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书画(姜艳艺术人生锡韵流芳)(1)

姜艳

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一部好的剧应根植在老百姓心里,滋养心灵。能够歌颂励志,奋发图强,弘扬真善美,这才是锡剧的生命力所在。”

打底色、画腮红、挑眉眼、上口红,完成面部“上彩”;

吊眉、贴片子、梳大头、戴头面……镜子中,一个俊俏的花旦“巧笑倩兮”。

姜艳披上水衣,莲步轻移,手提裙摆走上舞台。

舞台上,她是至情至性的大家闺秀陈翠娥,是身手矫捷的地下党员江雨花,也是乡村振兴带头人洪燕。

舞台下,她是锡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是南京市锡剧团副团长,也是著名锡剧“姚派”艺术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代表性传承人姚澄先生的关门弟子。

从事锡剧艺术三十年,姜艳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锡剧“薪火相传”,“我把爱洒向舞台,希望用我的真情,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湖一枝梅的‘锡韵姚派’在古都金陵绽放。”姜艳说。

△姜艳

一曲《玉蜻蜓》,唱了三十年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

正如当下年轻人爱听流行音乐一样,锡剧,是一代人特有的记忆。

“那个时候,田埂头的广播里都会播放锡剧,家家户户端起板凳竹椅,在家门口就能听大戏。”1985年,刚刚6岁的姜艳,在广播里听到了《玉蜻蜓》,便爱上了锡剧。

为了满足姜艳的这个小爱好,爷爷敲起了扬琴、爸爸拉起了二胡、妈妈当上了姜艳的启蒙老师。“那时爸妈经常带我参加各种演出、比赛,获得了不少荣誉,小时候开口一唱,那甜美略带稚嫩的唱腔立刻博得大家阵阵的掌声。”姜艳回忆起往事,眉眼间带着笑,“我第一次参加比赛,唱的就是《玉蜻蜓》。”

没想到,一唱,就是三十年。

1992年,姜艳考入江苏省戏剧学校锡剧表演专业,从此走上了锡剧科班的学习道路。

科班的学习是非常辛苦的,从“唱念做打”到“手眼身法步”,每一部分都需要辛勤的练习。

“学戏就是要‘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一大早起来,踢腿都能踢到‘死去活来’。”唱念课、身段课、形把课、毯子课……对那时候的姜艳来说,练习下腰、劈叉、跑圆场、翻跟头到肌肉拉伤,都是家常便饭。

姜艳的苦功没有白费,到了16岁,她第一次登台,演出《游庵定情》(《玉蜻蜓》中的一折),嗓音甜润、毫不怯场,谢幕时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姜艳书画(姜艳艺术人生锡韵流芳)(2)

△姜艳饰演《玉蜻蜓》中的王志贞

“孩子,你很有天赋。”透过化妆镜,姜艳看见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姚澄先生正站在她身后。

姚澄先生满眼微笑,对姜艳说:“以后想学戏,就来找我。”

锲而不舍,成就锡剧“姚派”传承人

1997年,姜艳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后,来到了姚澄先生任职的江苏省锡剧团。

看着剧团门口的两棵梧桐树,树干粗壮,枝叶像擎天的巨手托住天空,姜艳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刚到剧团,姜艳一边跑龙套,一边跟前辈学习。她在台下学,在后台学,扯着册幕学,“跑丫鬟”站在台边学……在不断的学习中,姜艳将所学所见融会贯通,逐渐获得了上台主演的机会。

姜艳书画(姜艳艺术人生锡韵流芳)(3)

△姜艳饰演《珍珠塔》中的陈翠娥

2003年,江苏省锡剧团复排大型传统经典锡剧《玉蜻蜓》,姜艳扮演王志贞,由姚澄先生亲自指导。最终,《玉蜻蜓》成功上演,让姜艳在一众青年演员中脱颖而出。

2005年,在姚澄先生的80岁大寿上,姜艳再次唱起了《玉蜻蜓》,得到了戏曲各界专家和锡剧“姚派”弟子们的认可。

在姚澄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亲授下,姜艳的表演日趋成熟,姚澄先生也被姜艳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所打动,决定收下这个学生。

2015年,姜艳正式拜入姚澄先生门下,成为姚澄老师的关门弟子、锡剧“姚派”传承人。

姜艳书画(姜艳艺术人生锡韵流芳)(4)

△拜师现场

姚澄先生不仅仅在锡剧的身段、唱腔上不遗余力地教导姜艳,更是帮助她走出了更宽广的戏路。

在锡剧《双珠凤》这出戏中,姜艳将姚先生的教导融入演出,不但应工青衣,更是兼演花旦及反串小生,对于角色和剧本的了解也愈发深厚。

奖项也随之而来,姜艳领衔主演的大型锡剧现代戏《红色恋人》荣获江苏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主演大型现代戏《桃花村》荣获江苏省文旅厅新剧目展演“优秀表演奖”;主演大型现代戏《工会主席》荣获第三十一届世界戏剧节“创新剧目奖”。同时也荣获了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年文化人才、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的称号。

如今,姜艳也带起了自己的学生,“服饰在变,音效在变,舞台在变,锡剧的‘老腔老调’不能变。”姜艳说,“戏曲是尊奉传统的艺术,唯有固本才能求新。”

姜艳书画(姜艳艺术人生锡韵流芳)(5)

△姜艳(右)与学生

传统锡剧,与时代同行

锡剧是江南文化中一笔珍贵财富,值得更多人了解和欣赏。

“它的归宿不能只是历史陈列馆,而是应该与时代同行,书写崭新的故事。”姜艳说。

2019年,姜艳参演了南京市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京解放70周年、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而重点打造的舞台精品《雨花谣》。

舞台上,姜艳演绎的中共地下党员江雨花与游击队长郝刚并肩作战,上演了一出“争夺江防图”的故事。“这个角色属于‘文戏武唱’。”姜艳说。

接到角色后,姜艳重新拾起了“四功五法”,跟着剧团里的年轻人一起压腿、下腰、劈叉……一天不落。

练好外功的同时,姜艳反复研读剧本,让自己走入江雨花的内心世界。

“锡剧的舞台,不单是一束绚丽的灯光、一场华美的表演,应该更多地承载文化的力量、城市的记忆。”姜艳说。

姜艳书画(姜艳艺术人生锡韵流芳)(6)

△姜艳在《雨花谣》中饰演江雨花

2020年,姜艳出任南京市锡剧团的副团长,作为南京市唯一的国有锡剧剧团,姜艳带领着团队不断创新,创作出了锡剧《石塘燕归来》《候选公公》《桃子熟了》“乡村振兴三部曲”。其中,锡剧《候选公公》在2021年荣获江苏省第五届“文华奖”优秀节目奖。

“南京的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文艺作品来讲述,我带领团队将南京市江宁区石塘村‘乡村振兴’的故事,以全新的‘锡剧小戏’形式创排,讲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在田间地头演给老百姓看。”姜艳说,“一部好的剧应根植在老百姓心里,滋养心灵,能够歌颂励志,奋发图强,弘扬真善美,这才是锡剧的生命力所在。”

姜艳书画(姜艳艺术人生锡韵流芳)(7)

△姜艳在《石塘燕归来》中饰演洪燕

除了在精品小戏上的创新,姜艳又在戏曲和戏歌的基础上,以歌曲的形式,推出一批现实题材的文艺音乐作品,如《青春献给祖国》《志愿红》《滚烫的爱》《小康小康》《永远跟党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长江,我亲爱的母亲》等。

她把祖国壮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唱进了歌里,也把这些作品带到了遥远的西藏。

姜艳书画(姜艳艺术人生锡韵流芳)(8)

△2021年,姜艳参加“苏拉一家亲 共圆复兴梦”——惠民演出暨文化交流活动

对锡剧艺术来说,人才是根本,观众是基础。立足现实基础,姜艳正在努力探索着。

“将文化植入校园,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锡剧。”在姜艳来看,南京是一座教育大城,姜艳希望将锡剧带入课堂,让锡剧吸收更多的新观众。

时光不歇、生活不止,传统锡剧,在姜艳等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中,正不断闪耀着灿烂与辉煌。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丨祁 绩 陈顺南(实习生)

编辑丨芮天舒

视频丨周 韬

美编丨鲜曼青

校对丨熊向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