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也压不住内心的伤痛和无奈(下班后一句话都不想说)(1)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1901/2000词条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3158天

在《1滴眼泪8000个理由,你的情绪粒度有多高?》中,精读君提到情绪粒度,意思是: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能力颗粒度。

高情绪粒度人,情绪识别能力强,能够用具体情绪词汇,来标记自己所经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感受;低情绪粒度人,不能准确知道自己经历什么,总是用笼统词汇来表达。

无法识别,就无法管理。例如,低情绪粒度人,可能都区分不出几种悲伤,搞不清楚自己是否悲伤,伤的又是什么心,自然无法走出悲伤情绪。

类似的,大家都知道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却可能无法识别情绪劳动,也就无法评估情绪劳动负荷有多大,产生哪些负面影响,又要如何去应对。

什么是情绪劳动?劳动负荷如何调整?关于这些问题,读友们可以参考精读君通识词典词条《972:情绪劳动》。全文附后,期待你能读有所得。

精读君


《972:情绪劳动》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承担风险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作家周腓力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经过街边一家服装店,看到有位老先生靠在店门口,躺在摇椅上悠哉地晒太阳。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大大咧咧的“闲人”,就是服装店老板。而店里忙进忙出的,是他的老婆和两个女儿。

作家很羡慕,说:“老先生,您可真有福气,老婆、小孩都这么能干,您啥都不用做,就可以在这儿晒着太阳享清福。”

谁知,老先生听完,不以为然地摇摇头,神秘地说:“你觉得我什么都没做?不对。其实我正在做一件最重要的工作。”

作家惊讶地问:“什么工作?”老先生神色一变,严肃地回答:“我在承担风险。”

这个回答乍看只是玩笑,但是仔细想想,其实也有几分道理。别看是一家小小服装店,开在哪里,怎样装修,进什么货品,如何摆放,雇什么样的人,如何管理,稍微一想,就有无数让人头疼细节。

所有这些都是选择,而只要做选择,就一定要承担相应风险。所以,在路人看来,老板只是在晒太阳。但在老板心里,店里生意运营得怎么样,完全是他这一系列选择结果。

上班也压不住内心的伤痛和无奈(下班后一句话都不想说)(2)

Q1:什么是情绪劳动?

A:

1、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由美国社会学家阿莉·罗素·霍克希德提出,指的是:

在工作时展现某种特定情绪以达到职位工作目标的劳动形式

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员工,为了满足工作目标,需要付出不同类型情绪劳动。

例如,空姐要付出“热情”,护士要付出“关心”,医生要付出“冷静”,殡葬从业人员要付出“悲伤”,客服要付出“耐心”……

即便员工当时情绪并不是这种状态,但为了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也要采取行动,调整自己行为表达,甚至是内在情绪感受。

例如,读友们有时候会发现,有些服务人员脸都已经微笑僵了,从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情绪劳动的工作量。

2、劳动有很多种类型

劳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例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在各种类型劳动中,有些劳动类型相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我们所忽略。

例如,前置思考中,作家看到老板没做什么体力劳动,羡慕老板很悠闲,却忽略老板正在进行“风险劳动”,承担经营风险。

不独作家有这种认知误区,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风险劳动存在。

例如,不少上班族觉得,自己打卡上班、加班熬夜,每天工作很辛苦,而老板却能自由安排上班时间,似乎“躺着”就把钱赚了。

上班族付出和收益相对明确,风险可控,不愿意做就可以跳槽。但老板却不能,已经购买的设备,已经租下的场地,已经经营的业务,都是沉没成本,不是想不做就能不做,想脱手也需要较长时间。

在这种情境下,老板虽然可能获得更多利润,但也承担比上班族更大风险,很有可能亏损。事实上,公司亏损倒闭概率,其实相当大。

不难理解,老板在承担风险,应对不确定性时,也要耗费大量心力,进行风险劳动。

各种类型劳动,并不适合直接比较。但至少,我们需要知道,不同人在进行不同类型劳动,在比较辛不辛苦时,可以换位思考,自己愿不愿意承担对方这种类型劳动。

类似的,情绪劳动也容易被我们所忽略。一旦忽略,就难以准确判断自己或者别人情绪劳动负荷是否过载,又要如何调整。今天的词条,精读君简介情绪劳动,供读友们参考。

上班也压不住内心的伤痛和无奈(下班后一句话都不想说)(3)

Q2:怎样理解情绪劳动?

A:

1、识别情绪劳动

当我们了解情绪劳动概念后,就可以有意识观察自身以及别人情绪劳动状况,以及所运用情绪劳动策略,进而再去评估情绪劳动负荷高低。

一旦启动观察,我们就可能发现类似如下情绪劳动,工作量还不小。

例如,创意人员面对“不懂装懂、不尊重专业”客户,要付出“诲人不倦情绪劳动”。

例如,下属面对“因为心情不好变得粗暴无礼”上司,要付出“委曲求全情绪劳动”。

例如,员工面对“拿腔拿调、不愿配合工作”同事,也要付出“虚与委蛇情绪劳动”。

研究“情绪劳动”的社会学家格隆布和特夫斯,把情绪分解成两个维度:你的真实心情如何,这叫情绪感受;你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样的,这叫情绪表达。

他们认为,一个人“情绪表达”和“情绪感受”差别越大,付出“情绪劳动”工作量也越大。

例如,明明经历一段刻骨铭心失恋,你硬装没心没肺,这是在改变“情绪表达”,一个月下来,所积累“情绪劳动”会把你彻底透支,让你感到身心俱疲,精神崩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当事人情绪劳动工作量大,虽然在情绪表达上做克制,但由于负性情绪不能正常宣泄,仍然会带着隐性情绪

这种不良隐性情绪,仍然会不知不觉影响当事人对协作者和客户的态度,进而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在进行情绪劳动时,当事人通常会采用以下3种策略:

第一种是表层调节,意即:装装样子,外在表现出所需要情绪,而不触及深层感受。

第二种是深层调节,意即:不仅调整外在行为,还调整内心感受,以满足岗位要求。

第三种是自然调节,意即:不需要在认知、情绪上调节,自然地表现出所体验情绪。

不同人会采取不同调整策略,情绪劳动工作量也不同。

自然调节,通常是当事人对工作感兴趣,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接近一致,情绪劳动工作量较小,最为自然。

表层调节,当事人将内心感受和外在表达分离,作伪装,情绪劳动工作量不大,但别人可能会感受到虚假。

深层调节,当事人追求情绪感受和表达趋于一致,别人会感受到努力,但如果勉强,情绪劳动工作量较大。

精读君要提醒的是,不同岗位,情绪劳动工作量不同。不同人格的人,适应不同情绪劳动能力,也不相同。

例如,从内外向来看,相对内向的人,如果工作中要进行大量沟通工作,情绪劳动工作量大,而能力上不太适应,就很容易造成情绪劳动负荷过大。

因此,在进行岗位选择时,情绪劳动类型以及工作量,要作为决策变量予以考虑。

例如,一个技术工程师,如果在付出耐心情绪劳动上能力较高,能够持续与非技术人员沟通,直到对方听懂,就比不擅长技术工程师,更胜任跨部门协作。

对于后者而言,专注于技术上提升,减少跨部门协作情绪劳动量,让更擅长技术工程师协助自己完成,更能发挥自己优势和能力,提升自己价值。

但即便是自己感兴趣工作,可以采用自然调节情绪劳动策略,也要注意避免情绪劳动量过载。

2、评估劳动负荷

当观察自身或者别人情绪劳动后,读友们可能会发现不少情绪劳动负荷过大现象。

比如说,有些人会感到,每天上班都是坐着,为什么还是这么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情绪劳动工作量过大。

例如,一名呼叫中心客服,看起来工作很简单,每天接听电话,基本上照本宣科,按公司规定好的标准作业程序走。

但由于客服中心所处理电话,有相当比例是客户投诉和抱怨,这时候还要保持热情、耐心,尽量安抚好客户,并采取针对性沟通策略,情绪劳动工作量很大。尤其是碰到一些素质不高客户,还要以礼相待,情绪劳动强度更大。

如此一来,一天如果多应对几位素质不高用户,当事人就很容易感到精疲力竭。

诸如此类,如果情绪劳动工作量一直过载,当事人工作状态就会下滑,消极怠工,很容易产生撂担子不干想法。

可惜的是,很多组织对于员工情绪劳动工作量理解不深刻,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最后往往就会出现组织生产力水平下降、员工离职率高现象。

例如,美国管理协会发现,自从2014年开始,员工消极怠工以及裸辞比例,逐步上升。

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节奏加快,情绪劳动工作量在增加,同时传统改善情绪方法正在失效,一正一反,最后影响到组织正常运转和员工稳定性。

例如,加薪、主管赞美和肯定,改善情绪效果有限,随着时间推移,边际效用递减,往往只有短期效果。

因此,当发现自己或者别人时常觉得心累,很想脱离工作时,就要警醒,可能是情绪劳动负荷过大所引起。

如果无法准确判断,可以拿一周时间,对情绪劳动做个记录,看看情绪劳动强度、总量等是否负荷过大。

上班也压不住内心的伤痛和无奈(下班后一句话都不想说)(4)

3、管理情绪资源

传统改善情绪方法失效,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没有把情绪看成是资源。

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例如客服应对投诉,不仅要依靠专业知识,还要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就需要调动我们自身情绪,让自身生理和心理状态准备好。

读友们回顾资源概念,就会知道,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总称。情绪同样也是一种资源。

采用资源视角来看待情绪,就不会以为情绪仅仅是感受,产生波动,只需要平复,而是要统筹思考资源的消耗和补充。

进行情绪劳动,是消耗情绪资源;如果情绪劳动量过大,情绪资源就会耗竭,出现一系列负面问题。

例如,一个人擅长交际,但工作结束、晚上和朋友聚餐时,却变得一句话都不想说,好像白天工作已经掏空身体,这就是情绪资源发生耗竭。

此时不想说话,缘于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一旦情绪资源快速损耗,接近耗竭,我们潜意识就会进行自我保护,停止情绪劳动,表现出来就是不想说话、想怠工、想休假、想裸辞。

了解上述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就不难理解,加薪和表扬效果之所以不够好,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情绪资源过度消耗问题。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例如,减少对坚强误解,寻求合理情绪宣泄,加强与非正式群体沟通,寻求心理支持。

例如,简化自己决策,少调用情绪资源,扎克伯格等人同款衣服买多件,能少花心力。

例如,提高睡商,运用褪黑素工作法,培养运动习惯,做好精力管理,促进资源补充。

对于组织而言,至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例如,培养直率沟通文化。包括减少层级架构,提高平等性,鼓励员工表达异议等。

例如,设置免打扰隔间办公室,提高开会计划性以及交流有效性,减少低质量沟通。

例如,设置开放日让员工家人更了解员工工作,提升员工亲密关系质量,增加支持。

以上措施仅是示例,并没有穷举。管理情绪资源,抽象起来是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情绪劳动,尤其是不必要情绪劳动;二是补充情绪资源,可持续使用情绪资源,避免耗竭。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注意提高识别能力。

情绪劳动隐性,但显著影响生产力。有一个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1%,客户满意度可以提高2%。减少情绪劳动,补充情绪资源,能够有效提高员工满意度,最终也会体现在组织业绩上。

后置思考:

①你的情绪劳动负荷多高?主要采用哪种策略?

②可持续使用情绪资源,你有什么心得和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