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

四 溢

民间戏剧是指“那些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传统戏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成分数全国第二,民间戏剧活动也较其他省更加丰富活跃。此外,特殊的高原地形和偏远的地理环境,使贵州民间戏剧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内容和形态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完整性。

这些多彩的民族戏剧不仅提高了贵州的人文魅力,同时也延续了贵州的本土历史文化传承。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2)

福泉阳戏 杨舰 摄

阳戏是傩戏的一种,它是在傩文化由酬神的阴戏向娱人衍变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呈现出戏剧表演的雏形。阳戏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3)

开阳阳戏 秦刚 摄

开阳阳戏,被列入贵州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是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世代乡民社会理想、道德伦理、人生志趣和审美观念的直接体现。

阳戏是中国傩戏的一个分支,将娱人和纳吉为主表演的戏称为阳戏。他们表演一般是在农历十月至次年正月期间进行,此时正是乡村农闲时节,这样可以保证演戏的乡民有充足的时间参与到表演中来。由于阳戏的空间要求不高,可以在乡民家中的堂屋或者是院内进行,所以在当地不少婚丧嫁娶的事都少不了请阳戏传人前来表演。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4)

开阳阳戏 秦刚 摄

相传,开阳阳戏是李氏祖先冯三伯公婆为祭祀川主、土主、药王“三圣”而创立的。李氏最早的祖先原姓冯,共有三兄弟,号称三伯公,原来十分富有,后来家道中落。三兄弟得仙人指点,请川主、土主、药王镇守,后得平安无事。于是三兄弟之妻三伯公婆便将请“三圣”祛邪纳吉的故事编成戏文传唱,创立了阳戏。阳戏自明末传入开阳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5)

杨舰 摄

开阳阳戏的演出,其面具、戏服、布景及演出层次,都基本保存了傩戏的原生状态。每次演出都要先庄严地上演18折开坛戏,依次为开坛发谍、开路先锋、请神、二郎领先、化药、灵宫封土地、催愿、扫盘、回熟、回圣、敲枷、化钱山、提霸解魁、关圣祭钱、钧销、饯行、运星、造船。开坛戏演完后,如有信善人家要求“闹三天”,就上演耿本大戏,主要戏目有《追楚》《赵匡胤输华山》《状元祭塔》等。开阳阳戏原有手抄戏本数十本,大多毁于文革中。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6)

阳戏绝技-下火海 吴儒波 摄

贵州省湄潭、福泉发现有阳戏,四川、湖南等省也有阳戏。但在上述各地阳戏中,只有开阳阳戏和邻近的福泉阳戏仍保留头戴面具的原始傩戏演出形式,其余阳戏已陆续改为涂面化装表演,足见开阳阳戏具有古朴的原生态艺术特征,对研究人类原始宗教、美术、工艺、戏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民族民间艺术中的—朵奇葩。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7)

布依族傩戏

傩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歌舞、戏剧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8)

布依族傩戏

在贵州,傩戏主要流传于黔东、黔北、黔南等地的土家族、汉族、苗族、仡佬族、侗族、布依族村寨中。荔波的布依傩戏源于明代“调北征南”时期,大批军队和移民进入荔波带来了中原和江南等地流传的傩戏,尔后,傩戏与荔波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布依傩戏。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9)

布依族傩戏

荔波布依族傩戏源于宋元时期,由广西河池地区思恩县傩戏坛祖玉氏传授到荔波布依族地区。荔波布依族傩戏分文戏和武戏,戏目主要有《酬神还愿》《拜三界公爷》《祭神树》等十余种,剧中人物有“将军、先锋、文官、武官、副将、妇孺”等形象。傩面具均用木质雕刻成型,造型奇特、色彩神秘、栩栩如生,服装更是瑰丽多彩,其舞姿粗犷,独具特色。荔波布依族傩戏属傩夹戏类型,在布依族群众中称“桥”,分“小桥”和“大桥”。大桥7天以上,最多的13天,有戏曲表演,戴面具。小桥3天,没有戏曲表演,不戴面具。这些文化形式都与布依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0)

布依族傩戏

傩戏的传承方式不固守于家庭传承,在民族中招徒授艺,不分地域,不分姓氏,传男不传女,本民族已婚有子男丁均可。傩戏的传承方式主要依靠口传心授。随着社会变革,传承人相继去世,唱本、面具、法器等傩戏道具损毁流失,荔波傩文化活动处于濒危境地。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1)

布依族傩戏

荔波布依族傩戏,贵州民间民俗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2)

安顺屯堡地戏

地戏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的许多地区广为流传,较为集中在安顺一带。每逢新春之后、元宵节前,安顺农村随处可见自编自演、世代相传的地戏表演。人们跳地戏主要是为了驱邪禳灾,也是为了娱乐。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3)

地戏传承人 武敏 摄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遂的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少数临近的布依、仡佬族村寨也为其魅力而玩起了地戏。据1992年统计,全省约有三百六十余堂(一个地戏队或地戏团跳一部分书称为一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辐射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花溪、六枝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三百余堂,仅西秀区就有近两百堂。正因为它是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4)

屯堡地戏 武敏 摄

表演地戏大都在露天场所进行,无须舞台,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已有600年的历史。其特点是:演出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其演唱是七言和十言韵文的说唱,一人领唱众人伴和,有弋阳老腔余韵,其舞主要表现征战格斗的打杀,雄浑粗犷,古朴刚健。所演的30来部大书,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和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

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5)

廖迅 摄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6)

向忆峰 摄

贵州花灯剧,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花灯戏是贵州和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人们习惯地简称花灯。它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7)

蒋世良 摄

贵州附近看演出的地方(到贵州来看戏)(18)

思南花灯戏,是贵州东路花灯的代表,花灯艺术源远流长,土壤丰厚,深受群众喜爱。自明清以来,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村村有花灯,寨寨有灯会,清道光《思南府续志》就有如下记载:“祈年,由上元龙灯,社会神会及各庙斋醮,均此意也……迎春,则扮台阁,演古文,沿街巡行,以创春气。”

图/文 黎荣 张华顺

编辑/方媛

校对/许婷

一审/王文竹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