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总是说我们顶嘴(当家长一次次兴师问罪)(1)

近年来,家校冲突多发,而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钟亚利看来,伴随着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育质量、安全健康等学校工作全过程发生的各类突发危机事件,是“有效推动学校发展,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宝贵资源”。为此,她和学校没有止于冲突和冲突之后的风波平息,而是积极反思,将一起起冲突事件变成全校师生和家长成长的契机。日前,钟校长更是将日常校园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处理实践及自己的系统思考梳理成书,并予以出版与全社会共享。通过此书,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和作为一线实践者可能的解决策略。本刊特别邀约钟校长讲述书籍出版背后的思考,以飨读者。

家长们总是说我们顶嘴(当家长一次次兴师问罪)(2)

在我的教育生涯刚好走过30年的时候,因为组织上安排的岗位调整,我来到了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一晃七年,刚好占我任职校长时长的1/3。这七年,在我心里始终有一个目标:退休前再完成一个成功的办学案例,让“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名师成长的基地、教师幸福从教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港湾”。

如今的垂杨柳中心小学,经历自身蜕变和2014年、2015年、2019年三次教育资源整合与调整,从一个普通城市小学,壮大为“五校十六址”办学,服务近万名小学生的集团学校,这其中有所有人的努力自不必说。

家长们总是说我们顶嘴(当家长一次次兴师问罪)(3)

01

这些故事是感动时的真情流露。在故事《必须换掉她》里,那位家长曾经执意要罢免的佟老师,从始至终没有过一句委屈和抱怨,而是跟学校同步同向解决问题。我在全体老师会上表扬她的时候,佟老师回应了三句话:自己当了20多年的老师,还得让年轻的班主任为自己解围,无地自容;学校提出的“走进学生心灵”和“携手家长”,自己都没有做到,惭愧之极;学校领导每次处理家校矛盾都是保护老师、包容家长,真正在促进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对社会负责,所以,格外踏实。

很多人因佟老师的“无地自容、惭愧之极、格外踏实”而动容,热泪盈眶,我也被佟老师和大家的真情所感动。于是,我用笔记录下这些“健康、向上、担当”的教育者,记录下那群“可爱、向上、团结”的家长,用以鞭策自己。

这些故事是无奈时的心底呼唤。故事《无法当空军》是2019年5月,因两年前的一次学生意外受伤事件,得到圆满解决后,我有感而发写下的。事情发生的时间特别好记,正好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那天——2017年10月18日。当晚,惦记在一线的干部,我也彻夜未眠,顺手写下这段话:“垂杨柳中心小学师生众多,家校矛盾肯定难免。每次来势汹汹,如果碰巧赶上自己身体状况不佳,那简直就是体力活儿啊!首先不能让自己倒下,清醒、镇定才能连续奋战,才能做大家的主心骨。怕哪个环节不给力引发新的矛盾,使问题解决陷入复杂困境;怕大家用心血和汗水铸成的学校口碑,被舆论炒作,成为社会情绪发泄的出口;怕当事老师不能积极应对,委屈抱怨,因小失大;怕个别家长和社会的不善良,伤害更多伙伴心中的教育理想。但是我更怕的是那些‘不善良’进入孩子的耳朵和眼睛,让他们从此不再纯净,上学不再是那么美好的事情,老师不再是那个可以信赖的人生向导;更怕的是老师们因家长‘护子得胜’的阴影而迷失了方向,无法再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导航……”

这些故事是回望时的反思沉淀。发生在家校之间的事件,很多是社会问题的映射。对处理方式的梳理和反思,不断丰富着我们的集体智慧,沉淀为我们的共同意志。比如:直面学校或家校之间出现的矛盾,把握每一次处理问题过程中锻炼队伍、引导家长、影响社会的契机,是推动学校、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策略(见《教育勇气》)。如果说,每一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哪吒,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学习哪吒的母亲,始终去尊重他、认同他、信任他、接纳他……始终爱他(见《“熊孩子”的画展》)。当教育陷入功利化的泥潭,孩子也会忘记学习的初心。当家长告诉孩子“你只有学习优秀,才是爸妈的好孩子”时,孩子也有可能反过来要求家长做到最好,能够满足自己一切物质条件上的需要。否则,“优秀”的孩子必然会嫌弃“平庸”的父母(见《优秀焦虑》)。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应该是儿童成长的净土、社会道德的高地,但是如果担当教育使命的教师被迫远离“师道尊严”,甚至有时候不得不向学生和家长“妥协”,也许我们整个社会所失去的远比个体得到的要多得多。

02

如果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教书育人的工作,比“光荣绽放”更需要勇气,更应该花些笔墨去记录的,是我们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与社会发展的不断对标,是垂杨柳中心小学教育团队始终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信仰和担当。

这些故事是学校的文化表达。“让生命阳光般灿烂”是垂杨柳中心小学的办学理念。这一办学理念来源于对儿童、教师、家长和社会关系的深刻认识。我们认为:学校是学生、教师、家长彼此关联的一个有机生命组织,这个“生命成长共同体”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教师和家长成长为纽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自身价值得以体现;家长素质得到提高,家庭幸福得以实现;社会变得和谐进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所学校的文化水土,不仅滋养着师生,也温润着家庭。

多年来,我们坚定走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路上,把努力化作一个个师生个体和学校集体的成长。如今,我们不仅因学校发展感到幸福和自豪,更因家校密切合作感到温暖和自信。学校治理的持续加强、管理能力的逐步提高、师德建设的不断巩固,使得我们的干部教师队伍更加拥有了健康、向上、担当的精神气质,在立足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影响和带动家庭教育,保障和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这些故事是集体反思的火花。近年来,以毒操场、校园欺凌、食品安全等典型事件为代表的家校矛盾或危机事件屡见报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危急”和“危机”程度,丝毫不亚于此。产生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如果我们把发生在学校的家校矛盾看作“家丑”,不愿或不敢外扬,这就压抑了我们对“危机”背后社会本源问题的积极探寻,导致应对“危机”的很多经验做法得不到很好的总结和分享,更不用说把“危机”当契机,引导干部、教师、家长、学生在反思中成长。我曾经写下过一连串的“怕”,在朋友圈引来无数回应,甚至有不少老师和校长与我一样正在进行着“危机”处理。一场场危机,一回回努力,一遍遍回味,一次次成长。把那些曾经的痛苦与欣慰,付出与收获,温暖与感动记录下来,提炼、凝结的不仅是学校文化,更是我们奉献给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

年初,当我着手回顾、整理这些故事时,恰逢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在举国抗疫、全民战“疫”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再度聚焦“意外伤害”“家校矛盾”“家庭教育”“公共安全”“特殊学生”等发生在家校之间的这些真实故事,除了回顾当时的情境和心路,也感悟到许多新意义:

当医生面对与患者同样陌生的新冠病毒时,能给予患者的只是“支持性的治疗”,往往最终战胜病魔的不是药物和技术,而是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和患者生命的顽强毅力。教育和医疗相同,最终也是要靠生命自身内驱力的启动,实现自愈性的成长。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从疫情中汲取教育智慧,不断研究和使用支持性的育人策略。那么,这些故事,以问题为导向,同样可以让家长和教师从中获得治标固本、攻坚克难、化险为夷的育人本领。

这些故事所反映的问题,都是教育的痛点、难点,说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也不为过。探讨其背后深刻的学理、法理、情理,更关乎教育、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

(作者系北京市人大代表,朝阳区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作者:钟亚利

编辑:黄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