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山区冷水鱼养殖模式和技术探析

基金项目:甘肃渔业资源创新利用及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GARS-TSYZ-1)

邵东宏等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冷水资源丰富且类型多样,河水、泉水、山涧溪水以及刘家峡、碧口等水库均适宜冷水鱼养殖。2009年之前,甘肃省鲑鳟鱼养殖年产量近 2 000 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形成了甘肃省特色冷水鱼养殖产业。甘肃省冷水鱼产业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和黄河流域,近年来,天水、陇南、甘南等冷水资源丰富的秦巴山区冷水鱼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山区冷水鱼养殖模式

1.流水池塘养殖模式

甘肃省山区海拔大多为1 000~3 000米,全年平均气温和相关水域水温偏低。在以山区河水、泉水、山涧溪水为水源且水温常年低于23℃的冷水鱼养殖场,宜采用自流水池塘养鱼方式。池塘多为石料、水泥等材料修建的集中连片长方形流水池,池壁、池底光滑整洁,面积因地制宜,池水深度1.5~2.0米。养鱼用水无须处理,利用天然地势形成的落差,使水不停地流入鱼池,无须使用人工或机电动力。这种类型设施修建简便、经济有效,养殖成本主要为饲料和苗种。流水池塘水质清澈优良,主养虹鳟、金鳟、山女鳟、七彩鲑、鲟鱼等,也养殖人工驯养繁育的祁连山裸鲤、厚唇裸重唇鱼、花斑裸鲤、边扁咽齿鱼、秦岭细鳞鲑等用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冷水性土著鱼品种。

2.水库网箱养殖

水库水体清澈、交换量大、溶氧高、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冷水鱼养殖。目前,甘肃省水库网箱养殖冷水鱼主要有两种方式。

(1)框架结构网箱。网箱结构主要为浮筒钢架结构和泡沫钢架结构,网片为聚乙烯材料,规格有 4 米×4 米×4 米、6 米×6 米×6 米、10 米×10米×6米等。主养虹鳟、金鳟、七彩鲑、鲟鱼及部分土著鱼等冷水鱼品种。

(2)抗风浪深水网箱。浮框为中空HDPE管材,圆形结构,周长120米,箱体深15米,目前已在刘家峡水库成功应用。主养三倍体虹鳟,养殖成活率达到90%,产量为35千克/米2 ,经济效益显著。抗风浪深水网箱稳定性强,成功解决了极端天气风浪过大,造成网箱破损、脱落导致的漏鱼跑鱼问题,网箱深度的增加也解决了水库冷水鱼安全度夏的难题。

3.工厂化养殖模式

近几年,陇南市礼县、康县、两当县等地在产业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积极引导发展冷水鱼工厂化养殖,有效带动了农(渔)民增收。养殖场有效利用山区地形,建设圆形节力高产环保养殖池,并在养殖池上方搭建生产车间,采用连通器控水、虹吸式排污流水养殖技术。水源有山泉、河水、地下水等,冷水鱼主养品种为虹鳟、金鳟、鲟鱼等。另外,其他冷水鱼主养区也有配套的冷水鱼苗种孵化和培育车间,主体为玻璃钢水槽及孵化缸,搭建生产车间、大棚等,保障了冷水鱼苗种培育和鱼苗供应。

二、山区冷水鱼养殖技术

1.精准投喂

坚持“四定原则”投喂饲料,具体以投饵后10分钟内吃完为宜。以虹鳟为例,不同生长阶段的日投饵率和颗粒饲料粒径不同,要根据鱼的规格适时调整,否则易导致饲料利用率低、饵料系数增加。当水温超过23℃即停止投喂饲料,有条件的地区可抽井水降温,使池塘水温保持在16~18℃,能有效提高增肉率,降低饲料系数。此外,因个体和生长差异,冷水鱼种生长参差不齐,应每月筛鱼1次,分池或分网箱养殖,提高饲料利用率。在冬季水温降低至15℃后,逐渐减少投喂量和投喂次数。

2.水量控制

网箱养殖应定期清洗网箱,防止藻类和杂质附着,滋生细菌、水霉等病原微生物,影响水体交换导致网箱内水体溶氧不足。流水池塘养殖应根据水源、季节变化、天气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保持水量稳定、水质清新;在雨季易发山洪地区,应建沉淀蓄水池作为应急备用水源,以免河水严重浑浊造成冷水鱼死亡。

3.病害防控

日常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病害防控原则。

(1)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IHN是导致鲑鳟鱼高死亡率的病毒病,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急性流行病,死亡率可高达100%。做好山区鲑鳟鱼IHN防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根据IHN流行情况进行调控。一是严格做好检疫,不从疫区购买鱼卵和苗种;二是发现病鱼或检测到病原时要进行隔离,必要时要彻底销毁;三是不用带毒亲鱼采卵、采精;四是养殖设施和工具等应定期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混用。

(2)水霉病。在春季水温10~15℃时,水霉常感染冷水鱼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造成鱼逐渐死亡。水霉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患病鱼可用“水霉净”(主要成分是中草药五倍子和水杨酸)1毫升/米3 药浴病鱼10分钟进行治疗。

(3)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主要有鲟鱼的链球菌病和肠炎病以及鲑鳟鱼的烂鳃、烂鳍、肠炎病等。细菌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操作伤害、高密度养鱼、过量投喂、水质受山洪变浑浊等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在水质良好、养殖方式科学的冷水渔场很少发生细菌性疾病。此类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科学制定养殖密度、饲料投喂量,保持水质稳定;若有发病,应科学诊断病原,针对性投喂抗菌药饵,并对水体消毒,或将发病鱼在5%的盐水中浸泡药浴治疗。

冷水鱼特色养殖内容摘要(甘肃省山区冷水鱼养殖模式和技术探析)(1)

4.风险防控

(1)重大疫病。威胁甘肃省冷水鱼产业的重大疫病主要是鲑鳟鱼的IHN,该病于2009年传入甘肃省部分鲑鳟鱼主养区,对永昌、永登两县的鲑鳟鱼产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至今疫区的疫情不能解除,生产不能恢复,并有向周围蔓延的趋势。因此,要切实做好鲑鳟鱼IHN疫情防控,严防IHN疫情向山区冷水鱼新兴主养区扩散。

(2)自然灾害。山区自然灾害较多,特别是夏季,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多发,冷水鱼养殖场建设若选址不当、防护避险设施及措施不到位、养殖水体遭受山洪污染,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部分山区冬季最低气温低于-20℃,易造成流水池塘水面冰封层过厚,影响水流量和溶氧含量,水质变差,威胁冷水鱼生存。在易发洪涝灾害的山区冷水鱼养殖场,建场时要科学规划养殖水域,规避危险区域,建造沉淀蓄水池及设施,或打井开发地下水源备用;灾害发生时实时监测水源水质,使用备用水源,减少泥水入池,监管加固池塘进出水口,防止水量过大溢池或逃鱼。在冬季气温过低的山区冷水渔场,鱼池深度应适当加深,保持有效池水深度,避免冬季冰封层过厚而影响冷水鱼生长。

三、总结

1.发展山区冷水鱼产业的优势和前景

甘肃省山区冷水资源丰富,以刘家峡水库为例,高原山区水库水质好、无污染,全年水温范围2~26℃,非常适宜冷水性、亚冷水性鱼养殖,适宜生长时间长达9~10个月;天水、陇南等地山区,冷水鱼养殖场的水源如河溪、山泉等水温更为恒定,全年平均水温低于20℃,夏季最高水温不超过25℃,发展特色冷水鱼养殖优势显著。

水库网箱及流水池养殖冷水鱼是节水节电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因水体交换量大、溶氧高、水质优良、集约化高密度养殖,无须使用增氧机、投饲机、水泵等耗电设备,具有养殖成本低、周期短、生长快、产量高、商品率高等优点。另外,冷水鱼属中高档水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山区冷水鱼产业是带动山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山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短、平、快”项目,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以实现山区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2.存在的问题

(1)主养品种单一。我国鲑鳟鱼、鲟鱼养殖种类达20种以上,但甘肃省当前主养的是虹鳟、金鳟、杂交鲟等种类,占冷水鱼总产量的90%以上。长期的品种单一化,抵御重大疫病风险的能力低,如鲑鳟鱼IHN,在发生该病的疫区缺乏可替代的抗病品种。

(2)洪涝灾害隐患。因山区特有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等条件,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隐患是建场设计和养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应做好科学规划和各项应急管理措施,防范化解自然灾害。

(3)土著鱼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薄弱。甘肃省山区土著鱼繁育及养殖的主要品种有秦岭细鳞鲑、祁连山裸鲤、厚唇裸重唇鱼、花斑裸鲤、边扁咽齿鱼等,受技术和条件限制,普遍没形成规模化繁育及养殖体系。各级渔业部门应结合水产种质资源普查的契机,摸清全省土著鱼种质资源底数和现状,进一步提升土著鱼人工繁育及增养殖技术,开展土著鱼增殖放流,加强土著鱼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4)产业发展资金缺乏、产业规模化程度低。冷水鱼养殖场前期投资较大,以流水池塘建设为例,建造有效养殖水面的池塘成本约10万元/亩,对于处于产业发展前期的养殖户经济压力较大。山区大多位置偏僻,到城区的距离较远,鱼苗运输和成鱼销售存在客观难度,另外,大部分山区地形复杂、平地稀缺,当前的冷水鱼养殖场大多为20亩以下,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难度较大。

3.建议

(1)加大产业政策扶持,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山区冷水鱼养殖产量高,水质、水量良好的养殖场产量可达到30 000千克/亩,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技术培训和推广,养殖户易掌握养殖技术,能源消耗及人力成本较低。依托当地实际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发展冷水鱼产业,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支持资源条件适合的山区发展冷水鱼产业,把山区冷水鱼富民利民产业做大、做强。

(2)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各地综合考虑山区地形地貌、水源、水质、消费市场、交通运输等因素,统筹考虑、因地制宜发展冷水鱼产业;做好冷水鱼产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无序化发展;积极拓展冷水鱼养殖空间,提升产业布局,以渔业生产为载体,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及餐饮美食等与冷水鱼养殖有机结合,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山区冷水鱼休闲渔业,推动山区冷水鱼产业高质量发展。

冷水鱼特色养殖内容摘要(甘肃省山区冷水鱼养殖模式和技术探析)(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