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白汝博

远望州城,隐没在群村之中,近看,又似乎是群村之一。立足于堤坡之上望去,若海上一仙岛。波光水影,烟云缥缈,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州宅民舍,掩映在城堞、亭台、楼阁之间,走下堤坡,有通往城池小径,径两侧是明静的水面,鸥翔鱼踊,荷花芳馥。城内四门四关,老槐荫路,市廛(集市)守舍,井然有序。州署衙座北朝南,正对南大街是牌坊,牌坊后是高大的影壁,影壁上刻着海涛浮日图纹,影壁后才是衙属大门, 廓形瓦顶,窄而高,券形门洞的上面两旁各开一圆形 窗,门墙向东南、西南斜出,形成八字墙,墙两端各有石狮一尊。步入署衙大门,依次是仪门、大堂、二堂、内宅、最后是高大的避暑楼(清末改为大仙楼,是供奉狐仙用的,夜间燃灯如昼)。以上为衙属中路;东路依次是财神庙、仓廒、福德祠、东科房、马王庙、库楼、廨舍、班房、水井;西路依次为判署、监狱、西科房、吏目属、廨舍、班房。从正面观署衙外貌,颇似一座三进大殿寺院或道观,但内部却是法繁刑严,阴森可怖的阎罗殿。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所贯用的“道表法里”的政治思想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

在西堤圏西官道口的北侧有一个狐仙洞,板门矮墙的小院内,北舍为庙堂式,堂内迎门置一供桌,桌的有洞,洞穴深远莫测,相传直抵京师。有位白发老人掌管钥匙,负责庙里香火和看守。北堤圈外大官道的西侧,有一东西长、南北宽的大土阜,土阜之东端(也就是靠近官道的一端),也有一洞,名曰:狐仙洞,洞门座西朝东,门内有供桌,桌上有香炉,洞内壁上悬挂着“有求必应”的匾额。笔者曾见某书云,狐仙洞清朝始之,然不知缘何而起。

孔子学官,也叫文庙、孔庙,州民尊称为圣殿。位于东大街路北(今财政局家属院)。门前有牌坊,进门为泮池,池上横跨状元桥,旁有古柏,繁茂苍郁,大殿宏敞。西厢是七十二贤室,为明代所建,毁于一九六七年文化大革命。

所谓“卧牛城”,老聃(老子)骑青牛也;“午马城”,战马嘶鸣,飞扬跋扈也。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州(指深州)介瀛(即河间)、冀(冀县)、真(即正定)之间,谓四通八达之郊也。守则难济,动则有功。……”深州城的建造者们,主要就是根据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设计的。可以说深州城是一座文武兼备、兵农合一的城堡。然而在它方形的城坊之外,围以环形的隍池看,又俨然象一座“辟雍”(即学宫)(辟雍:旧时天子称大学为辟雍。又《明堂月令论》:辟雍之名,乃取其四面周水,圆如璧)。它继承了先秦以来历代建筑艺术的经验并予以发展,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应予以认真研究,作为现代城市建筑的借鉴。

客家艺术建筑设计图(深州古城建筑艺术)(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