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斌 与几个朋友喝茶,茶间大家谈到宗教,也由此延伸到了人的认知水平高下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几位高人的谦卑健谈让我实在有“如听仙乐耳顿明”之感,真是受益匪浅,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亦领略了这些拥有自感无知智慧者的强大,随成这篇“自感无知,亦是智慧”以自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舍得是智慧是风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舍得是智慧是风度
包斌
与几个朋友喝茶,茶间大家谈到宗教,也由此延伸到了人的认知水平高下对世界认知的深度,几位高人的谦卑健谈让我实在有“如听仙乐耳顿明”之感,真是受益匪浅,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无知,亦领略了这些拥有自感无知智慧者的强大,随成这篇“自感无知,亦是智慧”以自勉。
自感无知,亦是智慧
认识自我的客观局限
今天,说到认识我们这个世界,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人作为万物之灵,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范围已经大而至于外太空宇宙星瀚,远而至于130.1亿光年(1.23*1026米)的“UDFy-38135539”星系,小而至于量子、质子真空的领域,微至夸克(10-18米)级别,人对所处的世界还有什么没有认识到?是的,人类似乎对进一步去认识“有限而无界”(霍金:“宇宙是有限而无界的”)的外部世界已经自信满满,还有什么事物不能认识和没有认识呢?------真的没有了吗?可惜的是,“灯下黑”是人类的通病,在人类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时候,恰恰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主体,自我!虽然我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长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十万八千里,但是,对于我们自己这个七尺之躯、拳寸之心、亲情和财富到底了解、认识多少?
而今,一个体重60kg的普通人,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拖动一个82.5万吨重的庞然大物,相当于其体重的1375万倍;现在,人类通过无线技术能够控制200亿公里以外的仪器移动,光速需要超过19.5个小时才能传到那里,人类的对外界的操纵可谓神通广大了,连齐天大圣孙悟空也自愧不及。然而,如此力量强大的人类,对自己眼前近米之处的物质诱惑又能控制多少?抵御多少?对薄如蝉翼、轻如鸿毛的良知、信义又能真正担当几两几钱?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管是宗教角度出发,还是从科学角度出发,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屡屡总是有人站出来,宣称自已彻底揭示了宇宙和人类的奥秘,宣称自己参悟到了世界真正的“规律”、人性绝对的“真理”,然而后来的事实都证明这种浅薄和狂傲都是笑柄。人类迄今还不到二百万年的历史,想到人类或许还有更漫长的生命未来,这就意味着还有无穷无尽的未知领域在等着我们,因此,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现有科技、社会方面取得的眼前成果执于一隅而目空一切?有什么理由就坚信自己所知所学就是真知、真理而否定他人、俯视众生?
不信的话,请看看我们的社会,无知带来的问题已经与我们不是近在咫尺了,而是已深入到肌髓了:在自我认识上,多少人在把欲望当作理想,把世故当成成熟,把麻木当成深沉,把怯懦当成稳健,把油滑当作智慧,把突破底线当作有胆识,把巧言令色当聪明伶俐;在认识他们人上,一富遮百丑,一贫毁所有;穷人的绅士一文不值,富人的流氓异常迷人;在对待家人、亲人和友人上,无尽心、尽性、尽意、尽力之付出,却悲哀人心不古、恨人情浅薄……。------人生而需要什么?人生而了为什么?什么是幸福?金钱财富对人的意义是什么?权力地位对人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一系列简单问题的答案,思之者甚少,知之者更少,人们似乎已经彻底地迷失于物质欲望的漩涡中,似乎不可能靠自身的力量来救赎自己了。
科技高速发展了,物质丰富了,文明进步了,但这并没有让人类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和“去哪里?”这些简单的哲学问题和内心的方寸世界有更多的认识。人为财死、拉帮结派、越位夺利、勾心斗角、剑拔弩张、硝烟弥漫、为富不仁、弱者相欺……,人们对自身人性的认识似乎还是停留在春秋战国阶段原地踏步,只不过是戟戈换了机关枪和精确制导导弹,纸笔换成了电脑和Office软件。
马丁.路德说过:“这世界上最大的危险,莫过于真诚的无知和认真的愚蠢”,这就是无知的可怕结果,以至于想着关心他人、救赎灵魂、感恩世界、回报自然的人寥寥无几!是因为更多的人没有这种力量?还是没有这种勇气?都不是,而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太自感信心满满、居高临下。
“上智者必不自智,下愚者必不自愚”。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面对如此的赞誉,他却冷冰冰地回应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但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我们把苏格拉底式的智慧称为“自感无知”的智慧,从这“无知的智慧”中,我看到了自己这个愚人的可怕、可怜!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要真正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诚非易事,至于通过对自我的认识来自觉地把握自我的精神世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是难之又难了。原因是什么?因为自愿的无知把人心搅乱了,以至于人们找不到自我救赎的切入点,如身处雾霾遮蔽之中,看不到太阳的指引,只有向外香四溢、声色靡靡的物质欲望靠近、再靠近。
我们都是宇宙的井底之蛙
人们在潜意识里把人类知识、思想的范围(已知域)视为在一个更大的封闭圆圈(未知域)内不断扩张的小圆圈,于是就自然形成一种认识:所知越多,未知越少!实际上,人类未知领域并不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个在横向、纵向维度上、甚至可能是无限维度上呈开放型膨胀的开口空间,人类知识的积累实际上是在这个无限广阔的空间里不断向更广阔空间的无边际延伸。无论对人类整体还是对每个个体而言,知识的增长不仅不意味着所知更多,而意味着面临的未知领域更大。因此,我们的认识活动实际上处于一种常态的尴尬态境地:所知愈多,愈觉无知。
这就如井底之蛙,五百米之下,通过井口看到的世界就是一个点,或是一颗星;当到达一百米时,看到的世界如指甲盖大小,寂静无声,只有微光;当到达二十米时,不仅能看到日月的轮回、四季的交替,更能听到外面世界的人声鸟语,对外面世界的认知一下子突破二维、三维界面;当它跃出井口的瞬间,“青蛙”一定会对之前所认识的所有世界内容感到羞愧,为自己的曾经的自大而自卑,更不要说它升腾到万米高空对浩瀚宇宙的体会。我们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又何尝不是如井底观天呢?------我们所认识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下的偏见,不是全部,如盲人摸象;我们对人、对事所认知到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观点,不是整体,如冰山一角。我们对世界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部分就以几何数量级在增加,所以从“井底”到“井口”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来说,看是几百米,但要历时百万年,摒弃傲慢、虚怀若谷应成为这个过程的永恒思想状态!
“人类每次正视自己的渺小,都是自身的一次巨大进步”(《沙丘》,弗兰克.赫贝特(Frak.Herbert))。可见,人类的认识史不仅是不断由未知到已知的推进,也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它不仅包含着填充知识宝库的劳作,更需要清理思想观念、知识“存货”的智慧和勇气。------这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是一种无知的智慧!这种智慧让我们感悟到,当我们面对别种宗教、他国信仰、不同见解、相异生活方式并将其视为怪诞悖谬、不可思议的时候,可能此时正映照着我们自身的无知、情感的偏颇和心胸的狭隘;这种智慧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困惑的极点、痛苦的终点才是“神”作用的起点;这种智慧也指导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但也要善于倾听别种声音,我们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最起码要尊重和维护别人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我们都在井底,我们的无知将随运动一直延伸和延续,无知是人类过去、将来甚至永远而绝对的客观存在。
走出认知的误区
我在《饥饿站台,人生舞台》一文中说过:“我们的心中要有他人、他物,不仅是善待,而是视他们为我们的生命体般爱护。那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狠者生存、赢者通吃和先下手为强的思维看似效用、实用、冠冕堂皇,甚至名正言顺,实际上都充满了负能量,都是一种低级的思维,是对世界本质的井底之蛙之见,甚至是对人性的偏解”,这是我们生活中另一种无知的表现,真正无知的人,缺乏拨云见日的智慧,才会用一种低级思维去度量社会和他人。
“识不足则多虑,智不足则多疑”,对世界和自身的无知往往会产生心态上的傲慢、思想上的偏见和处世上的恐慌,傲慢会吞噬敬畏,偏见会引发短视,恐慌会激发贪恋。精英堕落、道德沦丧莫不因此,这是历史更迭的原因,也是人生起伏的根源。因此,尤瓦尔.赫拉特在《人类简史》中这样说此种自我无知的人:
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对于人类无知之下的“鼠目寸光”、贪婪和狂妄,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一书中也说到: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在一切人之上的主人,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一切神的主人。
如何走出这种误区?如何拥有这种无知的智慧?
具有无知之智的人明白:正是对已知的过分执着和对利益的短视才导致人们认识上的固执、偏狭和武断,才带来世间的专横、掠夺和不宽容;他们深知,知比无知可能犯更可怕的错误,特别是真诚的无知和虔诚的愚蠢,更难以矫正,多少无知和愚味的蠢行,都是在对错误或片面知识的执着中犯下的。他们清楚,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和人类自信心的增强,自知无知的见识尤显珍贵。
在人类交往日益扩大、社会生活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培育自感无知的教养和虚怀若谷的空杯心理,人间才能有宽容与理解、对话与妥协、和平与和谐,人类生活才会减少无谓的内耗、倾轧甚至血腥争斗,才能步入理性化和人道化的光明境界。
《随笔录》一书中说:“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最可靠的方法。”
这可能就是走出认识误区、拥有无知智慧的唯一途径!
感谢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