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1)

今天的我们在看《边城》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虚无感,因为作者笔下描绘的世界,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存在的,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不存在却是人人心里所向往的宁静世界。

沈从文生活的世界距离《边城》生活也很远,他写这部小说是给城市人看的,他觉得城市人都“失血”,这种意识在他的湘西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体现的方式通常是夸大湘西环境的恐怖色彩,比如,在《夜》里,写巫师的妻子和另外一个男人好了,最后惨死,两个人被 一根巨大的竹签从背后穿过,钉在了一起,这是一个血腥的故事,也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其中不乏野蛮意识。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2)

作者通过夸大湘西农村那种非现代的、野蛮粗暴的“血腥”因素,来试图冲击城市人所建立起来的审美文化,从而体现生命的另一种意识,用沈从文的话来说就是“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

那么沈从文怎么突然在《边城》里完全转换了一种方式,有人说,因为他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人生处于上升期,从乡下人转变成绅士,当了大学教授,又是新婚燕尔,他的人生都到达了一个美满的状态,于是写出了最美的作品。也有人说,他是在都市中感到了厌倦和疲惫,才去想象一个美的世界来表达内心的追求。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3)

沈从文本人自己的解释是:我要的,已经得到了。名誉地位,友谊爱情,证实了自己的存在,但是他还有另外一种幻想,希望可以到达一个充满传奇的世界,他说他要创造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关的诗。他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书写爱情,写那种与他的生活完全不相干,但又与他的过去情感十分相似的牧歌,这样他的生命才能得到一种平静。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4)

于是,我们看到的《边城》里,没有“血腥”与恐怖,那种横亘在沈从文心中,一直用来对抗现代城市之间的野蛮张力消失了,转而取代的是一种被都市和主流文化所接纳的湘西世界,或许在那时,沈从文就意识到都市人需要一个寄托内心向往的理想空间,也或许《边城》的世界实际上是他本人生活中追求的一种中间状态。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5)

理解《边城》,探索沈从文的精神世界,小说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1949年,沈从文曾发生过精神危机,在他的笔记中,提到过三个女性,一个是丁玲,一个是张兆和,还有一个就是翠翠。在《从文家书》中有载,他曾动情的呼唤过翠翠,“翠翠,你是在一零四的小房间中酣睡,还是在杜鹃声中想起我,在我死去以后还想起我?”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6)

翠翠是一个超现实的存在,不同于张兆和和丁玲,她是沈从文梦幻般的想象,也是一种理想。在沈从文的笔下,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皮肤黑黑的,眼中只有青山,绿水,故眼眸清明如水晶。她是自然的精灵,天真活泼,如一只小兽物,她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看上去似乎和“人事”没有关系。沈从文在她的身上找到了“纯粹”。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7)

这种自然的纯粹摆脱了物质世界的困扰,但却没有摆脱来自精神世界的纠缠。翠翠拥有美好的人性,但却没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她的人生处在过去母亲的悲剧阴影之下,又陷入眼前自己的爱情困境当中,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之间,她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独自慌乱和恐惧。

无情的命运之神先是捉弄了她的母亲,如今又跑来捉弄她了。来提亲的是哥哥,她爱的人却是弟弟。翠翠、天保、傩送、爷爷,每个人都处在一个悲剧的阴影之下,作品之中处处在散发着哲学的追问,“生存还是死亡?”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8)

这让我们从桃源的情绪中猛然惊醒,原来在一个美好的世界里,在一些美好的人所组成的与自然相亲和的世界里,人类依然要面对困境的纠缠。

翠翠是一种生命的现象,一种本能的和自然融合为一的气质,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功利是非,与自然融为一体,是一个纯净透明的世界。在现实生活当中,沈从文得到了一切他所能拥有的东西,但在他的内心中还有一个超越世俗的更高追求,那就是“翠翠”。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9)

翠翠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她没有过失,她是一个浑然未开的自然生命,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性使然,但却在过程中遇到了人为的机巧。在自然和人为的冲突背后蕴涵着沈从文的两种审美理想的冲突,即一种自然的美,另一种人为的美。自然的美是绿水青山,不需要人去加工,但人并不能一味的局限于自然的东西,人需要创造一种美来满足自己。

沈从文边城翠翠(沈从文在呓语中呼喊着翠翠)(10)

沈从文在翠翠身上,尽可能地向自然靠近,但最终也无法做到完全的自然美,因为艺术本身无法摆脱人为的雕饰。他本人说,他的主意并不在于引导读者去桃源旅行,而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到一个小城中,被几个愚夫俗子,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得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 如其分的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