙兴寺,从此碧落碑得成了更加妥善的保护。令人遗憾的是,新绛交通太不便利,旅游事业也未得到充分开发,使这名碑如藏深山,能有机会亲近它的人,至今为数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