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题是值得一谈的,但一般我们只会跟自己信得过的朋友谈接下来要谈的这个话题,我曾经考虑再三,因为谈不好会得罪很多人,这个话题就是“愚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愚蠢的最高境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愚蠢的最高境界(如何看待愚蠢)

愚蠢的最高境界

有些话题是值得一谈的,但一般我们只会跟自己信得过的朋友谈。接下来要谈的这个话题,我曾经考虑再三,因为谈不好会得罪很多人,这个话题就是“愚蠢”。

我之所以选择冒险谈“愚蠢”,是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回避不了这件事。一方面,我们总是努力避免做“愚蠢”的事;另一方面,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适宜打交道的人,被他们拉进“愚蠢”的大旋涡中。因此,与其讳疾忌医,装作看不见,不如认认真真地思考这个问题,以便能够识别它、应对它,这对我们的成长会大有好处。一个人愚蠢的错误犯得少,好运气就会比别人多。

需要说明的是,智商不高、知识不足这些情况,并不属于这里所讲的愚蠢。我们知道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情况;一个人智商不高,也可能有别的优秀品质;一个人现在知识不足,不妨碍他以后能够成长进步——这些人和愚蠢没有什么关系。

但真正的愚蠢就不同了,它不仅会妨碍一个人的生活和成长,很多时候还会影响其他人。英语里有一种描述愚蠢的说法很有意思,就是“knowing the truth,seeing the truth,but still believing the lies”。意思是说,知道了真相,看到了真相,却依然相信谎言。不过,这里并没有说是故意为之,还是力所不及。西班牙语中也有类似对“愚蠢之人”的描述,讲一个人如果对自己错误的行为不自知,就是愚蠢。换句话说,就是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无知。从这两种描述都可以看出,是否愚蠢,和学历、地位或财富都没有关系,甚至和智商也没有太大关系。

不过,即使是愚蠢,也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暂时的愚蠢。一些人或许是因为年少无知,或许是因为一时不慎,不经意间做了蠢事。但只要懂得谦逊的道理,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总能逐渐摆脱愚蠢的陷阱。

著名哲学家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讲述了自己少年时做的很多蠢事和丑事。在后来的学习中,他追求理性,潜心思考,最终改变了自己。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人无完人,难免做出错事,但只要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愿意改变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我们终将摆脱愚蠢的思维方式,得到成长。

另一种是难以改变甚至不可改变的愚蠢。这里面又细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目光短浅,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对此不以为耻,甚至反以为荣。历史上的很多昏君便是如此。比如北齐后主高纬,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仍然荒淫无道,甚至自毁长城,杀害手下名将高长恭、斛律光等人。再比如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篡位之后猜忌大臣,残暴滥杀,最终在叛乱中被杀。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看到类似现象。比如,在职场的权力斗争中,有些人觉得事不关己,就跟着起哄,落井下石,直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另一种类型则是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却自视甚高、高傲自大。用莎士比亚的话讲,“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我在《硅谷来信3》中讲过美国股市上的“韭菜”长啥样。这些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并不低,智商也不低,只是他们的智商和所受的教育并没有让他们在投资中完全摆脱愚蠢的做法——他们不断把辛苦挣来的钱送给投资机构,于是被视为“韭菜”。

类似地,社会地位高也未必就让人更加睿智,有地位的人未必不会做蠢事。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过去在做生意时注意到一个现象,那些生意场上的“老油条”,经常被那些他们看不起,甚至被他们笑话为“乡巴佬”的人骗。可见,当一个人自觉很聪明时,他可能离愚蠢就不远了。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也是如此。崇祯皇帝并不愚笨,否则也不会那么轻松地扳倒魏忠贤。但正是因为很早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陷入了傲慢的误区,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出了问题都是因为臣子水平太差。有的电视剧里经常出现所谓的霸道总裁,有的还把“霸道”当成有领导力,这显然是脱离了现实。现实中的霸道总裁留不住人心,光杆司令谈何领导力呢?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其他人做了蠢事,尤其是如果遇到了第二种情况中的两类愚蠢之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误区是,想改变对方的愚蠢。这并不是可取的做法,因为这往往是无效的,还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愚蠢并不是无知,有一些愚蠢的人恰恰自以为有道理,而且自有一套怎么说都能圆回来的逻辑。有一句玩笑话是这样说的:和愚蠢的人争论,会被他们拉到他们的低水平上,然后被他们在低水平争论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打败。

十几年前,作家马伯庸先生写过一本讽刺小说《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他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殷商舰队航行到美洲新大陆的故事。结果多年后不知怎么以讹传讹,有人竟然把虚构小说当成历史事实来讲,把小说中一些幽默讽刺的笔法当成历史证据。比如,他们说“印第安”其实就是“殷地安”,这个“殷”字就代表商朝。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因为他们自有一套逻辑,和他们理论简直是白费劲。

因此,在生活中遇到有人做了蠢事,如果对方只是一时糊涂,我们不妨给他一次机会,这也是给自己机会。但如果对方表现出那些难以改变的愚蠢特质,我们不如珍爱自己的时间,选择远离。

当然,比起在生活中遇见做蠢事的人,会对我们造成更大影响的是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人。2018年圣诞节期间,我跟硅谷的一些华裔顶级企业家聚会时,就谈到了在职场上怎么识别那些不可靠的人。对企业来说,只有避免让这样的人出现在团队中,才能让员工有更好的协作环境,工作才会更有成效。根据我们的总结,一个人如果具有以下3种特质,就需要对他特别留意:

1.精明而不聪明。有这种特质的人通常依靠本能的或固有的认知指导行动,非常懂得趋利避害,是那种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可能常常笑脸迎人,看似友好,却没有什么是非观,不在意道德约束,对任何蝇头小利都不会轻易放过。你很难和这类人讲行为的体面、合作与共赢,因为他们看似精明,其实愚蠢。

2.好为人师。好为人师的人在工作中可能曾经小有成绩,有一些不完备的经验,但他们却把这些成绩和经验看得太重,自以为是,遇到问题容易先入为主。这类人在谈论到自己有一点儿经验的话题时,会表现得好像无所不知,以教导别人为乐事,在心态上总有一种优越感。但到了实际工作中,你就会发现他们往往言过其实。

3.不更新自己的知识,固执己见,对新事物和外部环境抱有敌意。这类人通常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单一,主要是朋友圈和各种社交媒体。用现在流行的词来说,就是陷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出不来。一旦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他们就会固化自己的观点,遇到什么事都很快下结论,但这些结论只是现成的结论,并没有经过思考。对于与自己认知不一致的内容和观点,这类人会毫不客气地反驳甚至谩骂。

有一次我在某个派对上遇到一个笃信阴谋论的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坚定地相信很多阴谋论。后来我了解到,这个人平时很少看各种大媒体上的新闻,却喜欢通过自己加入的各种论坛以及朋友圈获得信息。时间一长,他就认为自己所在的小圈子里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外面大多数人的观点是偏见。这样的人,我们是无法改变他的,还是敬而远之为上。

我曾经请教过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个人的愚蠢是否有什么社会原因或者心理原因。我得到的答案是,愚蠢常常来自狭隘和自以为是,对陌生的东西,不是去了解,而是武断地下结论,并且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甚至希望用自己的观点同化他人。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容忍差异。

我们常讲,世界因差异而美丽。实际上,并非所有差异都是美好的,有些差异也许会让我们痛苦。但是,我们依然应当允许这样的差异存在,否则我们自己就可能陷入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