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前几次的解密,我们知道《红楼梦》开篇提到的“真事隐”,隐去的是明末清初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四月二十六日,是《红楼梦》里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日子,林黛玉葬花有两次,其中一次正是在四月二十六日。红学家周汝昌经过反复论证,得出四月二十六日是贾宝玉原型《红楼梦》作者,曹寅之孙曹雪芹的生日。那么,是不是如此呢?黛玉为何在四月二十六日葬花呢?我们从原著和一些明清的史料中来寻找答案。
在第二十六回,薛蟠来找宝玉: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给你们老太太、姨父、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小么儿又才来了,我同你乐一天何如?”
第二十六回接下来有如下情节:
却说那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至晚饭后,闻听宝玉来了,心里要找他问问是怎么样了……
第二十七回有如下情节:
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曲,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所以也没人理,由他去闷坐,只管睡觉去了。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通过以上情节我们知道,第二十六回薛蟠说“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而到第二十七回却说“次至日乃是四月二十六”,这里明显有矛盾。小说的明显破绽处,一定有作者思想重大隐藏,或者重大事件的隐藏。
那么我们看看四月二十五日还有什么事情发生。在第二十六回:正说着,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宝玉便知是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薛蟠等一齐都叫:“快请。”说犹未了,只见冯紫英一路说笑,已进来了。众人忙起席让坐。冯紫英笑道:“好呀!也不出门了,在家里高乐罢。”宝玉薛蟠都笑道:“一向少会,老世伯身上康健?”紫英答道:“家父倒也托庇康健。近来家母偶着了些风寒,不好了两天。”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宝玉道:“怪道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你呢。我要问,不知怎么就忘了。单你去了,还是老世伯也去了?”紫英道:“可不是家父去,我没法儿,去罢了。难道我闲疯了,咱们几个人吃酒听唱的不乐,寻那个苦恼去?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
冯紫英脸上挂彩,薛蟠问原由,冯紫英说是“打围”不慎,被“兔鹘捎一翅膀”;在补充宝玉话题时冯紫英说是“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兔鹘,传统意义上是狩猎所带的驯养的猎鹰,“捎一翅膀”即便能在脸上“挂幌子”,何来“大不幸”?而又补上一句更令人不解的“又大幸”。
作者对这个“大不幸又大幸”故事情节,生怕读者不解他的良苦用心,到了第二十八回安排冯紫英请客,在几人聚会饮酒行令前再次强调这件事。宝玉对此都是“昼悬夜想”,如果是一些狩猎导致的小事,断不会让宝玉日思夜想。
《红楼梦》的创作,总是在古怪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令人震惊的秘密。结合三月二十八日、四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六日等,几个时间点和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我们来查询一下,历史上,这些日子都发生了什么事。
1645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日,南明将领左良玉发动“清君侧”之战,率军沿江东下,直逼南京,南京朝廷极为恐慌。四月一日,福王密诏史可法,督诸军急赴江上阻击左良玉。
史可法
史可法无奈,只好率各镇兵马抵达浦口。此时清兵已入亳州,到邳州,徐、泗州告急,南明皇帝命令史可法,还军扬州。接着就是扬州被围城一月,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守卫战最终失败,四月二十五夜扬州失陷,四月二十六日清军开始屠城。屠杀共持续十日,
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扬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几世繁华的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
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时期,所有有关扬州屠城的记载随着清军入主汉地之后被刻意掩盖,导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对此屠杀事件一无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将《扬州十日记》从海外带回中国, "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 ,扬州十日才广为世人所知。
除《扬州十日记》之外,《扬州城守纪略》 《明季南略》 等诸多史书记载的屠杀事件,皆远不及《扬州十日记》详细。
兔鹘,有另外一层含义,女真族称束带为兔鹘,这里是借指清军。扬州被困一月,冯紫英所谓的“兔鹘捎一翅膀”是指突围逃脱所带来的伤痕。扬州血腥的十日屠城,这是极大的灾难,所以叫做“大不幸”;冯紫英能挂彩突围,正是这“大不幸”中的“又大幸”。冯紫英,冯,拆开二马,映射南明抗清将领马士英。侥幸逃脱。
冯紫英
一场改变数十万汉人惨遭屠杀的战争,竟然是源于左良玉的“清君侧”,不管当时朱由崧政府多么无能腐败,不管清人怎么吞噬着北方河山,如果没有这场荒唐的“清君侧”,历史也许不会由此扬州十日。三月二十八日,是历史的转折点,而四月二十六日,就是亡种杀戮的开始,或者说,亡国以后的华夏,从此开始亡种!在上海,在浙江,在苏州、无锡、常州,“芒种”的读音就是“亡种”!这是对灭绝种族杀戮的痛斥!
左良玉
小说其实是把故事情节放在四月二十五日,作为重点,这才有黛玉这般伤心落泪的神情与举动。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池告破,作者故意不提这个日期,而只提“次日乃四月二十六”,含而不露,写四月二十六日而透露黛玉伤心之日,是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破之日。
小说第二十七回结尾,黛玉于四月二十六日,长歌当哭,以葬花的形式,纪念那个悲壮的历史瞬间,是这段情节的高潮。“葬花”其实是“葬华”的谐音,悼念华夏数十万汉人之亡魂,这才是黛玉葬花的真正用意。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段葬花吟,即是对崇祯命运的悲叹,也是对,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历史事件中,被屠杀的将近亡种的汉人祖先的祭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