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盈/止损”可是投资里的永恒话题,毕竟一个可以让自己赚钱,一个可以让自己少亏钱,甚至还有这么一句话,那就是“高位不止盈,投资等于0”。

合理止盈才能让我们将收益落袋为安,可是,近两年市场一直在持续震荡,既有阶段性高点,也有阶段性低点,我们该如何判断“止盈位置”呢?

01 “阶段性高位”止盈,收益会增加多少?

以近来的市场走势为例,7月底市场开始下跌回调,虽然我们用“后视镜”来看,市场已经迅速修复并反弹回去了,但在当时肯定有不少人后悔自己没早点止盈。

止盈最高境界(止盈这件事什么时候做最好)(1)

那么,在一个阶段性的高点,我们到底该不该止盈呢?我们不妨通过历史数据回测来回答这个问题。

以沪深300ETF的走势为回测数据,选取2019-2021年春节这一波阶段性的爬坡行情,分别有2019年4月、2020年1月、2020年3月三个“阶段性高点”,不同操作之下,我们的收益会有什么差别?

止盈最高境界(止盈这件事什么时候做最好)(2)

第一种情况:不止盈,一路拿到底

行情的最低点是2019年1月3日,这天沪深300ETF的净值是2.833;行情最高点是2021年2月10日,这天沪深300ETF的净值是5.718。 如果在最低点买入,最高点卖出,总收益为101.82%, 年化收益是39.37%。

第二种情况:阶段性止盈

假如我们刚好能在每次“阶段性高点”时候止盈,跌到最低点后再接回来,收益就会明显大增。同时,止盈的仓位越高,效果越好,当全部仓位都在阶段性高点止盈,再满仓在最低点买入,总收益能提高到218.79%,收益翻倍。

02 “阶段性止盈”,怎样才是正确姿势?

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并非让大家复制这种“低买高卖”的操作,毕竟这样精准的预判,即便是神仙也难以做到。

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人在考虑什么时候止盈时,都会参考估值这个指标,就是常说的“估值止盈法”。

比如买入的某个板块已经涨了很久,很多人就会开始考虑止盈,背后的逻辑就是“这个板块的估值已经过高”。在这种逻辑的驱动下,很多人都会在市场估值低位时重仓,并随着市场估值上涨而逐步减仓。

但是,这种操作也并不一定会带来更高的收益,核心原因并非是我们进行了止盈,而是我们在市场高估后快速降低仓位,后面就不一定能以同样低的价格再买回同样的份额。

这个原理跟我们试图躲开市场的大跌,却同样会错过市场的大涨是相似的,因此,除非我们能在阶段性止盈后,也能在更低的位置接回同样的份额,否则阶段性止盈不一定能跑赢长期持有。

不过,虽然收益不一定能跑得赢,但从投资心理来看,率先“落袋为安”往往能提高我们的投资体验。所以,从“舒心”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考虑将预期收益作为我们的止盈指标,也就是常说的“目标收益法”。

我们先看这样一组数据,在任意一天买入沪深300指数,持有不同时间的平均年化收益如下图,持有6年以上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便基本维持在5.5%左右。

止盈最高境界(止盈这件事什么时候做最好)(3)

参考不同持有时间的收益情况,我们也可以将这个作为长期持有基金的“止盈指标”:持有1年,可以预期20%的年化收益,如果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可以把这个预期放的更高一些;如此类推,持有6年以上,年化收益率达到8%左右就可以考虑止盈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于数据推算出来的建议,在实际投资中,我们的止盈目标会跟我们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占用时间、实际市场情况紧密相关,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调整。

当然,如果遇上大牛市的话,短期低买高卖的超额收益或许比不上一直持有。跟“估值止盈法”一样,“目标收益法”也可能会出现频繁操作不如“躺平”这样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止盈方法,我们都更建议大家“分批止盈”,比如盈利达到15%,减仓50%;达到 25%,全部清仓。如果是长期定投的产品,我可能通过年化率来设置止盈点。

03 并非所有基金都需要“止盈”

基金是否需要止盈,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或假设,那就是,如果不及时止盈,可能会由于后期的快速下跌导致收益回吐。

对于偏债类基金来说,由于其净值波动较小,即使出现短暂的回调,长期也会逐步修复。基于这个特性,如非特殊情况,一般固收类产品都不太需要进行波动的止盈/止损,长期持有的投资体验可能会更佳。

而权益类基金的波动相对较大,也就更适宜采取一定的止盈策略。

止盈最高境界(止盈这件事什么时候做最好)(4)

虽然,基金的止盈方法有很多,可若没有得到落实,终究不过是纸上谈兵。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能够执行的止盈方法尤为重要,将“马拉松”转换为“接力赛”,我们就能拥抱旅途中的每一个“小确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