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知己的文案(一生充和书评:)(1)

╭(╯1╰)╮

“如果,如果,如果我想的人,我都可以看见,那样,多好!”

一百零二岁,大洋彼岸的一位东方女子,民国才女张充和,嫁于西方人,最终在美国成就了她的国学传承。

她柔中带钢,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直至人生谢幕,仍对生养她的祖国,她的故乡苏州,合肥九巷三号,她的亲人,她的昆曲事业,魂牵梦绕,依依不舍!

读到这,我的内心波涛翻涌,这是怎样的人生之旅?

充和这个名字我不熟悉,但提起大文豪沈从文和张兆和,恐怕名声显赫。原来充和就是张兆和的妹妹,张家四姐妹最小的女孩。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作家王道先生笔下的充和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

╭(╯1╰)╮

充和出生名门望族。

父亲张翼牖,为人正直,十分注重子女教育。母亲陆英大家闺秀,知书达理,贤惠恭谦。

父亲一生倾心教育事业,自办学校,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

他让孩子们努力学习文化,培养他们的昆曲爱好。他身体力行鼓励孩子们接触新生事物,勇于打破陈规旧俗。他对于儿女们婚事从不干涉,统统放手,这一切给了孩子们自由成长空间。

良好的原生家庭成为培养孩子们的沃土,张家的子女都各自有成,合肥四姐妹出类拔翠,名扬民国。充和更是才华出众,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张氏四姐妹,也称张氏四兰,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州乐益女子中学校长张冀牗的四个女儿。

张氏原籍安徽合肥,家居苏州,祖上系清末合肥籍的淮军首领张树声。因其父母酷爱昆曲,遂特请家庭曲师为子女们拍曲,而最有成就的是四个女儿(儿子张定和亦擅曲)。

其中大姐张元和,即与小生名角顾传玠恋爱而结为伉俪(后旅居美国);二姐张允和,是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夫人;三姐张兆和,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夫人;四姐张充和(小妹),是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汉学家傅汉思教授的夫人。

姐妹四人情系昆坛,毕生为昆曲事业而奔走,不遗余力。

及至晚年,四姐妹在北京团聚,仍积极与京中曲友一起唱曲,并联袂演出《游园》,参加了纪念汤显祖逝世三百七十周年的舞台活动。

张氏四兰,名闻兰苑。

╭(╯2╰)╮

张充和是张家四小妹。她八个月大就被叔祖母抱养,离开父母及三个姐姐回了合肥龙门巷。那是一个真正让她念念不忘的,也是让她说起来刹那落泪的地方,那里曾留下她无数童贞的欢声笑语。

叔祖母识修是李鸿章四弟李蕴章之女,将门之后,李,张两家联姻声名显赫。她以宽厚的仁慈,儒雅的品格,给充和童年带来淳朴灵动。随着充和长大,不惜投资,聘请名师教授她读书,写字,绘画,给予她文化熏陶和滋养,为充和人生奠定良好基础。

充和虽自幼与父母分离,但祖叔母识修却给了她一个最好的原生家庭教育。

十七岁叔祖母逝世后充和返回苏州与家人同住。并与姐弟们在张家创办的私立乐益女中就读。十八岁参加曲社,师从名师学戏,后又考入北大国文系。

33岁时,她在三姐张兆和、姐夫沈从文家中,与来中国任教的十分推崇和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教授傅汉思一见钟情后远嫁美国。

她身在异国它乡,然时时与国内亲人书信不断。虽回国探亲之路坎坷不平,仍想方设法克服各种困难踏上归途。她为祖国的新生和日益强大欢欣鼓舞,为国内曲艺事业不断发展欣慰不已。

充和初去国外,自己生存状况艰难囧迫,仍时时关注大姐元和,二姐允和,三姐兆和,大弟宗和等众亲人乃至他们的后辈儿女并施予援手。她们书信往来不断互诉衷肠,被大家亲切称之为“四姨”。

亲情如玉,暖润终生。

充和一生颠沛流离,生于上海,长在合肥,求学北平,辗转昆明,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后来远嫁美国,又去了世界各地。但无论走到哪里,始终乡音不改,昆曲传承坚持不懈。

她多次在国内外各大学讲授中国文化,昆曲艺术,随时随地展示中国古老文化及昆曲。

充和学习刻苦倔强,一生学习不缀,九十多岁仍始终坚持凌晨三点练书法。

她像海绵一样,向各届文化精英学习请教。师友知交更包括沈尹默、胡适、钱穆、张大千、卞之琳等民国时期的一众文人雅士尽在她的家族影响范围之内。

作者写道: 充和是苏州园林走出来的大家闺秀,精书法,工诗词,善昆曲,以通驭专,自成大家。

她的字沈尹默评说为“明人学晋人书”,清越高雅;她的画,闲静有致,“意足无声胜有声”;她的诗词,“无纤毫俗尘”;她的昆曲,曲调古朴,气韵天成。

她所饰演的《牡丹亭》,《思凡》等曲目,难度极高。但她扮像俊美,音色润泽明亮,身段阿娜多姿,成为国内外昆曲界艺人学习的样板和教材。她希望能有一种理想方式丰富自己的中国心灵,她要做中国传统的继承人。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从16岁起就是一个人了,什么事都经过,抗战,什么困难苦日子都能过,我不大在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一说起家乡和亲人,眼里立刻蓄滿泪水。

正是这种不服输精神,造就了她的坚韌果敢。正是这份淡定与豁达,让她身历百年沧桑而自成高格。

昆曲艺术融入她的灵魂深处,终生相伴不离不弃。她要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把古老的中国昆曲之花开遍世界各地。

百岁老人充和不仅说到,而且做到了!

充和在国外,至百岁后,拍曲交流活动依旧。各业曲人朋友经常会相聚在充和家里。认识的,不认识的,会唱的,会吹的,会解说的,互相切磋技艺,俨然如中国昆曲大课堂。

她精心传授培养多名外国昆曲弟子,用中国的昆曲艺术,搭建起沟通中外国际文化桥梁和紐带,为中国古文化和昆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

纵观充和长长的一生,似戏,非戏。

她童年就开始接触昆曲剧本,少年时期学习昆曲,到抗战时期流离拍曲,再到美国延续雅音,如延绵长河,川流不息,日益丰盈。

充和已与昆曲浑为一体,深入灵魂。昆曲是她最亲密的知心朋友和伴侣,成为她毕业传播的事业。

纵观充和长长的一生,亲情浓郁,友情厚重,爱情甜蜜,实为女人楷模,人生赢家。她究其一生,志向深远。充分演释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什么是终生学习,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人生乐章!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渡此生。

╭(╯4╰)╮

读完此书,我沉思其中:

1,优秀的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人生成长弥足珍贵。

家庭治疗大师韦特格曾经说过:“这世上并无独立的人,我们人人都像电脑一样,被自己出生的家庭编好了程序,然后按钮强行。”

人的一生,不论是身份、地位,还是性格都可以改变,唯一不能改变的是我们出生的家庭,我们与之血脉相连的家庭。

现代心理学不断强调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应该说,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人,这样思考、这样说话、这样行走于人世间,其实都是源于原生家庭对我们不可忽视的影响。

心理学家阿尔佛雷德·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幸福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是快乐,阳光,不幸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童年是一地鸡毛,是要用一生去冶愈的童年。

目前国内外家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人父母的宝妈宝爸竭尽所能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他(她)们不惜钱财买学区房,上各种特长班。但是独生子女感情脆弱抗压抗失败挫折感减弱,似温室花朵,稍不如意,跳楼自杀出走的惨剧时有发生,虐童事件频发更令人扼腕痛惜。

因此笔者认为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是做人根本,勤劳善良朴实本性,自强自立坚韌的品格,让孩子们活的温暖长的阳光,这些将会让孩子受用终生!

在家庭中的婚姻关系和地位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导向。父母在家庭中不能做甩手掌柜,放任自流,更不能独断专行,凡事说了算,以老子自居。有人提出百分论,即父母在家庭中话语权占51%,子女占49%。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父母既有主导权,子女也有发言权。大事做主,小事放手,家庭关系宽松又和谐。

但这样的原生家庭要求父母必须相亲相爱,互相关心尊重,并要不断学习,共同成长,从而形成良好健康的婚姻关系。只有这样的父母,才能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和力量。

否则家庭成员各行其事,一盘散沙如热锅上的蚂蚁,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就是一种煎熬和痛苦。这样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不会有幸福的人生。

2,女人当自强

充和虽是女子,但志向高远。虽人生坎坷,历经磨难,但为发扬和传播中国昆曲事业呕心历血,一生学习,契之不舍。

学习能力于每个人,只有开始,没有终止。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许多人至此万念俱灰,只是机械地活在每一天。

然而充和百岁之年仍活跃在人生舞台,人生画卷还在绵绵伸展。

生命的魅力既要有长度,更要有丰滿的厚度。人至夕阳也灿烂,关键在于心态是否年轻。

初读此书因插图,诗作等影印件较多而颇觉困惑,甚至中途想放弃。但坚持读下去,方品个中甘饴,实为不可多得的传记。

作者王道为写好此书,力求严谨真实,付出巨大劳动和努力,乃至大病一场。

本书整体设计淡雅古朴,书中译注无数,与充和相关影像,书法,诗词,及至昆曲演出资料等丰富多彩。他让读者在读书过程中,知其人明其事,力尽原汁原味,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主人公张充和传奇人生。这种务实求真的著书精神令人钦佩,值得学习。

此书对人生成长,对发扬继承中国古文化昆曲事业必将起到推动和学习作用,值得一读!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张充和的美,永记心间!

一生知己的文案(一生充和书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