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为社稷安定的根本,“德”是国家兴亡的关键,“礼”是“德”的外在表现。“礼”与“德”有着相同的政治道德功能,它们融入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而且历国改朝换代都与之有着重要联系。

诸如城濮之战,晋国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是因为晋国行事合于“礼”且忠于“德”,而楚国却“轻礼失德”是故败于晋国。

一、晋文公重礼遵德,他践行了当初流亡之时许楚成王“退避三舍”的诺言,在两军在未开战前晋国已经抢占了道德的制高点,塑造了一个合“礼”的大国形象,而楚国轻视晋国且在晋军退避三舍后冒然进攻不仅损兵折将而且使楚陷于舆论漩涡

公元前651年献公离世,诸子争位,经过激烈角逐晋公子夷吾继位,后因政治原因夷吾追杀重耳,重耳再度流亡他国。公子重耳辞别妻子离开翟,他先到卫国,当时卫文公轻视重耳并没有以礼相待这使重耳恼火异常。

城濮之战奠定晋文公霸业(以德能攻注定凌驾于)(1)

而后重耳到齐,受到齐桓公礼遇过上安定的生活,但他也因此丧失斗志,后因狐偃劝说再次前行。后来重耳受到曹国和郑国的无礼接待,前往楚国。楚成王以诸侯礼待之。在宴会上,成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他回到晋,该如何报答他今日之恩。

重耳许诺他若将来两国开战晋国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公元前 636 年,重耳当上晋国国君也就是晋文公,他轻徭薄赋,施以仁政,教民仁义、知礼、重德,使国内同心。而后晋楚开战于城濮,晋文公践行了当年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晋文公这样做树立了知恩图报的大国形象,以退三舍报当年楚国礼遇之恩,而楚国子玉带精锐之师冒然追击。

两军正式开战,晋以退为进避其锋芒加之战术策略,楚军溃败,楚国将领子玉自杀谢罪。城濮一战晋国取得胜利奠定了以后的霸主地位。在战争结束后,晋人将俘虏献给天子并且订立“践土之盟”以维护诸国短暂的和平。

并且晋文公对臣子论公行赏,赏狐偃为首功,因狐偃劝其践行当初退兵三舍的诺言。这一系列战后活动,都是基于政治和仁德的充分考量,使城濮之战符合道义。

城濮之战奠定晋文公霸业(以德能攻注定凌驾于)(2)

城濮之战不仅是场政治较量,更是“德与礼”的表演。在春秋这个动荡的时期,礼乐崩坏信任缺失,良好自身形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软实力的体现。晋文公这一退不仅获得了晋参与战争的正当理由而且增强了晋的国家实力与大国威信,同时使楚国在舆论上陷入被动使之成为蛮横无理的战争发动者。

二、楚国将领子玉冒进无礼,晋国臣子以德为先。将领的素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出色的将领只有勇猛的战斗力是远远不够的,德行与才干二者缺一不可

战争不仅是彰显国力最好的舞台,也是创造英雄的绝佳场所。城濮一战造就了晋国臣子狐偃也折损了楚国大将子玉。有人说胜败乃兵家乃兵家之常事,那为何子玉自尽而亡?终其原因是他太过狂傲无礼。

据记载子玉是春秋时期楚国令尹也是城濮之战的元帅,他擅长带兵作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所以楚成王很信赖他。也正是楚成信任养成了他刚而无礼的性格,致使他在晋楚一战中以失败告终。楚成王在攻打宋之前,命子文训练楚国军队,子文为人较为宽厚重仁德。

城濮之战奠定晋文公霸业(以德能攻注定凌驾于)(3)

后来,子文推荐子玉带兵,而子玉训练士兵较为残暴,从中可窥见子玉之败绝非偶然。在战前,楚成王有言:

“晋侯历尽艰辛终天下,民心所向,天命所遗 ,天命安可废。此不可战原因之一;晋侯德威并举 ,以义使诸侯俱朝拜,有德不可敌,此其二;晋侯救宋 ,联盟俱备,要知难而退。”

子玉对此不以为然坚决请战,楚成王恼怒给予他六百人与晋国交战。不料子玉中了晋国的计谋,晋国以退为进,避开了楚国的精锐主力,而子玉不听众人劝阻认为晋国惧怕楚国,子玉想乘胜追击,结果受到齐国与秦国的合力围剿,最后兵败自杀。

子玉刚愎自用不听取他人意见,残暴不仁得不到军民爱戴,不听楚王劝诫失去君主的信任与支持,这样一个违背礼节仁德的人怎么会取得成功!

《左传》中记载的晋军贤将多矣!观城濮一战,晋文公用人赏罚以“德”为原则,在城濮战役中晋三军的将领不乏重德之人,例如:栾枝、郤溱、狐偃、胥臣、先轸、狐毛等。

狐偃和狐毛是晋文公的舅舅,当时重耳流亡时,狐偃年岁已大,但他为了重耳依然一路相随,可以说重耳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与其舅舅狐偃的教诲密不可分。在重耳沉迷于享乐时狐偃与姜氏密谋让他离开齐国重整霸业并且在城濮一战中为他出谋划策使晋国以少胜多。

城濮之战奠定晋文公霸业(以德能攻注定凌驾于)(4)

而大将先轸不仅在城濮一战中立下汉马功劳更是在晋文公死后,趁秦国未强大之前打击了秦国为立下大功。后来,襄公听信嫡母谗言于是释放秦国囚犯避免秦晋两国结怨。

先轸听后勃然大怒当着襄公的面唾地而走,襄公后来向他道歉,先轸感觉愧疚在“箕之战”后冲进狄人队伍战死谢当日不敬之罪。俗话说娶妻娶贤不取色,任用臣子也应当如此。正是这些重礼、重信又忠于重耳的臣子让晋文公成就了一番霸业。

三、“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城濮之战本质上其实就是“以德能攻”与“刚而无礼”的较量,只有具备文化软实力,国家才能更加长久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国内混乱,宋襄公出手助齐孝公即位。后来于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不听臣子建议被楚国打败且襄公身负重伤不久而亡。宋与楚结下大仇,但宋成公不得不屈从于楚与之结盟。

城濮之战奠定晋文公霸业(以德能攻注定凌驾于)(5)

而后形势变化,宋成公撕毁与楚条约,投诚晋。晋一方面出于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宋国当年对他的礼遇之恩,答应帮助宋国抗楚。晋国助宋乃“报恩”之举,这一举措赢得了各诸侯国对晋的好感与信任也为以后军事联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当时楚国国力雄厚,晋国若与之正面交锋必当损失惨重,晋国不得不联合受过宋国恩惠的齐国与兵力强盛的秦共同组成联盟。这时在兵力上晋军联盟与楚军联盟实力差距没有以往那么悬殊。

公元前632年,晋军联盟的三路军队与楚国联盟的三路兵马于城濮南列兵对阵,晋国联军看准楚军联盟弱点大将令胥臣率精兵突击楚国的右军,造成楚国右军溃败。而后,晋国狐毛带领军队后退假装败退,子玉在失去楚国右军的情况下冒然前进追击,不料中了对方的圈套。

晋军大将先轸率精兵袭击楚军侧背同时联合上路的军队击败左军。左右军队溃败子玉见大势已去,下令中军集结于连谷,从而避免楚军覆灭。经历城濮一战,晋国获得了霸主地位,而楚国向南退守形成对峙之势。

《国语·周语》有言

“敬王命,顺之道也,成礼义,德之则也。则德以导诸侯,诸侯必归之。”

其言是说要敬重王室,是可行之道,用“德”与“礼”行事以作表率,诸诸侯才能信任于他。古人有言

“夫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

由此可见德与礼的重要性。而城濮之战正是“德”与“礼”的彰显,晋国在道义上助了宋国并以“德”取得其他国家的信任和帮助可谓“能以德攻”。

城濮之战奠定晋文公霸业(以德能攻注定凌驾于)(6)

城濮之战晋国取胜而楚国失败究其原因是晋能以德攻守而楚不仅在道义上不占优势且选任将领缺乏“德与礼”的考量。晋文公重信崇礼,在双军开战时依然遵守当日“退避三舍”的诺言,且他在奖罚臣子上以“德”为尚,这一举措吸引了众多能人谋士,楚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才的流失。

而且楚国任用将领缺乏德行考量,致使在作战时君臣不睦导致失败告终。城濮一战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以德能攻”与“刚而无礼”的较量。文化软实力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新时期,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左传》

《史记》

《战国策》


,