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贯穿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无论是帝王人家还是寻常百姓均受其影响的传统领导哲学——儒学,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说或者流派。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中对儒家学说的评价是这样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造化者也。”

对于儒家学说大家可能并不陌生,但对其内容大都一知半解:儒家学说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它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对国人的思想文化有何作用?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谈谈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

有关儒学的观点(同人于野仁者乐也)(1)


儒学的产生背景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之中,由于诸侯的坐大,周王室逐渐式微,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被打破。正是在这个社会动荡的时期,代表着社会各阶层利益的知识分子变的活跃起来,纷纷等上历史舞台,传学立派,形成了诸子百家齐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

到了儒学创始人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和王权受到严重的挑战,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在那个时代,对商、周两朝所遗留传统文化的质疑和批判声音与日俱增。传统文化中所述的“君臣父子”、“礼信忠义”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人们迫切的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平衡关系。而孔子,就是在这种时代精神下建立出自己的思想体系——儒学。

有关儒学的观点(同人于野仁者乐也)(2)

《汉书·艺文志》:“游文于六经之内,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这句话其实是班固对儒学这个流派的一句概括:“涵泳于六经的文章中,注重仁义之间的事情,远守尧舜之道,近尊周文、武王的礼法,以孔子为其师表,加重他们言论的重要性,在各流派当中地位最为崇高。”


儒学的思想精髓

在研究儒学的思想内容之前,首先要将“儒学”、“儒家”、“儒教”这三个概念搞清楚:儒家是指以“儒”为中心思想的一个阶层,儒学是诸多儒家思想汇集而成的一种学说,儒教是以“儒学”为信仰的一大教派,三者相辅相成,相同也不同。

理解了儒学的字面意思,那么“儒学”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中庸之道”在儒家学说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有关儒学的观点(同人于野仁者乐也)(3)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儒学”的思想精髓:仁、礼、中庸。自春秋战国时期,孔孟两大圣人创立完善“儒学”,到汉朝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兼采诸子百家创立新儒学,再到唐宋明清时代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长达2000年的统治地位,直到“五四运动”时期才得以取消。两千多年的传承过程中,虽然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儒学的内容和流派也在不断改变,但其思想精髓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仁”:即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发源点,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是孔子一生致力传播的君王之道。

“礼”:即礼法,出世须有礼,入仕亦须有礼。礼法,是孔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中庸”:即“平衡”,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即中”,中庸即指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和)”。

有关儒学的观点(同人于野仁者乐也)(4)

说完儒学的三大思想精髓,明白了“何为中庸”,接下来我们就说说“中庸”在儒家文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如果说“仁”为儒学的帝王之道,“礼”为儒学的传统之道,那我觉得,“中庸”便是儒学的处世之道。儒家讲“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人民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礼只讲仁,人民会轻其统治。什么意思呢?仁离不开礼,礼离不开仁,两者之间唇齿相依,应该始终处在一个平衡位置,而中庸,就是这其中的“平衡”。

有关儒学的观点(同人于野仁者乐也)(5)

如果说“仁礼”是儒学思想的延伸和发展的产物,那“中庸”便是其基础,儒学的所有思想产物均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何为“中庸之道”?

“中庸”,大家都明白指的是“平衡”,那么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又是什么呢?在《中庸》这本儒学经典之作的第一节便为大家阐释了什么是“中庸之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天命之谓性”,“性”非性别,在这里指的是“天性、性格”,“天命”非天之命,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本性,是我们人人皆有的,出于本能流露出的与天道相通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们大家小的时候看到路边有一个可怜的小狗,不由自主地就会流露出同情之心,这个就是所谓的“性”。

“率性之谓道”,“率性”非任性,而是人们在达到“知止而后定”的境界后自然流露出的智慧,符合天道规律的言行,这就是“道”,此道即为“中庸之道”。

“修道之谓教”,教,即教化、教育。修学这个“中庸之道”的目的,就是让人回归本源,重新认识自我。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之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刻也不会分开,如果我们离开了“中庸之道”就会产生各种烦恼和麻烦。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睡觉即人身体的“阴阳调和”,这也是平衡的延伸,现在人喜欢熬夜,就违反了这个平衡,离开了“中庸之道”,时间长了必然会生病,损坏身体机能。

有关儒学的观点(同人于野仁者乐也)(6)

上面这句话,便是《中庸》这整本书的精髓之处,其他详细的阐释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以免各位产生烦闷之情。从上面这句话的理解,我总结出了“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及其核心内容,大家可以多作参考,以明其意:

1.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即“天人合一”。从第一句话便可以看出,儒学讲究的是人应天时,天顺人意,经过一系列的修行、悟道,最后又返回到人之起点,人心本源。

2.中庸之道的三层理论:其一,中不偏,庸不易,即人生不偏离轨道,不更换自己的主张和目标;其二,中正之法,平和之心,即心怀敬畏,保持平衡的处事,平和的内心便可得以长存;其三,中即好,庸即用也,也就是有用之意,拥有一技之长,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其位谋其职也。

3.中庸之道的含义:不偏不易,保持平衡。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就是说内心不发喜怒哀乐之情绪,始终保持安静祥和的状态,此为“中”。即便动情时,也能用安静祥和的内心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此为“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现在各位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了。何为“中庸之道”?平和处世,喜怒不发,不偏不易也。

“中庸之道”有何作用?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实践是思想的真理”,没有实践性的理论都是荒谬之言,无论此言是否出自圣人之口。很多人看到这里就想问了:说了这么多,这“中庸之道”有什么实际用处?是不是大片白话?有用!不是!

在古代,很多非儒家的学者将中庸之道看作是“不作为”,其所提出的“中不易,偏不移”被认为是首鼠两端,很长时间被当做笑谈。毕竟大家对于文人的认知就是“纸上谈兵”,“思想多于实践”。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庸之道”并非是不作为,如果问题摆在你的面前,你就必须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意见,放任事态发展等于放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失去了平衡,也就背离了“中庸之道”。

有关儒学的观点(同人于野仁者乐也)(7)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便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以修学方式摆脱人生的迷惑,返本归元。不偏离自己本心的同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