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建设、改革大潮的洗礼下,众多爱国民主人士不仅与中国共产党亲密无间、真诚合作,他们中的许多人经过反复的比较、思考和实践,毅然将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信仰依归。回望这一个个人物、这一篇篇故事,不仅见证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献身国家时的坚定信念和关键时刻的历史抉择,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回望过去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携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也必将共同擘画出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一代良师邓初民(谁道人生无再少)(1)

邓初民1913年5月赴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攻读政治学。1915年参与领导留日学生反对“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组织成立中国留日学生总会,被推选为评议会会长,同李大钊等创办会刊《民彝》。1917年冬,大学毕业回国,曾任山西督军府秘书。受进步教授河上肇的影响,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成为我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早在1922年发表的《怎样改造中国》一文,他曾断言“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1925年,邓初民到武汉任法科大学教务长,后经董必武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被选为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部长,参与领导湖北青年和学生运动。后任湖北省临时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北伐军占领南昌后,蒋介石挑起了“迁都”之争,邓初民也参加了这场斗争。他前往南昌说服蒋介石遵照孙中山意旨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但蒋介石却不为所动。1927年3月,湖北省党部召开庆祝国民党政府迁都武汉的群众大会,邓初民发表演说批评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邓初民十分愤怒,力主对蒋实施讨伐。汪精卫“分共”后,湖北省政府被右派掌控。不久,邓初民被列为亲共分子,难以在武汉立足,只得离开武汉来到上海。

此后,邓初民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在民主同盟的名义下进行了大量的政治活动。抗战爆发后,经与共产党员张云逸面谈,邓初民北上武汉从事抗日统战活动。1946年2月,重庆较场口事件发生后,邓初民等人联名发表《告全国人民书》,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的罪行。因遭到国民党特务暴徒的袭击,邓初民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出走香港。

1948年初在香港举行的民盟三中全会,是民盟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邓初民不仅参加了这次大会,并以他的笔墨批评了民主人士仍然幻想第三条道路的朋友们。邓初民指出在民主和反民主之间不可能有中间路线,而事实上,作为“中间阶层”内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已经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参加了大翻身的革命队伍,城市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中的大部分人也参加了革命的民主斗争,在这个情况下,要在民主与反民主之外再找什么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现实基础的。1949年初,邓初民同一批民主人士到达北京,9月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其实,邓初民很早就和中国共产党有所接触。远在中共成立初期,他就和党的领导人李大钊、林伯渠、董必武等同志有过很多交往。1926年,邓初民在武汉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并在毛泽东主持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里讲过课。邓初民一直追求进步,坚持革命,到1962年,他以73岁的高龄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此他非常高兴,引用苏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名句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