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地名记杨建良,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元氏县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元氏县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元氏地名记)

元氏县名胜古迹风土人情

元氏地名记

杨建良

日前,在本县闻人崔竹元处得见《常山贞石志》一书复印本,偶尔翻阅,爱不释手,进而拿去翻印一本。虽仅一册,未窥全豹,已知本县贞石,所在不少。近有机缘,2019年5月26日,谋得全书(复印本)。作者沈涛之博览群书,扎实根底,跃然纸上。而常山地区文物面目,得以展示,得以存世。并可温故知新,考订历史,本文试图以此为据,考察部分村名地名载记。

《元氏县志.崇祯志》载,元氏县乡四:东曰仁徳乡,南曰神岩乡,西曰龙泉乡,北曰永泰乡。社:ニ十一。此后,县志乡社,有籍可査,此处不记。

《常山贞石志》载,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氏县重修庙学记》碑阴有:

神岩乡,龙泉多,仁孝乡,仁德乡,在城坊等字样。据此可推测元代元氏县乡社设置,对照县志可以考察乡社之沿革脉络。

下面考察一些村庄记载。

毛遗。一个碑,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氏县建福院记》,有大元国真定府上乡毛遗村建福院记字样,据此元代有上乡,毛遗。

査《河北省村镇辞典》毛遗:相传燕王扫北时,这里只剩下一户毛姓人家,以一毛之遗而得名。对比可见后者记载不确。

吴村。宋宣和六年(1124年),《石香炉题记》,有真定府元氏县甘泉乡吴村元建庙六十余年到今合村人供讫做造石炉一坐永为供养。出现宋代甘泉乡,吴村。

《河北省村镇辞典》,吴村,据传,过去,因吴姓人家居多而得名,沿用至今。村西一座开业寺,建于北魏时代,原有两塔,塔所在地乃李微伯旧宅。

东韩台。北白楼。北程。金贞元二年(1154年)《崔皐等造石香炉记》,有真定府元氏县东韩台村…内文有北白楼,北程村等字样。

《河北省村镇辞典》东韩台,据清乾隆《元氏县志》载:在县南三里泜水之阳,有土阜连亘不绝,相传韩信攻赵时屯兵于此,今有韩台,后发展为两村。

《村镇》北白楼,相传,此村早年北街称白家街,街中有楼,故以此改名叫北白楼。村中凝禅寺建于东魏元像二年。

《村镇》北程,相传,唐明皇出游在此下辇步行一程,故名程村,后简化为呈村,村大分治,位北名北程。

赵同。金大定四年(1164年)《赵同村福祥院尚书礼部牒记》有,真定府元氏县龙泉乡赵同村字样。据此金代有龙泉乡,赵同村。

《村镇辞典》赵同。

龙正村。金大定十三年(1173)《洪福院尚书礼部牒记并重修洪福院记》有元氏县屯里村,内文有龙正村字样。屯里村无考。

《村镇》龙正,相传,此村地势低洼,每逢雨季,潴龙河暴涨,河水从村中流过,势如蛟龙,民寓意免除水患,取名龙正。

南左。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龙泉院尚书礼部牒并记》有封龙山阳南左村龙泉院记。

《村镇》南佐,相传,东汉光武帝北击尤来大枪,曾在石榴寨驻扎,时山下有南北辅佐之功。因此,南村被称南佐。

南关。元至元三十一年,《元氏县重建土地堂并石香炉记幢》,有元氏县南关重建士地堂并石香炉记。

《村镇》,南关,因地处县城南门外,故名南关。

墨池。元至正三年,《元氏县重修佛堂院记》,有维大元国山东河北西路真定府元氏县龙泉乡墨池佛堂院记。元代有龙泉乡,墨池。

《村镇》墨池,此村旧址东西南头南伸,中部南凹北凸,形似观台,故按地形取名墨池村。村中有一座佛堂寺建于元代至正三年。

苗庄。西杜。金大安三年《开化寺罗汉院重修前殿记》,有本县苗家庄,西社村。

苗家庄疑为苗庄,西社村疑为西杜村笔误。另一碑,大德元年《重修神应王庙记》,有苗庄晚学陈绚礼书字样。

《村镇》苗庄,相传,宋朝一姓苗的少数民族建村于此,取名苗庄。现苗姓已绝,仍沿用此名至今。

《村镇》西杜,东西南北四杜曾为一村,以遍地生长杜梨数树而得名。后分居四处,其居西,故称西杜。

董堡。金贞元元年(1153年),《开化寺僧文海舍利塔铭》,有真定府元氏董安保人字样,疑此为董堡村。

《村镇》董堡,相传董姓人家先到此定居,后发展成一个村,遂称董堡,沿用至今现为元氏县行政大村之一。

苏庄。元氏县汉碑《白石神君碑》碑阴《重修都翁记》有,左村苏家庄等字样。根据落款有真定府、都维那等考据,真定府出现最早在五代时期,都维那北魏置因此碑阴刻字应该不早于五代时期。当然,左村、苏家庄村名出现可能早于这个年代。

据县有关文史专家说,碑阴文字是唐代刻字。准此,苏家庄,左村唐代已经立村。

此外尚有不能确定的村庄名字,如:

1,金大安二年《胜公法师塔铭(鹿泉)》,内文有迺真定府元氏县神岩乡西括璧村人字样。

2,金大定十三年,《洪福院尚书礼部牒记并重修洪福院记》,有元氏县神岩乡屯里村字样。

西括璧,屯里村这两个村无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