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1)

文:马东明 图:靳新华

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乐氏故里

慈河出岔头境,流入桥塘沿村,进入了慈峪镇、岔头镇和谭庄乡两镇一乡交界处;在慈峪镇桥塘沿村后形成了一道宽阔的河中湖塘景观。据《灵寿县志》记载,桥塘沿原名桥塔沿,后演变为桥塘沿。慈河过桥塘沿,流经山门口,创造了灵寿八景第二景“慈水秋涛”后,流出灵寿山门,成为了慈峪镇和谭庄乡的界河。

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2)

慈河出山门后,接纳的第一条支流为谭庄梁前沟河。梁前沟河,发源于行唐西部山区,是灵寿慈河流域内另一条重要的跨县支流,绕文山之侧缓缓而下,过刘库池、梁前沟、山门口,出慈河大道,在山门口大桥下注入慈河。梁前沟河上游建有谭庄乡最大的水库梁前沟水库,又名刘库池水库,发展了淡水养殖,浇灌了附近良田。

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3)

文山,是灵寿历史文化名山,史载灵寿八景第一景“文山晚照”即是此地;据传,西周初年周文王曾在此驻跸,而得山名;又据元代《正定府志》载,战国时,赵国灭中山后,在此山建有赵惠文王庙,故得名文山。可见,文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4)

慈河流过文山后,在慈峪桥头接纳从谭庄流出的历史文化名河乐羊河。乐羊河发源于文山东麓,经程家庄、北羊沟、南羊沟、北霍营、中霍营后,在慈河桥北注入慈河。谭庄因战国谭姓于此建庄而得名;程家庄建村于明初,得名于程姓;北霍营、中霍营,得名于战国霍姓将领在此驻扎的兵营;北羊沟、南羊沟全称北乐羊沟、南乐羊沟,与乐羊河名称来源相同,均得名于春秋战国时期伐灭中山的魏国名将乐羊。据司马迁《史记》载,乐羊将兵伐灭中山后,魏文侯封乐羊于灵寿,称“灵寿君”,以威慑中山;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乐氏后人在此安家;战国后期,燕国名将乐毅,即为乐羊后人。抗日战争时期,陈庄歼灭战打响后,晋察冀第四军分区5团曾在谭庄一带阻击日军,为陈庄歼灭战的伟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5)

慈河两岸是故乡,稻花香里丰收忙。上世纪90年代之前,谭庄至陈庄慈河两岸曾是蜿蜒几十里的水稻田,间有长势茂盛的青纱帐。每到收获季节,水稻田里人员攒动,忙着收成,呈现着“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丰收景象。端午节前,青纱帐里勤劳的“半边天”们,提着篮子,戴着草帽,穿梭其中,打着苇叶,准备着包粽子的原材料,给家人制作着过端午的美食。

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6)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妈妈到青纱帐里打苇叶,追着爸爸去水稻田里抓青蛙。不知道什么时候,慈河两岸不见了茂密的青纱帐,不见了忙碌的水稻田,一起不见的还有那留在童年记忆里的乡愁景象。“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如今,诗一样的青纱帐,只能遗落在一代人的记忆梦境里,不知道下一代人还能否拾起?

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7)

谭庄乡是灵寿县面积最小的乡镇之一,南守慈河左岸交通要道,北控灵寿进山大门,扼守灵寿通往行唐的重要通道,是灵寿山区和丘陵的分界点、灵寿“乐氏文化”的发祥地。慈河大道谭庄段,绿树成荫,道路笔直,打造出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8)

生态灵寿风景(慈河谭庄片:文山晚照)(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